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经的排序与扩充|四书讲堂-季谦先生论语七讲

2017-02-08 王财贵 爱读经



        为什么这些书可以传诸万世呢?是不是就是因为它是孔子所删订、所著作?你也可以这样讲,但是这样还不能够表示它真正的原因。它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所谓传诸万世就是它是一个永恒的不可变动的,它既先在、主导、又永恒,它具有这样的内在品质。为什么它具有这样的内在品质?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从人性出发的,而人性也是千古不变的,所谓“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

         什么叫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啊,人生之道。人生之道为什么不会变?因为“天不变,地不变”,而人的性也不变,所以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本书,它能够表现人性之真实,而因为人性是不变的,所以这一门学问这一本书就永远会流传在人间,这一种永远会流传的道理,就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这一种记载天经地义道理的书,后来就被称为“经”。


         在孔子删订这六门学问的时候,还没有“经”这个名称,《论语》中孔子说《易经》的时候,没有讲“易经”这个词,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虽然这一章有些人说,“五十以学《易》”这个“易”是一个错字,应该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是“不亦说乎”、“不亦乐乎”的“亦” ―不一定要学《易经》的道理,才可以无大过;不过我们现在用一般的版本,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个《易经》的“易”,孔子只说《易》,没有说《易经》。


         乃至于整部《易经》里面提到《易经》这本书,尤其是《系辞传》常常提到《易》这一本书,它都只有讲《易》,没有讲《易经》。所以《易经》这一本书没有把自己这一本书称作《易经》,只称作《易》,可见那时候还没有“经”的名称。讲到《诗经》,《论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可以兴,可以观”、“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使于四方”、“兴于《诗》,立于礼”……讲到《诗经》这一本书,也从来没有讲叫作《诗经》的,都是讲《诗》。


        提到《书》,“《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只有讲到《书》。那么当然自己作《春秋》,孔子更不会把《春秋》称为“经”啦,所以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也没有称为“经”,这个“经”是后人加上去的。加上这个“经”字,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是合理的。为什么说有道理而合理呢?如果别种书要称为“经”,就不一定有道理,不一定是合理的。


        一本书要称为“经”是不容易的,这不是谁规定的,既不是作者规定,也不是皇帝规定,它就是出自于人性,所有人的共识。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尤其对我们当今中华民族的子孙来讲,我们的心里有没有“经”这种观念,我们能不能承认哪些书可以称为经书?假如没有,一切学问都是平等的、一切学问都是主观的、一切学问都是一时的。假如是这样看,你认为这是因为心灵比较活泼、比较现代化,他才这样看呢?还是因为他太肤浅了、他对人生太不了解了、对历史对文化太生疏了……其实就是太没有智慧了?


        各位今天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啊,你是有智慧的,因为你心中有“经”!所以有些书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一般都注重平等―我们当然要注重平等,尤其是所谓近代化的公民更应该要有平等的观念,但现在所谓的公民应该有平等观念,这种平等是在政治的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用这种平等的观念来说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乃至于一切学问都是平等的、一切书都是平等的,这个看法就不一定全部对了。所以一个词语不能到处用,不能随便用,它用在某方面是恰当的,用在其它方面就不一定恰当。


        我们刚才说有些书被称为“经”是合理的,尤其是被称为“经”的这种书是很少的,很少有书籍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被称为“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也还不过这五本书称为“经”,你说不是有所谓“九经”、“十三经”吗?“九经”、“十三经”也是这“五经”的扩充,仍是以这“五经”为本。“五经” ―《易》、《书》、《诗》、《礼》、《春秋》,有另外的一个排序 --《诗》、《书》、《礼》、《易》、《春秋》。前面那个排序从《易经》开始排,那是历史的序位。在历史中最先出现的是《易经》,然后是《尚书》,因为《尚书》所记载的是从尧舜以来;刚才说《易经》的起源是来自于伏羲,伏羲属于三皇,那么尧舜就属于五帝;所以《易经》在先,《书经》其次。再来就是《诗经》,《诗经》中有商颂,《诗经》最早的是三代的商,比《尚书》再晚是三代。三皇、五帝然后三代,依时间排序便是《易》、《书》、《诗》。再来《礼》,《礼》是三代的最后一代,周公制礼作乐的礼。再来是东周的《春秋》。这是历史的排序。

        另外的一种排序法,是我们去读经去研究这些经典的顺序,也就是它的亲切跟难易的顺序。其中最亲切的是《诗》,所謂“兴于诗”,所以如果要接近“五经”从《诗》读起;然后《书》是历史,也很亲切、很动人,可以兴发人的志气,“兴于诗”的诗就涵着《书》,所以《诗》、《书》常常连着一起说。再来是《礼》,“兴于诗”以后“立于礼”,心中有所感发以后你必须要注意节制、次序,这就是礼。或者说有了心中的真实性,你外在表现的礼仪、礼貌才是真实的,才有意义,所以先《诗》、《书》再《礼》、《乐》。然后再来读《易经》;《易经》讲人心而通于神明,是所谓的天人相感通的书,所以从人生通到天地宇宙,先要把人生的事、人生的学问做好了,《诗》、《书》、《礼》、《乐》读好了,再读《易经》。最后读《春秋》。这不是有一点奇怪嘛,《易经》应该放在最后面吧,最高了。其实《春秋》是要把天心在人间展现,司马迁说他所作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究天人之际”不就是《易经》的学问吗?“通古今之变”是历史的学问,“成一家之言”是文学的学问,文史哲是相通的,所以《春秋》是最后读的,必须对天地人生的意义有所体悟,才知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应该的方向,以及每一步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人作如何恰当的处理,所以《春秋》是最高明的学问,最难得的学问。一个人读书能读到《易经》跟《春秋》那是不得了,这两部书叫作大经,所以“五经”的难易排序以《易》跟《春秋》为最后。

        这五部书后来称为“经”了,叫作“五经”。而有些经典后人有很好的发挥,比如《礼》;有人认为《礼》这部經它是以《周礼》为本,《周礼》就是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另外有两部也是讲《礼》的书,一部是对于各种礼的仪节的节目单,叫作《仪礼》;以及孔子与其门徒讨论礼,不管是讨论《周礼》呢还是《仪礼》,讨论礼的这些文章是礼学的记录,叫作《礼记》;所以关于礼就有三本书:《周礼》、《仪礼》、《礼记》。本来每一部经只有一本,现在变成三本,多了两本。当然也有人是用《仪礼》为核心,《周礼》、《礼记》作辅佐,这是无所谓的,总之一个礼变成三个礼,一本变三本。至于《春秋》呢,《春秋》不好读,必需要作解释,有从历史的故事上解释的,如《左传》;有从义理上作解释的,如公羊、毂梁两家。《春秋》这一部经是一条一条的记录,读起来比较枯燥,而且也很难了解孔子真正的心意,所谓残篇断简,而

《左传》、《毂梁》、《公羊》这三传后人也都把它配上了经文,所以现在没有人直接读《春秋》,要么就读《左传》、要么读《公羊》、要么读《毂梁》,所以一部书划为三部,这样又多了两部。《礼》多两部,《春秋》再多两部,就多了四部,五经再加着四部就变成“九经”,大体上九经在唐代就已经定型了。到了宋代开始注重几本书,一本《论语》,一本《孟子》;而因为从汉代以来的读书人都很注重《孝经》;再来读书人必须训诂,训诂必需要有字典、辞典,古代有一部辞典叫作《尔雅》,知识分子也公认它很重要;所以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这四部再加上去,就变成十三经。


      《孝经》跟《尔雅》这两本书,老实说来《尔雅》是一本辞典,它在读书上、在解义上相当地重要,所以把它附带在刚才说的天经地义这个意义下面,做最后一本,这是有特别原因的。而《孝经》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一向都懂得人间的爱,人间对爱的实践要从孝悌开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
经》对于孝道、孝教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书,因此《孝经》这本书也成为经典之一。

        至于《论语》、《孟子》,那更要称为经典了。所谓的经学是汉朝开始的,而汉朝人所研究的经学集中在五经,他们对于《论语》、《孟子》并不是那么重视,《论语》、《孟子》是到了宋朝才开始被极其地重视,附带再加上《大学》、《中庸》。《大学》、《中庸》本来是《礼记》的两篇而已,是北宋诸儒表彰出来的,到朱熹正式把它跟《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并且给它作详细的注解,合称为“四书”,所以四书的集结是从朱熹开始。自从《四书》流传之后,也就是宋明儒学兴起之后,很注重所谓心性之学,而《四书》对于心性之学,有非常深刻地发挥,中国的心性之学可以说集中在《四书》。

        刚才说五经最主要的价值在表现人性,而人性怎么表现呢?在孟子那时候就明显地指出来,人性是从我们的心来体贴、来表现的,合称“心性“,所謂“尽其心者,知其性”。从汉朝一直到唐朝几百年,中国吸收了印度的佛学,而道家则在魏晋时代兴盛―佛学大讲心性,道家境界高远,那么儒家到底有没有这一套呢?

        后代的学者―就是宋明儒,就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易传》这五部书当中,发掘中国的学问,也讲心性,所以用《四书》一方面来跟道家、佛家分庭抗礼,一方面点出了《五经》的核心内蕴,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五经》之所以称为经典,刚才说是合乎人性,而谁来指点出来呢?《四书》把它指点出来。所以《四书》是《五经》的心法。因此宋明以后,《四书》的地位就逐渐超过《五经》。《四书》主要就是《论语》、《孟子》两本书,所以《论》、《孟》两本书也加入经典的行列变成“十三经”,这是有道理的。中华民族历史这么久,书那么多,汗牛充栋,这么多书里面也就只有这十三部书可以称为经,而被所有知识分子所共同承认。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群)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