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发孩子大脑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诵读经典

爱读经 2021-02-02




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斯佩里,认为右脑记忆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日本的春山茂雄则认为:右脑是祖先脑,储存了人类500万年在进化过程当中所积累的智慧,赋予人以直觉、灵感、顿悟、创意等,其信息量更高,为左脑的十万百万乃至千万倍以上。


自古以来,人类依赖右脑、依赖祖先们积累下来的智慧作为基本要素,才生存下来。当然,这决不是说左脑不重要、逻辑思维不重要,右脑的精彩表演是基于左脑的充分动作之上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源泉。


世界上成为“天才”的,都是有意无意中开发了右脑潜能的那部分人。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有一种很好的右脑教育方法:经典诵读。


所谓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刚会说话时就开始读经,或者在孩子不会说话之前由家长读给孩子听或者播放诵读音频。


因为根据医学科学研究,人类约有150亿个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全部完成于胎儿期,平均起来,每天要生产五六千万个,胎儿诞生后就不会再增加。


但是,人出生以后大脑的重量却会增加,出生时重约400克的大脑,发育到满1岁时已经重达800克,而1岁以后的成长就慢了下来。、



这些出生后脑部增加的重量,是来自脑部网状组织的结构或覆盖物的结构。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网络——突触,突触越深厚、越细致,那么他的智能就越发展。


从出生到3岁时期的3年中,孩子大脑的联络已经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1岁增加近20%。但是3岁以后,却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1岁成长约10%,到6岁就要完成至80%。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


所以0—3岁的时候,是孩子们大脑智识最关键的发育期,这一时期婴儿的智识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当家长们能在此时期给予婴儿天才所必备的精神营养和正确的教育,孩子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天才。



要想使孩子们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个60%的慧与智的同步发育,让孩子们的慧与智在这一时期同步建立起来,完成这个奠基工程,这个责任和义务就天然地落在父母的双肩之上,落在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双肩之上。


这个责任重大而艰巨,千万不能错机失缘。


老子《德道经》中说:“其未兆也,易谋也。” 家长们将婴儿期教育“谋”于智识抑制未动之先,行“易”于慧识的充分展开,同步提供丰富的营养慧识和智识的精神食粮,全面早期展开慧智同步教育,那么慧与智同步开发而平滑地过渡也就自然而然。


因为“先天中确立后天最易”,0—3岁是孩子们最初始的“先天中的后天起步阶段”,它决定着孩子人生之旅的一生是否成功,能否实现父母的殷切期望。


现在大多家长老师要求孩子先理解再记忆,这是一种左脑式教育,是把成人的左脑思维方式强加于孩子,在抹杀孩子的天赋而全然不知。


右脑记忆是不需要理解的,右脑属于深层次的悟解。


孩子擅长不加理解记忆复杂的内容,这正是右脑记忆的特点。



正因为经典不容易理解,所以就是最好的教材,当反复阅读这些经典时,反复刺激右脑深层神经;犹太人通过经典诵读教育培养出来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幼时的教育:诵读经典慧智双育,成人后才能有所成就。


经典诵读除了能开启大脑众多生理功能以外,还具备极高的文学内涵,为将来孩子的语文能力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获得了成为文豪的基本素质。


大脑首先要有优质的输入,才能有优质的输出。在孩子幼时先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记下来,等到孩子成长到能够理解的年龄自然能够深层次的悟解。


做个形象的比喻:假如右脑记忆细胞有10000个单位,孩子甲在6岁之前记住了10个故事,右脑记忆细胞需要激活参与的数量是100个单位;孩子乙在6岁之前记住了四经一书,右脑记忆细胞需要激活参与的数量是2000个单位;这两个孩子上学后同一个班,老师要求背诵一篇文章,孩子甲需要2个小时左右能够记住,孩子乙则只需要5分钟左右便能完全记牢。



不言而喻,他们两个之间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没有差距,孩子乙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成了天才,如果在此期间继续锻炼右脑,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必定才华横溢,创新能力极强。


孩子甲因为他幼时没有人引导他,原本这个孩子具有成为天才的右脑天赋,就这样在成长中沦为成了平常人的左脑思维。


在《天才的世界》一书中提到,“天才”是伟大的开创者和创造者,是完成了客观上被认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工作的少数人。


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富有预见性和洞察力。其实这些特性都是右脑的资质,只用左脑工作的普通人和它们无缘。


记忆分为左脑和右脑。所谓有记忆力而没有思考力,正是因为这种“记忆力”是左脑的记忆力。


如果右脑记忆力得到开发,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创造性来源于右脑,左脑是没有创造力的。右脑记忆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右脑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还能够激发出右脑的创造性、灵感与直觉。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很好的例子: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 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


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母亲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


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科学发展上做出巨大贡献,和幼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实并不是只有幼时的钱学森记忆力好,应该说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段记忆力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加以引导,只会白白浪费掉,而错失良机。之后即使花上千两黄金,也换不来这种绝好的教育机会。


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背诵的内容就是经典。所以过去的学者称之为“读书人”。


我们在看看胡适之的例子,胡适之4岁就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9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就能看古典小说。能够看古典小说的人,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作文基础就奠定了。


当时只有9岁!到11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他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所以有能力自己读。教师教给他的第一本书叫《资治通鉴》。11岁就读完了。到13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必读的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13岁以前,把所有该读的书就全都读完了。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胡适之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很难成为大人才!


接受这种读经典的教育,他没有变成书呆子。而且记忆很好,学英语学得也很快。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


懂得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懂得名家就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但是胡适之就非常容易的写出来了。因为13岁前就读完了。而且他写出来以后,美国教授看不懂。所以糊里糊涂地,让他通过毕业了。


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13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凭的是13岁之前所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


我在看看现代文学大家,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经典长大的!


钱钟书、沈从文——读经典长大的!

鲁迅、老舍——读经典长大的!

林语堂、梁实秋——读经典长大的!


孩子在13岁前,完成基础经典的读诵进而背诵。将会影响他的一生。错过这个时间段。将会非常可惜。因为无法弥补了!



文稿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经六小篇之一——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原来,这就叫“精神长相”!

中国近代两大名门望族,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

从小学国学的孩子,到底比别人赢在哪里?


爱读经

做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