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是何许人也

窦东徽 中财应用心理 2021-03-19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haler ) ,消息传来,心理学界又一次集体沸腾,个体激活水平不亚于2012年丹尼尔·卡尼曼携前景理论获奖的那一次。总之,泰勒的获奖让整个世界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心理学的价值和潜力,并为行为经济学这个已经大热的领域又添了一把火。我的感觉就像是.......


      正巧,在由我系辛自强教授牵头、心理学系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经济心理学经典与前沿实验》一书中,我撰写了两篇有关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评介。俗话说,蹭热点,还得,抓点紧;于是乎,我就,从中摘抄了几段,做了点小修改,且作为泰勒的生平和研究主题做一个简单介绍。

强行带货:详细实验介绍和更多精彩内容见此书


理查德·泰勒是谁?


      理查德·泰勒,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经济心理学家,1945年生于新泽西的东奥兰治市(CityofEast Orange),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Booth)商学院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并担任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泰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

       虽然早期他的研究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是离经叛道,文章也多次被知名期刊拒稿,但最终得到了学界认可和广泛欢迎,这从泰勒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就可见一斑。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家诅咒》(The Winner's Curse)、《准理性经济学》(Quasi-rational Economics)、《错误的行为》(Misbehaving)和助推(Nudge)等。从2002年 起他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最终在2017年摘得这一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助推小组”(Nudge Unit)提供咨询,这是一个由英国政府组建的机构,旨在制定通过帮助公民做出更好的选择来提高公共福利的政策。助推项目是将心理学理论和成果直接应用于变革和优化现实的优质尝试,泰勒在其中功不可没。

泰勒老师还应邀玩了一把票,在电影《大空头》里和赛琳娜·戈麦斯大方飙戏,强行解释一波CDO


理查德·泰勒主要研究什么?

      

          泰勒在纽约上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时就开始“不务正业”,其硕士论文叫《生命的价值》,光这个题目就让他的硕士论文导师心如死灰。此番之后,他丝毫没有收敛,而是继续放飞自我——他开始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着迷,甚至列了一份“非理性行为清单”——这些不断累积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人的错误“让他逐渐意识到,人们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得那样理性和精明,而是时常犯下”可预测的错误“(predictable error)。在肯定了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这一思想的价值后,他接触到了丹尼尔·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与“前景理论”有关的工作,并从此找到了一生的追求方向。此后,他的研究便和卡尼曼、特维斯基、斯洛维奇、罗文斯坦、泽克豪斯等人的工作交织在一起,他们将来自心理学的方法和洞察力运用与经济问题的研究当中,共同书写了行为经济学(经济心理学)的宏伟篇章。以下便是泰勒研究的一些主题:

 

1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学者哈马依克和布朗在197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达科塔州和明尼苏达州的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以维持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也就是说,让这些捕猎者放弃捕鸭的权利比让他们购买作为公共物品的捕鸭资格要难的多。后来研究者用这种(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调查了消费者对于各类公共物品的估价。

         随后,泰勒(1980)首次提出了禀赋效应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出让该物品所要求得到的金钱通常更多;并认为禀赋效应导致了WTA(willingnessto accept,即愿意接受的价格)与 WTP(willingnessto pay, 即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异。


    卡尼曼、奈什和泰勒用以下一组试验证明禀赋效应的存在,并观察了禀赋效应的影响程度。研究主要采用重复交易实验。

     实验1考察了“代币券和咖啡杯的禀赋效应”,被试为44名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律和经济学类高年级本科生。在经历了3轮代币诱导价值练习之后,被试被给予了康奈尔大学的咖啡杯,该咖啡杯在书店每个售价6美元。实验员要求所有被试检查一个杯子(自己或别人的都可以),之后告知被试,所有四个交易时段都维持最初分配的买方和卖方的角色。第四个交易阶段完成之后,被随机选中的交易会被真正的清算执行,也就意味着那些表示过将放弃杯子并以市场清算价格换取一笔钱的卖家都将他们的杯子兑换为现金,而那些买家则支付相应的价格以获取杯子(这使得每个实验都具有潜在约束力)。随后又进行了四轮类似的交易,物品从咖啡杯变为钢笔。

        研究结果表明,买方通过同意在任何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时购买商品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卖方则通过同意在任何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时卖出商品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代币券交易和消费品交易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诱导价值交易中,和预期一样,买入和卖出的平均价格是相同的。对三个交易时期的数据进行合计,发现实际交易量(V)和期望交易量(V*)的比率为1.0。相比之下,杯子和钢笔交易的平均销售价格要比平均购买价格高出2倍以上,在V/V*比率方面,杯子仅仅只有0.20,钢笔0.41。无论在杯子市场或是钢笔市场,在连续交易时期内成功交易量都没有增加,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被试学会了采用相等的买价和卖价。也就是说,交易经验并没有降低或消除禀赋效应。

     此后研究者又进行了三个实验。程序与实验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验2的消费品是一副折叠式双筒望远镜,在书店售价4美元。实验3和4中被试被要求估计商品最低销售价或最高买入价,而不是回答一系列在实验1和实验2中使用的回答“是”或“否”的问题。 实验2 ~ 4得出的结果与实验1类似。

         以往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WTA和WTP之间的差异将会因市场经验而急剧减少。这些研究认为交易经验具有一种“惩戒效应”,并通过比较买方和卖方在前期假设问题或不具约束力的市场实验中的回答以及在随后的使用真正货币支付的约束力实验中的表现差异来评估这种影响。在本项实验中,消费品是真实的, WTA和WTP的差异在一系列约束力实验中被发现是稳定存在的。

        禀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首先, 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例如在二手交易中,如果我们是卖家,总是觉得买家出价太低,而当我们是买家的时候,又总是拼命想压低价格;劳务市场中,应聘者的薪酬目标总是和雇主愿意支付的金额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化进程中,有关部门和居民在拆迁补偿金额方面总是很难达成一致。其次,由于禀赋效应使人产生的“安于现状情结”,人们往往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状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资刚性,人们甚至宁可失业不愿意降低工资。另一个例子就是传统组织变革的困难。

      


       虽然禀赋效应的存在会降低市场交易效率和阻碍变革,但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应用,特别是在商业领域。很多精明的商家利用禀赋效应引导和改变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试用”:

       服装店会鼓励顾客“试穿”,汽车经销商殷勤地邀请顾客“试驾”、宠物店老板热情地让顾客的孩子把小猫或小狗抱回家“试养”几天等等,虽然只是短暂的试穿、驾驶新车跑一圈或将小猫小狗在自己家养几天,但足已在顾客心理上造成“拥有感”,也就是说,参照点已经发生了向收益方向的偏移,如果试用之后不买,顾客心理上将蒙受损失(虽然他们不曾真正拥有过这些东西),为了避免损失,很多顾客都会打开钱包。

       另外,现在非常火爆的网络购物也在巧妙地利用禀赋效应。你会发现,很多电商的购物页面中都有“购物车”这一功能,也就是说,你可以先选择心仪的商品放入虚拟的购物车,但不一定真的花钱去买。但就是这么一个虚拟的“放入购物车”操作,就会让每一个买家产生名义上的拥有感,如果放弃购买,从购物车里把商品拿出来,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的损失。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不知为电商带来了多大的收益和利润!

        禀赋效应的证实对科斯定理提出了挑战。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也就是说,如果市场机制的运行无需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以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外在性问题,能够达到社会最佳的目标。但考虑到禀赋效应的存在,情况并非如此。从以上试验可以明显观察到,在代币券试验中,市场效率与预期很接近,可以近似的认为达到了市场效率最优。而在交易规则和过程都与之相似的实物交易中,交易成本没有显著增加,但市场效率却大打折扣。按照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初始的资源配置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资源仍会最有效率的进行分配。但实际上,资源配置比科斯预测的更有“粘性”,由于市场效率的低下,市场最终的配置结果往往就接近于最初的配置情况。因此,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的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请思考以下两种情况。

    (1)假设你今晚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100元, 正要出发时,发现自己丢了100元钱。你是否还会买票去听这场音乐会?

    (2)假设你昨天花了100元钱买了一张今晚音乐会的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价值100元的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100元买票,你是否还会去听?


         研究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买票去听,而第二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事实上,从绝对损失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损失100元,但为什么人们的选择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难道买票的100元和现金100元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吗? 这就涉及理查德·泰勒提出的另外一个著名理论——“心理帐户”(mental account )。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在引言里提到的例子中,人们其实在心中建立了“门票”和“现金”两个账户。如果丢了钱,是“现金”账户的损失,“票”的账户没有受到影响。但如果是丢了票,再花钱买票就感觉为“票”的账户花费了200元,很多人就不愿意再买票了。

       1985年,泰勒发表了《心理分账与消费者选择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泰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进行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法则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泰勒列举了一系列典型现象以阐明心理账户对传统经济规律的违背,并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可替代性(fungibility)。人们把所有的财富放在一个整体账户进行管理,每1元钱与另外的1元钱都可以随意地替换和转移。而实际研究则发现,与传统理论相反,人们会根据财富来源与用途将其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多个分账户,每个分账户都有单独的预算和支配规则,金钱并不能很容易地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泰勒将这种金钱不能很好转移、不能完全替换的特点称为“非替代性”(unfungibility)。  泰勒举了四个“非替代性”的例子。

    例1:L夫妇和H夫妇在西北部进行了一场海钓之旅,他们捕获了一些三文鱼,并将这些鱼打包通过航空公司寄往家中,结果包裹在运输途中丢失。他们因此获得了300美元的赔偿金。拿到钱后,两对夫妇去餐馆大快朵颐了一番,花了225美元,而在此之前, 他们从来没有在饭馆里消费过这么多钱。

    例2:X先生带了50美元参加每月一度的扑克大赛。他拿了一手最大为Q的同花顺,并以10美元叫牌,Y先生拥有100股IBM公司的股票,今天上涨了50%,账面上多了正好50美元。他拿了一手K最大的同化顺,但他选择了不跟。最后X先生赢了。Y先生对自己说:如果我有50美元, 我也会跟。

    例3:J夫妇存了15000美元准备买一栋理想的别墅,他们计划在 5年后购买,这笔钱放在商业账户上的利率是10%;可最近他们刚刚又贷款 11000美元买了一部新车,新车贷款 3年的利率是 15%。

    例4:S先生看中了商场里的一件羊毛衫,价格为 125美元,他觉得贵就没舍得买。月底的时候,他妻子买下这款羊毛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非常开心。而S夫妇只有一个联合的家庭账户。

 

    例1中,L夫妇的做法显然违反了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 可替代性原则。300美元本来没有任何标签,但这对夫妇显然把它放在了“飞来横财”和“食物”两个账户里。即使他们两家每家的年收入增加150元,相信他们也不会去吃那顿豪华大餐。例2证明,账户兼具局部性和暂时性的特异属性。牌局中玩家的特定行为会因当前所处的资产水平而改变,但不会受整个一生的损益情况的左右,也不会受其他账户变动(如股票的账面收人)的影响。例3对可替代性的违背则来源于家庭理财的自我控制问题。通常人们对已经有了预定开支项目的金钱, 不愿意由于临时开支挪用这笔钱 ,对于J夫妇来说, 存起来买房的钱,已经放在了购房这一预定账户上, 如果另外一项开支(买车)挪用了这笔钱,这个账户就不完整了。从理性上说,家庭的总财富不变,在银行看来,只是从一笔帐上扣除了车贷而已。但因为财富改变了存放的位置 , 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人们的心理感觉不一样。例4中,自己花费购买羊毛衫 ,属于生活必需开支,250元感觉太贵了;而作为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属于情感开支,相对更容易接受。可见,为不同的消费项目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这四个“非替代性”的例子也说明,至少有三种原因导致了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1)来源不同造成的非替代性。其含义是,由不同来源的财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意外之财和辛苦挣来的钱相比,虽然金额相同,但“意外之财”账户有着更大的边际消费倾向。人们总是会很快花掉意外收人,而辛苦挣来的钱则花得比较仔细,如例子1中的L、H夫妇的行为。(2)消费项目导致的非替代性。 不同消费项目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如例3和例4中的情况。(3)存储方式导致的非替代性。即不同存储方式导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如例2中Y先生遇到的情况。

 

       心理账户的运算法则是心理账户理论的一大亮点,它主要依据了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提出的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理论对理解心理账户的运算法则有三个重要启示:(1)损失或收益框架会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心理账户的操作;(2)无论对于收益还是损失,个体的敏感性都是递减的;(3)设置不同的参照点会改变人们对决策结果的认知。

    现实生活中,决策者常常需要同时面对多个决策问题(或多个期望)进行选择(如同时买进和卖出多只股票)。心理账户和价值函数理论的结合,可以分析决策者面对多个期望时的决策行为。举例来说,假设某投资者在项目A上损失100元,在项目B上获利200元。他心在心里如何处理呢?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账:分成两个账户,感受到一个亏损100美元,一个盈利200美元

     第二种:整合:合成同一账户,感受到100美元的盈利。

     按照这种思路, 根据损益情况和金额的高低,任何两项投资都可能出现四种组合:

(1)复合收益(multiple gains): 二者均得

(2)复合损失(multiple losses):二者均失

(3)混合收益(mixed gains):得大失小

(4)混合损失(mixed losses):得小失大


      那么,个体面对这些情境,会选择和账还是分账呢?

      根据价值函数理论,个体的选择应该是这样的(如图5所示)。

(1)假如两笔收入 X、Y均为正 , 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因为价值曲线在右上角为内凹形,所以V (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两项皆是收益,人们通常选择心理分账,因为两项收益带来的心理效用的叠加大于两项收益之和带来的心理效用。

(2)假如两笔收入 X、Y均为负 , 分账价值为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因价值曲线在右上角左下角为外凸形,所以 V(-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两项皆是损失,人们通常选择心理合账,因为两项损失之和带来的心理损失感要小于两项损失分别呈现带来的损失感。

(3)假如两笔收入X、-Y, 且余额为正,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因价值曲线在右上角为内凹形,所以 V (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得大于失,宜选择心理合帐,感受为收益,因为人们对损失敏感度更高。

(4)假如两笔收入X、-Y, 且余额为负,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X-Y)。则有两种情况:

a.小得大失且悬殊很大,应分开估价。 从图中看出 V (X ) + V (-Y ) > V (X-Y ).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损失更大,且得失差异悬殊,那么采取分账的方式,人们会感觉在损失基础上有一点小小的安慰,看到一线希望。这叫做一线光明(silver lining)法则。

b.小得大失且悬殊不大,应整合估价。 从图中看出 V (X ) + V (-Y ) < V (X-Y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损失更大,且得失差异悬殊不大,合账能降低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


 

    泰勒采用了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分账和合账的假设。被试为87名康奈尔大学的大学生。研究思路是给被试呈现成对的分账或合账的结果,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更偏好哪种框架。实验采用4种情境,每种情境对应上述4种组合之一。指导语如下:

 

    下面你将看到四种情境。每个情境中都有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A先生和B先生的生活中。你需要判断A先生和B先生谁会更开心一些。

 

1. A先生获得了参加全球大乐透的票,可以参加多场抽奖。他在一期乐透中赢得了50美元,在另一期中赢了25美元。

B先生获得了一张参加一场全球大乐透的票。他赢得了75美元。

谁更开心一些呢? 结果,56人认为A先生更开心,16人认为B更开心,15人觉得两人一样开心。

 

2. A先生收到来自收入调查部门的一封信,通知他因为他在税务报表上有一个小的计算错误,需要补交100元。同一天,他又收到了来自州税务当局的一封信,内容与之前的那封差不多,又将补交50元。

B先生收到了来自收入调查部门的一封信,通知他因为他在税务报表上有一个小的计算错误,需要补交150元。

谁更沮丧一些?结果,66人认为A先生更沮丧,14人认为B更沮丧,7人认为两人没有区别。

 

3. A先生在他的第一次纽约州乐透中赢得了100美元,同时,在一场离奇的事故中,他损毁了公寓的地毯,必须赔偿房东80元。

B先生在先生在他的第一次纽约州乐透中赢得了20美元。

谁更开心一些? 结果:22人认为A先生更开心,61人认为B先生更开心,4人认为没有区别。

 

4. A先生的车在一个停车场撞坏了,他不得不花费200美元去修。同一天,他在办公室的足球押注中赢了25美元。

B先生先生的车在一个停车场撞坏了,他不得不花费175美元去修。

谁更沮丧? 结果,19人认为A先生更沮丧,63人觉得B更沮丧,5人觉得没有区别。

 

     大部分被试的选择符合心理账户运算法则。面对两项收益,大部分人采取分账的方式,将两项收益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让效用最大化;面对两项损失,大部分采取合账的方式,利用损失敏感性递减的特性,减少损失对心理造成的冲击;面对一项损失和一项收益,而收益金额大于损失时,人们选择合账的方式,尽量避免损失的感知;面对一项损失和一项收益,损失大于收益且悬殊较大时,人们遵从“一线光明”法则,采取分账的方式,尽可能地放大收益的功效,抵消损失带来的冲击,并获得希望感。

 

     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证实了两个问题。第一,人们会建立多个心理账户管理和支配财富,体现出不同账户间金钱的不可替代性。第二,面对多重损失和收益的情境,被试进行了合账或分账的处理,体现出价值函数所描述的规律。

     心理账户理论也挑战了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总是能够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站在这种高度,根据一生的总财富来合理安排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消费,使一生的总效用达到最大。谢夫林(Shefrin)和泰勒(1988)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现实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总体来说,现金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接近于1;现期资产账户次之;未来收入账户最小,接近0。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有人寅吃卯粮,又有人到死钱也没花完。

    在金融投资理论中,心理账户最最著名的当属费舍尔和斯塔特曼(Fisher& Statman, 2000)提出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 Portfolio Theory, BPT):人们在投资时会依据风险不同而把资金分别放在不同的投资账户中。基金公司也会建议投资者建立一个资产投资的金字塔,把现金放在金字塔的最低层 ,把基金放在中间层 ,把股票放在金字塔的最高层。这样的投资模式和心理账户相对应,能够有效地避免资金风险。


     泰勒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也有助于解释现实中的个体经济行为。

     第一,心理账户有助于解释某些特定的消费和储蓄行为。首先,心理账户指出了家庭理财的必要性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依据消费目标建立多个账户,有助于抑制消费冲动,也有助于使每一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比如买一件贵重的物品,选择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买,变日常消费的心理账户为情感账户,能够带来最佳的心理体验,典型例子如“穷家富路”);虽然意外之财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但而当一笔意外收入金额很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将其用于储蓄,因为这时这笔钱被视为“财富”,从而进入了另外一个心理账户。

        第二,心理账户也解释了“为什么赌徒的口袋总是空的”这一问题,因为赌徒都是风险偏好者,他们将赢来的钱和输掉的钱进行分账处理,将赢得的钱视为意外之财放在收益账户里,总保持着较大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不会和之前的损失进行合账,因此有钱就赌,孤注一掷。拉斯维加斯流传着一句话:“永远不要输掉左边口袋的钱”。这其实是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反应用:用现实的存储位置来提醒赌徒不要将所有的钱都视为赌资,见好就收,更要懂得“止损”。


       第三,心理账户的名称很重要,其引发的框架会激活特定社会规范,影响人们的决策。奚恺元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给加班工作的学生一笔钱让他们打车回家,当这笔钱被叫做”劳务费“的时候,学生会把钱攒下然后坐公交车回去,而如果叫做”打车费“,学生大多就会选择打车回去了;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实行退税(rebate),但心理学家对此持有异议:如果是想让人们消费,叫做奖金(bonus)会更合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一直觉得,微信的“零钱”和支付宝的“余额”是同一功能,但从激励用户消费的角度讲,“零钱”远比“余额”要好。

      第四,心理账户对于日常人际沟通也有启示作用。如何宣布好消息和坏消息?根据心理账户的运算法则,合理的做法是:如果有几个好消息,应该把它们分别推出和宣传;如果有坏消息,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推出和宣布;如果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就应该一起推出,使其带来的快乐超过带来的痛苦;如果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就应该分别推出,使人们经受打击后还能看到一线希望。

       最后还有一个心理账户的趣事:泰勒的一个同事曾为不断的交通罚款和各种账单所困扰,后来泰勒利用心理账户的理论给了他一个小建议,帮他克服了这一烦恼。具体做法就是:每年预存一笔费用以应付各种罚款,每次罚款、扣税都从这个账户扣除,就像银行预提了坏账准备一样,这样不断的小额支出带来的痛苦就小了很多。


      此外,理查德·泰勒还在偏好反转、跨期选择、金融领域中的动量/反转效应、拍卖行为(如赢家诅咒)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时间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详情参见其它公众号文章或书籍。


泰勒获奖,我们为何疯狂打call?

      听到理查德·泰勒获奖消息后,我个人的激动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早在2007年我在UC Berkeley访学时,彭凯平教授就曾经对我说,他预测理查德·泰勒的研究会在5年内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预言得以应验,只是比彭老师的估计迟到了5年,不得不佩服彭老师的先知先觉;第二个原因是我一直在教授经济心理学课程,对于泰勒的理论和研究相对比较熟悉,“熟人”获奖,与有荣焉;更重要的是,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始终以经济心理学为主要特色方向,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和实践都围绕着经济心理学这一大主题。泰勒的获奖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证明我们的方向无比正确,选择无端合理,前景无边美好,由衷希望与诸君共同努力。

      再次对理查德·泰勒教授的获奖表示由衷的祝贺!


主要参考文献

李爱梅,凌文辁. (2008).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心理科学进展, 15 (5), 727-734.

刘腾飞, 徐富明, 张军伟, 蒋多, 陈雪玲. (2010). 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18(4), 646-654.

Hammack,J., & Brown, G. M. (1974).Waterfowl and WetlandsToward Bioeconomic Analysi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6-27.

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1991).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 193–206.

Nataf, C., & Wallsten, T. (2013). Love the one you’re with: The endowment effect in the dating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5, 58–66.

Thaler, R. H.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 39-60. 

Kahneman,D., & Tversky, A.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maes. Americna Psychologist, 39(4), 341-350.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458.

Shefrin, H., & Thaler,R. (1988). The behavior life cycle hypotheses. Economic Inquiry ,26(4), 609-644.

Shefrin,H., & Stadman, M. (2000). Behavior Portfolio Theory. Journal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5(2), 127-151.



作者简介:窦东徽,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