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得青年才俊者,得“双一流”

2016-07-28 王贺 软科


人才兴,则国运隆;青年强,则国家兴。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靠国内培养也要靠海外引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才俊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亦是高层次人才中最有希望和潜力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家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开足马力,陆续推出了“青年千人计划”(以下简称“青年千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优青”)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下简称“青年拔尖”)来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2015年备受瞩目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更是首次将青年学者纳入其中(以下简称“青年长江”),显示出国家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四类人才“青云独步”


 “青年千人”、“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项青年人才计划和它们各自的选拔要点见图1。我们将入选过以下这四项青年人才计划中任一项的青年学者简称为“四青学者”




清北名校“青英荟萃”


“四青学者”数量最多的二十所高校见图2。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出所料地以近300人次的“四青学者”数高居榜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亦不落人后,“四青学者”数也都超过了200人次。进入“四青学者百人俱乐部”的学校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传统强校。苏州大学是“四青学者”前二十名中唯一一所“非985”高校。




上海科大、南方科大“青气逼人”


哪所学校“四青学者”浓度最高?我们计算了各高校“四青学者”数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结果令人吃惊。尽管北大、清华的专任教师中“四青学者”所占比例分别高达8.7%和8.4%,中科大更是达到了极高的15.7%。但比这些顶尖名校青年人才浓度更高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这两所成立不到10年的学校,“四青学者”占比竟然高达54.3%和34.2%,展现出极高的办学起点和极大的办学潜力。




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出于蓝”


高端人才是高校创新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高端人才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四类人才为核心,为方便表述,下文将这四类高端人才合称为“四老学者”。高校的“四青学者”是“四老学者”的后备军,是高校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后劲充足、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国内有245所高校拥有“四青学者”或“四老学者”,其中“四老学者”和“四青学者”合计超过20人次的高校有73所。为了比较这73所高校高端人才的发展潜力,我们计算了每校“四青学者”数和“四老学者”数之比,简称“青老比”。图4展示了“青老比”大于1的全部十二所高校。


排在前两名的仍然是“四青学者”浓度最高的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苏州大学近年来崛起势头十分强劲,该校的“四青学者”数直追“985”强校,“四青学者”几乎是“四老学者”的3.5倍。江南大学、暨南大学在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上的成绩也格外抢眼,这两所高校的“青老比”都超过了1.5,未来潜力不可限量。




军队、行业、理工高校“青黄不接”?


反过来计算“四老学者”和“四青学者”之比,简称“老青比”,则可以发现一些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隐患。图5展示的二十所“老青比”大于2的高校中,大多数是军队高校、行业高校、特色明显的理工高校,以及地处中西部的“985”高校,这些学校历史积淀深,优势学科还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发展重心息息相关。但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下,若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它们很可能会被削弱优势,被强势崛起的其它高校赶超。



数据显示,传统名校在延揽青年才俊方面大气磅礴、优势明显,而部分新兴高校也是奇计迭出、异军突起。后“985、211”时代,创建“双一流”大学,青年才俊已成为各高校的“大杀器”,得青年才俊者方能笑傲江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