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慧丽:从黄河下游到黄河中游的当代乡村建设

3O有机农业 2021-04-06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5年8月号“乡村建设”专栏。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曾任河南兰考县副县长。


“乡村建设”专栏是由新华月报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及国内多家乡村建设实践机构友情合作出品。


获取更多乡村建设相关的内容,请戳上方“3O有机农业”^_^



乡建有感


熟闻日间稻禾香,最忆夜半月如霜。

斜晖脉脉千村照,黄水悠悠万里长。

念儿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故乡。

摩登无形浓浓色,乡建有功淡淡光。


又到了草木葱郁、暑热炎炎的7月。还记得12年前的7月下旬,当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和校长陈章良,与开封市签了长期合作协议,将我们一行6人带到了开封去挂职,我被派到兰考县挂职副县长。在市校共建的背景下,31周岁的我,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人生事业的新征程。


20037月,我花了半月时间,调查了兰考县16个乡镇的状况,感到豫东传统乡村资源资本化内力欠缺,乡村面临的是如何可持续生存的问题。于是,我提出在该县搞小康村试点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在城关乡陈寨村挂职的省财政厅徐可同志的引荐,以及开封市、兰考县主要领导的肯定。这样,以兰考县为乡村建设运动主要试验场,其最初设计是——以村庄为基本单元,包括自然村、行政村;以村民生计为本,即以村民的增收和节支、提高生活福利为要务;以合作组织为纲,即以促成村庄的文艺队、老人协会、经济合作社等为关键,改善村庄治理;以大众文化为根,即以发展秧歌、腰鼓、盘鼓、地方戏曲、传统太极等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文艺为形式,扎根于农民的生活价值系统。我们希望以合作制度创新的方式把留守在村的农民们组织起来,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转化为乡村建设的正能量,有效地促进农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兰考县属于黄河下游的豫皖鲁交界县,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驻留讲学,当代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生前工作过,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合和共生。在此背景下,黄河中下游的当代乡村建设运动便拉开了帷幕。

黄河下游:兰考乡建纪事


兰考试验区,是从分布于城关乡陈村、架子乡贺村、三义寨乡南村、仪封乡胡村、阎楼乡李村、许河乡蔡村等66村的农民自组织建设开始的。其发展历程显示出多元力量此消彼长和互相支撑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一体框架。


从事件现象上看,一些重要乡建纪事有:


2003年国庆节假期,由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等6所高校三农社团50余人在天津科技大学教师刘老石的带领下来到了兰考县6个村庄进行支农支教活动,当时将大李西村的文艺骨干带到陈寨村来教学,后来又有中原油田退休工程师衡生喜加入发动教学工作,由此产生了兰考县第一支农民新合作文艺队。


20048月底,我们第一次在贺村召开了4天关于农民经济发展合作社培训会议,1210日,在南村召开了4天兰考县科技扶贫与合作社培训会议。两次会议上,有县农业局、扶贫办的干部、开封市委党校教师、北京专家、多个合作社社员代表、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代表、村庄文艺队、村民代表等等广泛参与,具有多元力量参与的特点。


2005年年底,由于新乡村建设试验两年来形成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文化发展模式,从而促发了一系列早期城乡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新闻效应及社会影响事件,诸如兰考农民新合作文艺队进京演出(2005715-16日)、教授卖大米事件(200612日)、大禹论坛(2006625日)、购米包地及其价格听证会(2006年和2007年的秋季)、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初创(2007-2008年)等。


此时,在温铁军教授的指导和统筹下,由知识分子参与的全国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也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兰考试验区的经验与其他地区经验一起,成为早期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一部分。比如农民文艺队教练衡生喜、老年人协会带头人赵凤兰都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议,参与外出教练和指导工作,兰考县几个村庄的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和基层干部均参与了全国性的农民合作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其中南村和胡村等合作社还以发起者身份加入了2006年由全国7家合作社组成的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的成长和发展工作,以及2007年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工作。


2007年,各种社会参与的乡村外发力量,以及体现政府主导作用的各类涉农部门力量的介入较早期逐渐加大,农民内生性力量的主动性也渐趋明显。这个阶段新乡村建设试验的特点有三:一是村级农民合作组织的范围向村际、乡级和县级延伸,形成县、乡、村三级范围内的合作;二是一些农民合作组织内容向多元和综合方面延伸,形成生产、金融、购销、文艺、社会等综合的多元合作格局;三是对社会、政治和知识界影响渐大。


2008-2009年,以李村为核心的老年人协会,在县民政局、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和发展促进会的支持下,在以赵凤兰为首的集体化时期老干部的积极带动推广下,辐射到整个阎楼乡近10个村庄,以及周边3个乡镇(小宋乡、红庙镇、许河乡)的若干村庄,十余支村级老年人协会及其文艺组织得到成立和发展。


20087月,以胡村合作社为核心力量,在乡级政府的支持下,仪封乡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乡里成立乡级联社组织,共有1300余户农户参加,以统筹好单个村级合作社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划不来的事情,这是农民合作组织质的提高。此外,在合作社大棚蔬菜产业迅速发展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流通、土地流转实践之后,胡村于20092月率先在村级层面成立了合作社借款担保协会,以与乡信用社对接解决合作社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当时我负责了兰考县合作社通讯事务,并组织了数次全县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培训。无论是乡级农民合作联社的成立,还是合作社在生产、流通、金融、加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进展,其探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8—2009年,东坝头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主导下,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和发展促进会的资助下,成立了15个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主导的村级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组织。该乡两届乡党委书记刘广亮和孔令玲从2008年起6年来,每年的春节前都举办乡村农民文艺表演比赛,其中我参加的有3次。


同时,以三义寨乡南村等村庄为重点,继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本地城乡公平贸易的尝试,包括该村的无公害大米已逐渐发展到有机大米种植、藕蟹生态混养、快乐猪养殖、小杂粮种植等多样性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以及生态民居建筑的推广。该村还从2008年始,直至2010年,一直有意识地进行本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互助的尝试。分别以郑州消费者团队和开封消费者团队组队进行每年一度的生态文化旅游节,进行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购猪认养经济活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在此阶段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以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合作为特点的新生事物,在这个阶段已较深地触及到各种社会人际关系、文化心理结构乃至经济结构利益的调整。与早期的社会运动状态相比,到了缔结新型共同体而突显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的阶段。此时矛盾也多,问题的展现也多。有项目的高成本付出和挫败,也有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激化……


从黄河下游到中游:开封乡建与灵宝乡建纪事


20113-20135月,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以探索城乡良性互动的方式延伸到开封和郑州等大中城市,也以优秀乡土文化复兴的方式开展到了开封地区农村,以及豫西灵宝市的农村地区。


一方面,当代乡村建设所达到的程度尽可能地体现了既有体制空间、社会空间乃至文化空间的容纳度,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越来越坚硬的瓶颈力量,即中原区域内市民消费者尚需要观念和行动上的引导,以及更为深厚的文化教化力量的发掘弘扬。


20113月,我担任了开封市市长助理,外发力量便引到了开封市团市委、市妇联、开封大学、郑州兰考商会等机构和市民阶层。这个时期,关于开封市和郑州市等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文明消费者教育项目和公平贸易机制的探索主要有:2011年一年内,由北京师范大学谭思婷教授团队为开封市城市消费者群体和兰考县村庄农民合作社所在的村小学师生们,做一定的消费启蒙工作;20118-9月,以兰考县4个合作社、尉氏县2个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为理事单位,以郑州兰考商会的企业家汴卫平为董事长,与郑州文明消费者志愿者一起,成立河南郑州国仁超市机构。国仁超市提出文明消费(健康+公平)自然农法(土地+种养)健康生活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开展国仁论坛、发动郑州有机小市集、促成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等方面做了启蒙式的工作。


此时乡村建设事业也开展到了尉氏县等开封市其他区县,并在内容和方式上有新的探索。20117月,由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三农志愿者50余人一起,在开封市团市委的指导协调下,开拓了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袁村、石村、沈村、占村4个村庄。2012年春节时寒假期间,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主要力量,在通许县岳村、元村,开封县木村和杨村,开创了参与式调研”“集体伙食改革乡村情景分享朝话等发现乡土性的新型支农支教活动。2012年暑假,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三农志愿者团队在兰考县的南村、坝村、营村、方村、固村,杞县的于村,提出了到田野做学问、向社会学知识的下乡宗旨,并试着践行之。


同时,2012年暑期之后,我接触到了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目标,以敦伦尽份,克己复礼为宗旨的开封市敦复书院。在深入了解该书院的运作机制、社会使命和具体效果之后,我也对多年乡村建设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认为在经济发展主义在河南地区仍占主流的情况下,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参与力量的当代乡村建设,应该以人民生计为本、合作组织为纲、多元文化为根为经验基础,在发掘并践行传统乡土文化复兴(比如孝亲文化等五伦八德)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而农民合作经济等领域若能有大幅进展,主要还在于思想文化的根本提升和全人式培养教化,在于以孝为本、以德为先、义行天下。于是便有意引导高校三农社团下乡目标和内容的转型。


这一乡村建设地点、内容、方式的转型期存在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在由敦复书院培训了部分大学生骨干力量之后,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三农社团力量便有序被引入到豫西灵宝市农村地区以在村庄开展道德讲堂的方式,联合广东李文良先生等儒商力量齐力开办弘农书院(20134月)。


灵宝市坐落于黄河中游金三角地区,即豫陕晋三省交接地带的边区,古时是从西京或长安到东京或洛阳的中心地带,这儿是千古道源——《道德经》的诞生地,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弘农书院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宗旨,继续探索当代新乡村建设事业。弘农书院愿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实境遇中展开,发陈以荣。其主要工作有五:优秀乡土伦理道德重建(以孝亲为本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改善等),农民合作社培训、生态农业培训、卫生保健培训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培训。弘农书院迄今已成立两年了,在它发挥引进资源并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同时,助生了灵宝市弘农沃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2013年),以及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部(2014年),老年人活动中心(2015年)。书院在开展道德讲堂教化人心、城乡自然游和国学游方面、河南大学生支农支教总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豫西灵宝正在探索书院+合作社+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并且希望与隔河相望的山西永济蒲韩社区、连山而近的西安大乡建团队有机呼应起来,成为黄河中游当代乡村建设的星火燎原。


人事沧桑,天道有公。实践中的事物发展是有着历时感的规律的。多少现象好了也就了了,有着其生长、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有的却历时弥新、得道多助地壮大发展着。迄今,南村农民合作联社的资金互助服务部,其资金总额从2004年的49户农民加入的3万元,增加到2014年年底两县9500余户的700万元,胡村合作社资金互助服务部资金总额也达到100余万元。2015年,由兰考20余个早期合作社组成县级谷雨——宜农联合社,在北京宜农贷爱心贷款的外援下,将松散小农的合作社小船组装成联合舰队,抱团发展。这些最早进行综合式新乡村建设实践的乡村,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曲折地、顽强地践行着中国本土特色的、以土地和金融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合作之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知识分子与基层干部群众相结合,是把扎根到上以使其长壮发亮的生存功夫。因此,十余年来,我们很清楚,自己不是主体力量,充其量也只是示范、参与和支持力量而已,是协调和沟通力量而已,甚至是个在试错的实践中提升自己力量而已。村庄是风能进,雨能进,知识分子能进,企业家也能进,政府更能进的地方,有所偏离和现实化都正常。能做多少是多少事在人为的心态,是从事乡建事业的行动者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本质上,合作的历史,无论是经验或者教训,都是基层干部和群众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以主体的身份在做,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总之,从豫东到豫西,从兰考、开封到灵宝,从黄河下游乡村到中游乡村,乡村建设是个有着历史渊源和地方传统的宣传队、播种机、大学校。事在发生,理当其时,道通历史并指向未来,当代乡村建设必将生生不息。

(来源:乡村建设)


武汉中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中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下属专业从事有机农业产业技术研究、推广与服务的孵化子公司。公司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技术资源为依托,面向政府、农业园区、村庄、农场、投资商提供集有机农业产业咨询、规划设计、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品牌运营为一体的有机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公司致力于促进以有机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与有机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探索“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3o农业)同步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以有机农业为支撑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有机农业专业服务
1
规划咨询
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有机农业项目可研分析
2
技术服务
矿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新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有机生产技术指导与培训
3
品牌销售
有机食品的品牌销售
有机生物肥药的品牌销售
武汉中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网址:www.zdyjny.com
企业邮箱:server@zdyjny.com
企业电话:027-87958206
企业交流平台:尚农社区通讯地址: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高新大道999号光谷七路未来城科技城海外人才大楼A座4楼




公众号:youjiooo{英文字母“o”}

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