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卧室里的皮带、拳头和羞辱

丁香妈妈编辑组 丁香妈妈 2024-01-16


3 月 8 号,徐蓓从卧室被打到了客厅,凶器是皮带和拳头。


「我收到的妇女节礼物是一顿打」。


她和丈夫结婚一年,已经有了一个宝宝。这是她第一次被打。


起因是丈夫的衣服堆在床上,她只能侧身睡,就把丈夫的衣服移动了一下。丈夫一下子暴躁了,把被子和衣服一起扔到了地上。她带着耳机,靠在床上,试图屏蔽眼前的怒气。


丈夫骂了她几句,让她赶紧躺被窝睡觉,徐蓓没理她,坐起来继续听歌。这激怒了丈夫,他抄起皮带,动了手。


「我想往客厅躲会儿,都冷静冷静,他以为我要去拿刀,就把我往地上推,第一次没倒下去,第二次被推到了。他就一手掐住我的手,一个手想要往我脸上扇。我感觉我他疯了,我从地上使劲爬起来揪住他的衣服领子,互相撕扯中抬手扇了他一巴掌,把他的眼镜打掉了,然后他就又给我推到地上,用脚往我身上踩,忘记怎么就停手了。」


疫情期间的家庭暴力频发。


2008 年开始就关注和推动《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和施行的张荆律师,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投票,「疫情期间,你们夫妻关系变好还是变糟了呢?」。


选择变糟的人多了很多。



张荆律师对丁香妈妈说,疫情期间在一个封闭空间里,这种家暴的发生的概率就会更多,因为没有缓冲的空间了,把双方的矛盾就挤压到一个非常的狭窄的范围里,不得不面对家暴的人更喜欢控制、发号施令,简单粗暴的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矛盾更容易一触即发。

 

徐蓓:疫情期间的暴力


徐蓓家在湖北,疫情期间封城,丈夫不能回深圳工作,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几乎是他们两个自认识之后相处过的最长的时间。两个人相亲认识,因为丈夫怕到了年纪还没娶亲在村子里被说三道四,不到一年就赶着结了婚生了孩子,「彼此了解也不多」。


生了孩子之后,月子期间由婆婆照顾,恢复得不好,落下了产后抑郁症,「有时候和他倾诉,他就很不耐烦」。


徐蓓觉得可能因为养孩子压力大,但她还是努力消化这些,「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孩子又吃奶粉,加上尿不湿,每月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还要还房贷车贷。」


到后面两个人沟通越来越少,除了视频看孩子,两个人基本无话可说。「就是视频看孩子,他也能挑三拣四出来不少问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只是没想到真的会到动手这一步,「最开始他在我心中像一座山,每争吵一次山塌个方,然后从他打我开始,山已经变成平原了」。


家暴之后也没有道歉。


在徐蓓面前,丈夫对着梳妆台的镜子照他脸上冲突留下的印子,「简直恶心。我看着他和开屏孔雀一样在那里照来照去,我就把我额头和膝盖的红肿拍了照和视频。」


徐蓓把隔壁房间住的公婆给喊起来了,让他们管管他儿子,孩子爷爷把孩子爸爸训了一顿以后又训徐蓓,徐蓓气不过打了 110 报警。


110 转给镇上的派出所,派出所问明情况以后问徐蓓怎么办,说是要出警还是让村干部来家里调节,「其实我特想出警,这样至少有出警记录,以后或许会收敛一点」。


这时候孩子突然哭了,警察听到孩子的哭声问徐蓓孩子是不是还小,两个人是不是年轻夫妻?徐蓓回答说「是的」。


警察说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接了好多起类似的案件,劝徐蓓为人父母要多为孩子考虑,「想到孩子觉得算了,他死活我不管,但是如果我真找人弄份伤情报告出来他刑事拘留那会影响我孩子以后」,最后警察叮嘱我虽然这次没出警,我就直接打派出所电话,他们会上门来的。


湖北省荆州的一名退休警察万飞在接受采访时说,自疫情爆发以来,当地收到的家暴报警较疫情前翻倍了:


「监利县派出所在 2 月份收到 162 起家庭暴力案件的报警,是去年同月 47 起举报的三倍。而 1 月份报告的案件数量也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90% 的暴力缘由都与疫情(隔离)有关。其中,绝大多数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暴力。」


这期间有一些相关的反家暴机构开始活动,反家暴小疫苗就是一个在疫情期间成立的公益组织,号召大家一起通过在生活周报区域张贴劝告书,来降低疫情期间频发的家暴事件。


北京的宁宁贴了十五张在小区的楼道门口,其中有一张被完整地撕掉了,她担心是施害者撕掉的,我正想安慰她,她说「我再贴一张上去。」



宁宁:「女儿问她爸,你要杀了我妈妈吗?」


图片来源:站酷海


宁宁也是家暴的受害者,正在走离婚程序,她觉得如果受害者看到她张贴的劝告书,起码会觉得温暖,「有一个这么近的人在支持她。」


宁宁结婚四年,和前夫有一个四岁的女儿。


几年前,在众多追求者中,宁宁选了嘴最甜追得也最紧的前夫。她不是没料到家暴会发生,「只是不敢相信」,回想起来,几个预兆都指向了这个结果。


「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但是我没想到他居然真的会这么做。」


「但是我认识他一两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彬彬有礼。他一直在忍耐,终于生完孩子之后他就再也不忍了。」


一个预兆发生在婚后见家长的那一天,男方的姑妈握着宁宁的手说「我就觉得你太文质彬彬了,太文气了,你要治他,你就要比他更泼皮,你要比他更狠,要好好改改他。」


宁宁心想,改什么呢?


孩子刚一个多月,前夫就动手了。宁宁叫来了姐姐和弟弟,姐姐让她回娘家去,宁宁还想过下去,不想回去,姐姐没办法,走了。前夫和她一起把姐姐他们送到地铁站之后,对宁宁说「哎呀,你们江苏人就是好糊弄。」


第二个预兆是宁宁不会给家里 iPad 上的聊天记录上锁,她不担心别人看,但前夫特别在乎这些,有翻她聊天记录的习惯,宁宁就任由他翻,「我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但他很关注。他会观察那些人是谁,然后看到宁宁和谁聊天比较多,就「莫名其妙」会把别人拉黑。


一次比较大的矛盾发生是因为前夫把宁宁暂存的两万块放在福彩上面全部输掉。吵架之后,前夫擒着宁宁的头一直往墙上撞。


前夫 1 米 78,150 斤,宁宁 1 米 6,90 斤,生完孩子特别瘦。


「他跟我发生家庭暴力之后,又哄着我,他说真对不起,打你的时候浑身都是骨头。他说也挺心疼。」


宁宁报警,来到派出所之后,警察对着前夫说「挺熟啊,不是第一次了吧?」


然后转身问宁宁结婚了没有,宁宁说结了。


警察当着前夫面对宁宁说:「你啊,晚了!我只能跟你说,就这么闭着眼过吧。他说要是没结婚,我现在就劝你分手。」


报警有时候也无法解决问题。张荆律师对丁香妈妈说,如果法院要认定家暴的话,首先要看看证据,而证据就是当事人的报警记录和伤情。不是每一个受到家暴的人都有能力去报警的,因为打人的人会在打人之前先把手机抢走,把门锁起来,甚至打完一两天之后,等到受害者情绪平复了,才能慢慢恢复自由。


这个时候如果再去报警,警察一定会先问「现在还有危险吗?还在威胁处境当中吗?」


报警人说「不在了,没有了。」


「打人的人在吗?」


「不在。」


那警察又怎么认定你是被殴打了呢?再说了,如果你的危险都已经不存在了,警察甚至都不会上门。


还有一部分是报警了,警察也上门了,但另外一方死不承认打人了,除非家里装了监控,打人的人怎么会让家里装监控?


所以只能上门批评教育两句,本着劝和不劝离的态度继续好好过。


还有一部分是程度比较严重,叫到派出所对施暴人要采取拘留的措施,施暴人多数的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出来打工的,基本上是家里挣钱的那个,一旦被拘留很有可能被单位开除或者丢失工作,这时候警察就会问受暴人,你要求不要求追究他责任,受暴人一想家里还有孩子,等着买奶粉,下一顿菜钱还不知道在哪呢,算了。


法院需要证据,而且法官在审理类似婚姻家事案件的理念和主导认识是,能够回去继续过的都会劝你撤诉回家调解和好。


张荆认为「如果是说要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这就是一种对女性性别的一个提示,和女性在整个社会当中的地位以及受到的评价是相关的。」


但宁宁还不确定这次婚姻是不是就要终结,她报警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教育丈夫,这和姑妈开始对她的期待一致。


宁宁婚后换了新的工作,加班了。前夫闹到公司里,大家还在开会,老板也在,他破门而入骂骂咧咧「这什么破公司,给这么少钱,八点了还在那工作。」


宁宁赶紧把老公拉出去。路上宁宁老板给宁宁发微信,告诉她「以后这个事情提前说了,说如果不是不适合加班的话没关系的。离婚吧,别离职。」


前夫余气未消,在两人开车回家的高速路上,前夫把宁宁揪下车,把她的头按在天桥的栏杆上,一半悬空,「你跟我道歉,你说你错了!」


宁宁很害怕,认了错。其实心里在想那时候他要是跳下去就好了,下面全是车。


最后宁宁还是从那间公司离职了,「我干了 11 天。太丢人了。」


宁宁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家暴给孩子的影响比她想象得还要大。


她观察自己的小孩和别的小孩一起玩,发现自己家孩子异常懂事:一起玩玩具,别人会去抢玩具,孩子只玩别人不玩的,从来不大声讲话。别人家的孩子打闹的玩具从她眼睛旁边飞过去也没有反应,不喜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对于周围的那种争执争吵特别淡定,就挺淡漠的。」


另外一些时候,三四岁的孩子勇敢得像个成年人。前夫暴躁起来从来不顾及孩子,去年 10 月份,前夫去厨房把刀子哗哗拿抽出来,然后我们家孩子就看见了,说挡在我前面,把手撑开这样挡着,「你要杀我妈妈吗?」


宁宁换了工作,起码能够支付生活所需,也不想再让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决定离婚。前夫给现在公司发去几十份传真,前台、HR、老板都有收到,内容不外乎说宁宁抛夫弃子,欺负公婆,道德败坏。「反正都是我的错」,宁宁说。


三四年的「地狱婚姻」生活过去,宁宁已经不在乎这些了,她在乎的是前夫趁着宁宁在警察局做笔录,把孩子也抢走了。


但每天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就比较难受。「其他时间如果是充实的还好,八九点的时候就闲下来了,思想上就会有波动。」


宁宁不断地想起来,闹离婚的时候,小孩悄悄对宁宁说,妈妈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接我的,你放心好了,这个事情我没有跟奶奶说,我不会跟他说的,我一定帮你保密,这是只有咱俩知道的事。


「所以我想好我怎么都不能放手,怎么都不能放弃孩子。」


小凛:「我妈喊我去报警,我站在那里走不动」


图片来源:站酷海


小凛形容自己的性格的时候,和宁宁形容自己家小孩有点像:不会表达情绪、有什么都不说,不自信。


张荆律师曾做过两年的公益律师,当时每天新的咨询都有 100 多条,看多了受暴妇女之后,练出了一个本领——「来访者从进我们门起,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她是不是一个受暴的妇女」,她们的基本特征是不敢抬头直视你的眼睛、低垂着头进来说话语无伦次,扯着衣角,要么就是拽的发梢。甚至给施暴者打电话的时候,在电话当中听到对方的声音都会发抖。


「就这种暴力的威慑力,对一个人的自信、自我的保护的摧毁是非常严重的。」


小凛还在读高中,从有记忆开始,爸爸就在打妈妈了。


爸爸常常喝酒,之前一周会醉三四次,每喝酒一次就是一次暴力。


小凛妈妈会给她看爸爸写的悔过书,一张白纸上煞有其事的「我以后再也不会喝酒了」云云,然后是一个煞有其事的签名。


悔过书不止一份,也就是说,悔过书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喝酒之后会发生的暴力,仍然还会发生。


小凛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家暴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她的卧室里还放着那种上床下桌的儿童床,中间有一个她每天爬到上面的木头爬梯,爸爸把妈妈按在梯子上,不断地打下去。小凛记得有血,记得妈妈快要窒息了。


妈妈让小凛去报警去叫人,「但是我当时就很害怕。我就根本就站在那里就走不动,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小凛五六岁的时候,妈妈搬出去过一次,不久又回来了,但爸爸还是那样,小学三年级妈妈就彻底走了。


之后小凛和妈妈就很少见面了,因为把爸一般都会控制、威胁她「少和我妈接触」,妈妈想来接小凛,爸爸也会阻止。


只剩下小凛和爸爸一起生活,暴力落到了小凛身上。


每次知道爸爸喝了酒的晚上,小凛一个人在家就开始害怕,左收拾右收拾,担心不要激怒他。最害怕的是爸爸喝了酒「回来先会跟我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生气,「聊到我妈她就会骂我妈,骂着骂着,他就特别生气,然后他就会开始说你跟你妈一样」,再讲到小凛的各种不好,「然后就开始了」。


暴力开始了。


小凛甚至知道哪里比较容易出血,「打脸的话,嘴角会碰到牙齿,然后就嘴这一块就会出血,然后脸就是会变肿。」


小凛对卫生间的记忆也不太好。除了因为一次家暴中,爸爸把妈妈的衣服在卫生间都烧了,而且留下来一个巨大的黑印,他们又在里面生活了两年之外,有一次爸爸喝醉酒,把小凛的头摁到马桶里了。小凛很烦别人是把她的头往下按的动作,会很害怕听到马桶抽水的声音。


但爸爸对外的性格是很随和的,「如果是你就跟他接触了一两次,其实你是完全会想不到他喝醉酒以后是这样的,是觉得他是个挺好的人,周围的什么同事邻居对他评价都还挺好的。」甚至在不发生暴力的时候,小凛觉得他们相处是融洽的。


彻底破灭在父亲没有喝酒后的一次殴打,小学 5、6 年级,小凛当学习古筝的时候没有把谱背下来,父亲拿着琴谱不断地扇她的脸,血从嘴角流了出来,「后来,我自己把血擦掉去睡觉了。」


初中,爸爸带小凛去朋友家喝酒,到楼下的时候,就让她坐在路边,不让她继续往前走了,两个人坐下之后,「然后就开始跟我絮叨他以前那些事,每次都是从他小的时候事情说起,然后又说到我妈的事,然后就开始骂完之后就开始说我平常不好的事,比如收拾东西不利索、不叠被子,然后就开始打你。都是差不多的流程。」


但这一天有一点不一样,一个大学生路过的时候,他隔着一个小马路大声喊:「你不能在街上打孩子。」


父亲吼回去:「这是我家里的事,关你什么事?」


大学生一直站在马路对面看着,他说再这样我就报警了。


他真的报警了,一直站在路对面看着。这是小凛不多的,受到帮助的时刻。


半夜两三点,警察出警了。小凛有明显的伤痕,也不敢跟着他回家,就在女警察宿舍住了一晚,女警察帮她把脸上的血擦掉。


第二天早上妈妈来接她,小凛一边的脸肿了,嘴角还是伤得特别重,有血块拧在那儿。小凛感觉妈妈想哭,又假装着,「也不能哭,因为当时还得面对什么警察。」


小凛住进了妈妈新组合的家里,妈妈刚刚怀孕,这也是她们第一次聊到这个问题,小凛从来没有主动和妈妈说过她面临的暴力,妈妈问「你爸平常什么时候会打你?」,问一句答一句。


小凛已经习惯了什么都憋在心里了了,这么多年的暴力「对我影响应该挺多的」,这包括不敢说话,被家暴也不敢说。有的时候会故意讨好别人,会不自信。梦里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有时候做噩梦还是会回到家暴的当下,「然后就非常非常害怕」。


有时候情绪也会不好,「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在宿舍哭,每天晚上都哭」,害怕自己得了抑郁症,但是后来也没去看。


长大一点之后,她选择逃离方式是——讲出来,开始做。


这包括和好朋友提一点,包括参与到一些反家暴的活动中。她也在楼道里贴了这样的劝诫书,她说如果自己当时能看到这样的东西,可能也能早一点逃离。想让正在遭受家暴人的知道,他们还是「有救的」。


上面三位徐蓓、宁宁和小凛并非遭受到家暴的特例,只是她们说了出来。


家暴一直都在发生。


这个在卧室里的隐秘暴力,不断地侵蚀着施暴者和受害者:大人打小孩、伴侣殴打另一半。


据全国妇联统计,在全国的 2.7 亿个家庭中:

  •  30% 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 平均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殴打

  • 受害者平均遭受到 35 次家暴后,才会报警寻求帮助

  • 每年,我国有 15.7 万妇女自杀,其中 60% 是因为家暴。


如果你是家暴受害者,张荆律师建议这样来保护自己:

向下滑动屏幕查看更多

面对家暴零容忍  求助措施早知道:


首先,夫妻在家庭中地位是平等的,应当互相尊重,一旦有一方举起拳头就打破了这份平等和尊重。要知道一旦隐忍便给了施暴方「打你也不会怎样」的心理预期,所以受害者一定要在心理上强大起来,家庭暴力绝非「家丑不可外扬」。第一次遭受家暴就应该选择反抗,求助。


其次,《反家庭暴力法》对受害者可采取的求助措施,以及对施暴方采取的惩罚措施已经有了明文规定。第一,家暴受害者一定要及时报警。公安机关在接到报警后应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家庭暴力情节较轻的,不构成给予治安处罚标准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加害人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对于家庭纠纷往往采取口头调解的方式,很难起到实质作用,所以这就需要受害者运用一定的技巧,报警时要强调家暴严重性,要求出警并做记录,对伤情拍照,将受害过程详细描述,有伤情的一定要求在公安机关委托的医疗单位进行鉴定,即使通过报警未彻底解决家暴问题,也为日后的诉讼保留了有利证据。


第二,及时向妇联、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所在单位反映情况,有关单位应当进行劝阻和调解。在有关单位调解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


第三,家暴受害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除报警外,这一项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一般需要向法院提交伤情鉴定、报警记录(大多数公安机关不配合个人调取,需要法院工作人员去调取)施暴方的保证书、相关录音录像等。人民法院在受理申请后,符合条件的,应当在 72 小时内做出人身保护令,情况紧急的应当在 24 小时内做出。


法院在出具人身保护令方面还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一般情节十分严重,家暴多次的才会出具人身保护令,这就需要在证据方面尽量完善,除此之外就是与法官的沟通技巧了。人身保护令可以禁止施暴方实施家暴,可以禁止施暴方骚然、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还可以责令施暴方迁出申请人的住所,保护申请人的人身安全。人身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 6 个月,在失效前,申请人可以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裁定。如果施暴者违反人身保护令,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处罚款、15 日以下拘留的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醉酒刑事责任。


最后,遭受家暴并不意味着一定选择离婚,要及时沟通,然后采取自救措施。但是对于长期家暴的施暴者,一般不要寄希望于他能痛改前非,离开要果断。无论是分居还是离婚,一定要先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决定搬离时要将自己的重要物品一并带走,例如个人证件,因为无论向哪个部门求助都需要证实身份。家庭暴力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受害者的一味隐忍只会给施暴者继续施暴的机会和勇气。我们所接触的家暴案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受害者遭受过多次殴打,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第一次遭受家暴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施暴方的几句道歉便重归于好,然而等来的是又一次伤害。一次次的教训告诉受害者,面对家暴绝不能再选择沉默、隐忍。


尖叫、哭泣、捶打、吼叫、求饶,这些不是远方的故事,是在我们身边的、我们的姐妹们的哭声和绝望。


这些暴力的停止需要时间来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就是绝不退让:不忽视、不漠视、不闭嘴。


如果你也反对家暴,请你把这些微弱的求救声传播出去。



责编:天线

特别合作方:橙雨伞公益、反家暴小疫苗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和授权本文使用

文中张荆律师为北京大学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咨询部主任、国内公益律师先锋人物


育路上,记录孩子的生命,看见真实的自己。这里是「她说」的第 16 个养育故事。


如果你也有故事想要诉说,欢迎发送至:herstory@dxy.cn,我们会在 5 个工作日内回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卧室里的皮带、拳头和羞辱

丁香妈妈编辑组 丁香妈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