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的地位|四书讲堂-季谦先生论语七讲

2017-02-09 王财贵 爱读经


     

        到了清朝编《四库全书》,四库―经、史、子、集,把经摆在四库的开头。经史子集这个次序不是随便乱说的,经确实是一切学问的源头,一切学问的主导;我们翻译佛经,那么多的书把它编成三藏,三藏就是三个宝藏,四库就是四个宝库,藏跟库的意思是一样的,三藏就是三库。我们中国有四库,佛经有三库,这三库叫作经、律、论,经也是摆在前面。我们用佛教的经、律、论来看这个“经”,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摆在最前面的意思。

        佛教的书哪些叫经?我们可以大概地说,凡是佛说法的记录叫作经。那么律呢?律不是思想性的,律是戒条、规律,这个我们不放在一起比较。至于论,论也是思想,为什么称作论呢?它是讨论。讨论什么呢?为什么能够有所讨论?而且这个讨论为什么能够是可信的?这一切的讨论都根据于经,好像法律根据于宪法一样,所以经、论的地位是不能够随便混淆的―佛所说为经,菩萨所造为论。


       不过,有一本书很奇特,也称为经,就是中国的《六祖坛经》,它称为经,没有人反对。在佛经里面没有一本中国人著的书可以叫作经的,只有这一本书叫作经。刚才说没有一个人把自己的著作称为经,也不能因为他门徒的崇奉就把它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所有人都承认,因为这本书它也有经的性质,什么性质? 天经地义、永垂不朽,直透佛心,要不然你怎么可以随便这样称呢?所以要称为经是不容易的。


        我们举个例子说,《老子》就是子,经史子集嘛,经跟子也都是思想类的书,哲学类的书,但是为什么分经、子呢?除了十三经之外,其它所有的思想的书都称为“子”,“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先生就是老师,老师就是教学者,或是传道的。他所传的是什么道呢?是“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每一家都有它的道,刚才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小道也是道,他只要有道,他就能够指导人,别人就会尊重他,就称为“子”,“子”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思想家。

        孔子也是子啊,也是思想家,也是老师。孟子也是子,老子也是子。但是,为什么孔子、孟子的书上升为经,那么老子、庄子摆在子里面呢?因为他一直只能够做思想家。他的思想呢,所有知识分子认为:还不足以成为天经地义、永垂不朽、“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

        老子、庄子在魏晋时代这些名士很喜欢讲他们的学问,但是没有人敢说他们的书是经,也没有人敢说老子、庄子是圣人,所以虽然魏晋时代推崇老庄,所谓谈三玄―《老》、《庄》、《易》三玄,三本玄妙的书―大谈《老》、《庄》,仍依然不能以《老》、《庄》为经,依然不能以老庄为圣人。由此就可见书之称为经,人之称为圣人不是那么容易、不是谁说了算的,知识分子要有良心。魏晋时代那些名士虽然他们风流、洒脱,但是他们毕竟是有学问的、毕竟是有见识的,他们不会乱来的。在唐朝时候,唐朝的皇帝姓李,据说老子也姓李―老子姓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迷雾一团―因为是迷雾一团他才是老

子,他如果让你明白就不是老子了。当时道教非常兴盛,上至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都很敬重老子,再连带敬重庄子,所以把老子这本书称为《道德经》,庄子这本书呢就称为《南华真经》。老子这本书称为《道德经》是因为《老子》这本书五千言,分为两卷,第一卷开头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所以这一卷称为“道经”;第二卷是从现在的第三十八章所谓“上德不德”为开头,你总是不能取“上”这个字,因为“上”这个字就变成“上经”,其实它不是上,所以不能称为上经,上经就已经是道经了嘛,所以就取第二个字叫作“德经”;“道经”跟“德经”合称《道德经》。


        所以《道德经》不是讲道德的,或者说它讲的道德不是一般的道德,只有儒家的书才讲道德,尤其是“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这是《三字经》说的―说“道德”,《孟子》的经才叫“道德经”啊,这是真的讲道德,这种道德是儒家意义的道德。当然老子也大讲“道”、“德”,你“道,可道,非常道”不是在讲“道”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是在讲“德”吗?“道生之,德畜之”老子整本书都是道啊德啊,但是老子不讲道德,或者说老子讲的道德不是儒家的道德……这让人迷糊啦,所以唐朝的韩愈才作了一篇文章叫作《原道》,对于道作一个还原的了解、作一个本质的了解、作一个根本的了解,叫作“原” ―还原它本原的意思。他就表示了“道與德为虚位,仁與义为定名”,因为他们都可以讲道,都可以讲德,但是“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他讲了道了,是他所讲的那个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讲了德了,是他自己说的德,不是我所说的德;这里的“道”跟“德”是“虚位”。

        “虚位”就是像舞台一样,大家都可以上去,舞台是虚的摆在那里,每一家都可以讲它自己的道,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它的道,它的智慧方向就是它的道;有了道,就可以讲它的德,因为有德于己、有德于心叫“德”。道不一样,所以德也不一样,不过总之还是道德,所以“道與德为虚位”。

        那么,怎么判断儒家的道德跟其他家的道德谁是真道德?或是怎么判断它不一样,也就是说怎么把握儒家说的道德?这一种思考很重要,一般人读书见了风就是雨,要知道一个词语有它广泛的意思,尤其是大的概念、常用的词语,每一家都要用,有思想的学者一定会谈到“道”、谈到“德”。佛家也讲道―佛道、也讲德―功德,这每个人都知道跟儒家好像不一样,虽然有人说一样,三家的学问都是通而为一的,这样讲也没有错,但是为什么还有三家?可见它还有不同。如果没有去深深地追究,就不知道它不同在哪里。韩愈认为儒家道德的实质意义是“仁义”,以仁义为基础、以仁义为本、以仁义为核心来讲道德,所以“仁以义为定名”,这个“定名”就是儒家所规定的“仁”,儒家所说的仁,别家没有,这叫儒家的“定名”。儒家用仁义来规范道德,或说是用仁义来作为道德的根本,所以如果讲道德而不以仁义为根本,这一种道德就不是儒家的道德。


        你不要认为《老子》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它也讲道德,固然《老子》一直讲道一直讲德,而且讲道德,但是《道德经》这个名称原本是道经与德经的合称。并且是一般通俗的称呼,在学术界正式的名称上一直没有采用,所以如果现在我们去看大学的课表,课名大多是《老子》、《庄子》,很少人是课表上写着《道德经》、《南华真经》的,那不像话。所以纵使唐朝的皇帝有意识把这两部书升格为经,知识分子却一直不承认,可见这里有个共识。


        所以我们今天说经典经典,哪些书可以称为经,这是有一定的,有一定的涵义、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价值跟作用的。我们把价值定在它是人性的发扬,且直接从人性流出,用佛家的话来说―“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佛的境界里面也有万法,但这个万法的法界跟我们凡夫的法界是不一样的,我们凡夫的法界是染污的,一个证道者他的法界是清净的,而且是最清净的;最清净法界是佛心中的法界,而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就是从佛心平等平等地流出来,流出来以后成为语言,这个语言就是他的教导、他的说法,一个悟道者他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他说的话不是一般的话,而是法,叫“说法”。把这些说的法记录下来那就成为经。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群)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