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9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自卑与超越》:每个自卑的人,其实都是“潜力股”

读书君 樊登读书 2022-09-13

作者 | 樊登读书 · 小双

主播 | 樊登读书 · 常浩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新栏目《遇见》。


栏目会解读文学、心灵、育儿、职场、家庭等各个领域的优质书籍。


用知识解答困惑,用文化滋养心灵。每晚7点,遇见爱书的你。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书,是樊登老师讲解的《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巅峰之作。

带你收获直面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智慧,从自卑走向卓越。



 

如果你尝试在知乎上搜索“自卑”两个字,很快会跳出各种各样的热议话题,比如:


自卑有多恐怖?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


而在这些问题的下面,则是无数网友们感同身受的评论。


原来,有那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忍受着自卑的困扰。


对于自卑,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绝对消极、负面的情绪。所以他们他们抗拒谈论自卑话题,甚至有人会刻意以略显自大的表现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感。


可关于自卑,曾被誉为“打工皇后”的吴士宏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她说:


如果说什么促使我往上走,那就是这种来自自卑不断的刺激。


当时就像不断有鞭子抽打着我,那样一种痛、一种触及心底、层层包裹下的自卑和尊严的纠结。


对我刺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后来花了几年时间才克服并超越了这种自卑。


自卑之后,才有升华,而有了自信,可以促使你做更多的事情。


吴士宏看待自卑的方式,与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是他们让我们知道:


每个自卑的人,其实都是“潜力股”




自卑,是助你实现逆袭的原动力


新东方教育的创始人俞敏洪,曾在热播综艺《朗读者》中面对董卿敞开心扉,阐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年,尽管成功考入了人人羡慕的北京大学,但其实他一度过得非常痛苦。


不会任何才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里,俞敏洪敏感地认为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入学第二天,当他发现舍友躺在床上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时,甚至不禁惊讶地问道:“大学还需要读这种书啊?”


这个脱口而出的疑问,给他换来了至今难忘的一记白眼。


所以大学里,他的自卑情绪达到了极点。为了对抗内心的自卑,他选择了封闭自己,拼命读书,想用成绩给自己赢回一点尊严和自信。


结果,由于用力过度,大三那年,俞敏洪将自己累到吐血,住进了医院。


住院一年的时间里,他终于想通了两件事情:


一是,跟别人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二是,进步都是关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只要保证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长就足够了。


后来,他静下心读完两三百本书,心态也实现了巨大的蜕变。


这份经历,促使他在节目中感慨说:“一个人从自卑到自信,绝对是180度的改变。”


古语曾言:“松柏之志,经霜犹茂”。


可见只有经历过风霜,战胜过自卑的人生,才能拥有如松柏一般积极坚韧的品格,也才更有能力对抗未来风雨的洗练。


就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是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在很多时候,自卑其实是帮我们实现逆袭的原动力。


(图片来源于《朗读者》,侵删)



自卑,是原生家庭结出的“苦果”


在阿德勒看来,大多数人的自卑其实都是原生家庭结出的“苦果”。


当然,这种原生家庭因素可能来源于父母的教育态度,也可能来源于个体自身先天的缺陷。


其实,之所以对自卑问题有如此透彻的感悟,是因为阿德勒本身便是一个从自卑阴影中艰难走出的孩子。


阿德勒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尽管家境不错,但他自幼体弱多病,运动能力很差。


因为患有佝偻病,阿德勒整个人又矮又小,在同龄孩子当中显得尤为瘦弱,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自卑感和无助感。


好在阿德勒成功将这份自卑,转化成了自己前行的动力。


不仅如愿考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更是受到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赏识。跟随其学习9年,最终成功开创了享誉世界的“个体心理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可惜,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走出原生家庭自卑的阴影。


2001年,一则婷美内衣广告将青春靓丽的倪虹洁推进了大众视野,为她敲开了演艺事业的大门。


年少成名的她在娱乐圈本应信心满满地大展拳脚,然而身为传统知识分子的父母,却一直没能接受女儿的这份事业。


父母的不认可和不支持让倪虹洁深感自卑,所以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她依旧时常受到自卑的困扰。


这也直接给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可见,要想成功摆脱自卑,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应该首先尝试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及时着手做出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聪明的人,懂得与自卑握手言和


人生,就像是在自卑和自信中来回摆动,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求中间的平衡点。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刻意敌视自卑,也不会将自卑视作洪水猛兽避而远之,而是懂得以恰当的方式,与自卑握手言和。


① 正视“初级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最有价值的记忆是其所能回忆起最早的事情,这种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我们如今生活态度的雏形。


可见,对最初记忆的正确解读,能帮我们找到攻破自卑情绪的最恰当方式。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回忆了自己曾接触的一位35岁,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咨询者。


在对方的最初记忆中,是四岁时坐在窗前观看街道上来往的行人。之所以印象格外深刻,是因为他感觉那个场景十分有趣。


通过分析,阿德勒准确地判断出那名咨询者缺乏合作意识,但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适合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的工作。


经过针对性治疗,那位咨询者不仅痊愈了,而且成功创办了一家画廊,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受困于某种负面情绪,是因为自己没能找准源头,没能选对情绪宣泄的方式。


所以,当我们感到自卑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一个纠结、懊恼、然后努力逃避的错误循环当中;


而是应该正视自卑,积极寻找自卑根源,然后有的放矢地做出改变。



② 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于自卑话题,樊登老师曾直观、理性的表示称:


“我们每个人驱动的动力其实都跟自卑有关,要克服自卑有很多种方法,但如果你用错了方法的话,就会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


樊登老师认为:“只有一种解决自卑的方式是对的,那就是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克服自卑情结,同样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甚至有可能为我们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5月份刚刚离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便是由于倾尽毕生精力提高水稻产量,成功为十几亿中华儿女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受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由衷的爱戴和敬仰。


遗体送别那天,无数人自发赶到现场,默默的为袁老送上一束鲜花,只为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思念。


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四十所多年前,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画面。


尽管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出袁老这样卓越的社会功绩,但只要我们能将个人价值上升到社会层面,同样可以像袁老一样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而这种个人价值的提升,无疑是帮我们克服自卑的最佳方式。




写在最后


自卑与超越,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


它不是踮起脚尖寻找一种虚如泡沫的优越感,而是扎扎实实去改变自己的境况。


在积极追根溯源中找准自卑的源头,在社会价值的追求中实现个人的超越。


点个「在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功克服内心的迷茫与自卑,在生活中做一个积极而自信的强者。


作者 | 小双,喜欢阅读,钟情文字,惟愿与书相伴,不负韶华。 

栏目主理人 | 徐徐来

排版 | 北贝



·互动话题 ·


你有没有过自卑情结呢?

欢迎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7天VIP
免费听包括《自卑与超越》在内的300+本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