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踪208个孩子19年,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两颗关键种子

2017-06-02 网络 爱读经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主持了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追踪了北京208个普通孩子从2—21岁的成长过程与家庭教养方式。发现,有两颗种子对孩子的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一颗种子是“自我控制力”。

  • 第二颗种子是“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教授发现,取得比较大成就的人具有6大共性,而都以上两个方面有关:


  •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有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 反潮流精神;

  •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显而易见,成功人士的六大共性,都与“自我控制力”和“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两个方面有关,如果想要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得从小配合好孩子的这两种能力。




5大原则,帮助孩子获得第一颗种子



心理学的很多研究,包括陈教授团队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它被喻为人的“第一颗种子”。


在对国内3—9岁儿童的调查发现,中国儿童最不听话的几件事情是:吃饭时不上饭桌,不能连贯地把一顿饭吃下来,边吃边玩,或者吃饭的时候要吃零食;该睡觉的时候不上床睡觉,要么看电视,要么让讲故事。


国外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的幸福程度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延迟满足,是一种典型的自控力。


陈教授针对培养自控力提出五大原则:


  • 不轻易对孩子做出整体性评价(贴标签),如“你真笨”或“你真聪明”;

  • 不要说“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这样横向比较的话;

  • 对孩子的失控行为要有惩罚、批评、说理、引导、冷落等多方面措施,不可以放任自流;

  • 要在孩子做错事后激发他的悲伤、内疚、自责、羞愧等负面情感;

  • 父母具有较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力是培养孩子的前提。






尊重,让孩子的第二颗种子得以施展



对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是儿童身上的“第二颗种子”,可以把它概括为“主动性”。几个小孩在一起玩,有一个小孩领头,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领头的孩子的特点就是老能想出一些新玩法、新规则、新花招,别的孩子跟着他跑,像这样的孩子就是第二颗种子比较茁壮。第二颗种子是不依赖别人,有自己的主见,这是一种主动性和自主性。


陈教授团队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多是在家庭和学校受到尊重的学生;而那些心理不健康、学习与社会适应性较差的,往往是在家里和学校未受到尊重的学生。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成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尤其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自尊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快速发展,父母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但是,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应该相辅相成。


尊重与纪律的关系,就像马克·吐温说的:“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




两颗种子不可偏重



两颗种子之间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也会互相交叉。例如,刚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自控力可能比较重要,后来弹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光凭第一颗种子了,还需要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对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第一颗种子比较强调,而第二颗种子受到忽视。所以,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第一颗种子和第二颗种子和谐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天天对孩子命令式地讲话,强调孩子听话,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是不行的。


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在兴趣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对目标物的自发的趋近,它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使儿童能够长时间地在某一工作上花时间。强烈的内在兴趣,加上强烈的成长性动机、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和反潮流精神,这些就是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条件。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8511288408(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543250139(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