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安是一座什么城市?可能我们都忘了……

2016-08-05 黑河日报新媒体 今日黑河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落实全市征兵会议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继承优良革命传统,由中共北安市委、北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黑河市博物馆和北安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北国枪城·塞北延安》巡回展览黑河展8月5日在市博物馆正式开展。



红色北安承载了历史的使命,也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拥有了“北国枪城”、“塞北延安”的美誉和荣耀并成为当今红色北安的两张城市名片,它所记载的那段历史也已凝固成永恒的雕塑和永久的记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北 国 枪 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根据中共中央“南厂北迁”的指示,中国最大的枪械厂从沈阳迁至北安,改名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国营六二六厂)。这里曾建成中国最大的枪厂,生产出众多国产名枪,改变了我军“万国牌”枪械的历史,在保卫祖国、捍卫人民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庆华厂的诞生与发展,使北安成为享誉中外的“北国枪城”。


国营庆华工具厂56式冲锋枪总装车间  


新中国第一个枪厂  


庆华工具厂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枪厂,也是新中国当时最大的枪厂,率先开启了共和国制式化武器生产的开端,是名符其实的共和国枪械的摇篮。冲锋枪和手枪制造全国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共科研各类枪械82种,列装部队25种,累计生产各种枪械9006116支,可装备800个步兵师,为取得共和国自卫战胜利和保卫国家和平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保家卫国的功勋枪


从1950年开始,工厂陆续研制生产出50式冲锋枪、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等经典枪械,性能优越,威力强大,被大量生产,运往前线,装备部队,仅为抗美援朝前线就生产50式冲锋枪358261支,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战争的胜利和保卫国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功勋。



手持50式冲锋枪欢呼胜利的志愿军战士  


《鞍钢宪法》与北国枪城  


20世纪50年代,庆华厂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企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结合)的企业管理经验,开创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新模式。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李立三撰写的社论,刘少奇批示称:“北安庆华工具厂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随后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1960年,毛主席批准将其纳入《鞍钢宪法》,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座里程碑。“两参一改三结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

重大举措之一。



  


奥运奖牌与北国枪城  


庆华工具厂是我国最早的运动枪械的生产基地,研发和生产的各类运动枪械多次获得国家优质奖牌。自1957年开始研制生产的东风系列运动手枪,成为我国射击运动员早期训练、比赛用枪,使我国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单纯使用外国枪的历史,并在国际赛场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能。许海峰使用的东风二型运动手枪,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比赛中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李对红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使用东风五型运动手枪赢得金牌;李亚敏在第七届亚运会上,使用标准运动手枪打破世界纪录;董湘毅使用工厂生产的运动手枪13次打破世界纪录。我国射击运动员使用庆华厂生产的运动手枪,打破45项世界纪录,获得110多枚世界射击比赛金牌,为祖国赢得荣誉。



许海峰在奥运会比赛现场



国家领导人与北国枪城  


北安庆华厂研制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批冲锋枪,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专程视察了“51兵工厂”,毛主席亲自批准命名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0式冲锋枪)。1952年9月3日朱德总司令视察庆华厂,并对该厂生产的50式冲锋枪尤显钟爱,充分肯定了50式冲锋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1953年10月,庆华厂工人俱乐部落成后,朱德总司令挥毫题写“文化宫”三个大字。工厂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兵器部、黑龙江省评为红旗厂、先进企业、大庆式企业。朱德、李立三、洪学智、邹家华、李德生、廖汉生、宋任穷、许光达、赵尔陆等50多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有关部委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先后来厂视察工作,慰问为国防建设和军工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干部职工。



1952年9月3日,朱德来到国营六二六厂视察  



辐射国内外的北国枪城  


庆华工具厂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工巨子,积极为其他枪械企业的创建提供技术支持。1964年,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三线建设”的指示,庆华厂先后为省内外“三线”厂提供工具、工装、量具927种,援建包建5个兵工厂,向9个省市的军工厂输出各类人员5000余人。在对外援助中,援助五个国家建设了枪厂,为40多个国家援助了各种枪械。同时,工厂还积极开发民品,开拓对外市场,共开发生产民用枪械8个系列40余种,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枪。



外商考察庆华工具厂56式冲锋枪生产装配车间

  




塞 北 延 安



北安在东北抗战和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红色文化成为北安鲜明的文化符号与积淀。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决策,建立了以北安为中心的黑龙江省根据地(管辖范围大致为伪满北安省和黑河省,近300万人口)。


延安干部团行程八千里挺进北安


陈云、李富春、彭真、蔡畅、何长工、黄克诚、伍修权、洪学智等一大批高级军政干部都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过、战斗过。特别是大批延安干部的到来和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迁入,从革命圣地带来了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延安经验,使红色北安拥有了更为辉煌的历史与荣光,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之都”,被誉为“塞北延安”。

  


*延安派来了干部团


 

随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1945年9月2日下午,由1000多人组成的延安干部团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奔赴东北。1945年11月15日,延安干部团195人(其中中共七大代表10余人)胜利到达北安,跨越西北、华北、东北八省,总计行程约8000里,历时72天,为建立以北安为中心的黑龙江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红色北安与革命圣地延安一脉相传。他们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使黑龙江的革命形势和工作局面焕然一新。

  


*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诞生地

  

1945年11月1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北安成立,下辖北安、德都、依安、克东、克山、拜泉等26个县。11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在北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政权,也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省级人民政权。中共黑龙江省委驻北安期间,制定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领导全省胜利完成了建政、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经过不断巩固和建设,北安成为重要军政中心和战略后方,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做出突出贡献。



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

  


*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试验田

  

黑龙江省土地改革进行的最早、最快,也最彻底。黑龙江省委一系列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走在了全国其他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前面。早在1946年1月1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就做出指示,要求“必须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迫切的具体的经济要求”。根据省委的指示,各县区委派出工作团,大规模开展土改运动。黑龙江省委下派1000多名干部,组成35个工作团,分赴各县发动群众,进行“摸石头过河”式的大胆探索和试验。1947年7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赵德尊代表东北局远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赵德尊作了专题发言,全面介绍黑龙江省土改工作经验。其中许多经验被党中央制定土改政策借鉴和吸纳,并向其他解放区大力推广。


黑龙江省政府旧址  



*红色干部的摇篮

  

为了加强政权建设、培养军政干部、支援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北安创办了十余所军政学校,培养了数万名干部和专业人才,为东北及全国解放提供了大量干部和人才。其中高级军政干部达百余人。

  


1东北军政大学


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从延安迁到东北,改称东北军政大学。1946年5月从吉林通化迁至北安,以东大营兵营作为校舍,面向社会招生。7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中共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到会讲话,号召全体同学献身新东北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斗争。


东北全境解放后,军政大学总校随军南下,为中南军政大学和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共举办两期,培训学员2700多名,这些学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地区的建设做出杰出贡献。



黑龙江军政学校旧址

  


2东北工兵学校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成立东北工兵学校,为部队培训工兵骨干。学校的基础是延安炮校的工兵队,属东北军政大学建制。1946年7月,工兵学校由吉林通化迁至北安,7月中旬在南大营正式开学,校长唐明哲、政委李雪炎。在北安培训学员两期,1500多人。后辗转至齐齐哈尔、长春。新中国成立前夕迁至长沙,并先后易名为中南军区工兵学校、高级工兵学校、工程兵学院。1974年迁至徐州,1986年命名为工程兵指挥学院。

  


3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


为了培养训练干部、建立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黑龙江省工委决定在北安创办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1948年下半年改名为黑龙江省党校。共招收学员8期,培训了4000名党、政、军和文教干部及随军南下地方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地方政权建设及以后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多同志成为黑龙江省各级领导机关的骨干力量。



1946年东北军政大学校舍  



4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


1946年2月,根据东北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在北安建立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1947年初,学校更名为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1948年秋,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随军南下,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建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学校。1949年迁往齐齐哈尔,后来发展成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5北安荣军学校


建于1948年,初名黑龙江省荣军学校,任务是对荣誉军人进行转业前的教育工作。初建时以政治教育为主。1950年9月末齐齐哈尔荣校并入北安荣校,学员达1000余人。1956年北安荣校撤销。

  


6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


1948年,辽沈战役就要打响,东北全境即将解放。“发展生产、支持战役”是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中心工作。作为战争后方的黑龙江省已经完成土地改革,为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支援战争,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克山建立一所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即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1949年初,改称“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年末学校迁到北安,后改为北安农学院、北安农校,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分别组建了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

 


7“萌芽乡村师范学校”


1947年3月,为培养农村师资,黑龙江省在德都县花园区创建“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员实行半耕半读,开荒种地。其学员代表为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毛泽东主席为其题写了校名:萌芽学校。

  


8北安师范学校


1946年4月,成立北安初高级中学,校址在北安农校旧址,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办,学生485人,其中师范生168人。8月改为省立北安两级中学、高级师范学校。1949年省会迁往齐齐哈尔后,改为北安师范学校。1950年11月迁往绥化。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还成立了北安公安干校、北安军区教导队等学校,并举办了拖拉机手培训班、土改干部培训班、南下干部训练班、党员培训班、青年干部训练班等各种短训班,从各地知识青年、农民和工人中培养干部,快速提高在职军政人员业务水平。

  


*黑龙江报创刊地

  

抗战胜利后不久,为了扩大宣传、发动群众,传播党的声音,1945年12月1日黑龙江报社在北安正式诞生,从此揭开了黑龙江新闻史上新的一页。当日,创刊号《时事新闻》出版,1946年1月更名为《新黑龙江报》。1949年5月,随着黑、嫩两省的合并,报社迁至省会齐齐哈尔。黑龙江报社是黑龙江省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闻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创刊的黑龙江省第一张党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同北满人民见面的报纸。至此,党的声音通过报纸不断在全省人民中传播开来,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黑龙江报社旧址

  


*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47年初,党中央指示:“要在我国建一个粮食工厂”,即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化农场。根据这一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通北建设一个机械化农场,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干部,生产粮食,积累经验,示范农民。当年7月,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同志,奉命筹建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农场。12月正式确定了场址(赵光农场),定名为通北机械农场。

  

1948年,北安开办拖拉机手培训班,梁军是70多名学员中唯一一位女性,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后来在她的倡导和带领下,组建了共和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全国有志青年纷纷投身于北大荒开发热潮。


共和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历史的荣光照亮了全面振兴的梦想,红色的传统构筑起责任的担当。如今的北安,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快速、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在上级党政组织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造和彰显了北安速度、北安魅力、北安环境、北安精神,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的北安,将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加速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先行区、美丽龙江先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互联网+”创业行动先行区、幸福城市先行区为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惠民生,奋力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作者:牛升海、高鑫


【推荐阅读】

30年后的黑河居然是这样的?!还不快去留个念!

黑河—布市被这座桥连上了!仔细一看还是双轨滴~

全程记录黑河集体婚礼,新娘来自7个省!甜蜜爆表,单身汪慎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