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中财应用心理 中财应用心理 2023-02-24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之五】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张 丽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更在心理层面造成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汹涌的疫情之下,恐慌、紧张、焦虑,迷茫、无力、愤怒等各种情绪在人们的心底蔓延。其中,恐慌可能是每个人体验最深、对行为影响最大的一种情绪。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一聊恐慌的表现、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恐慌,在疫情中实现自我成长。


一、疫情下的恐慌表现,你有吗?


敏感多疑。有人在地铁上听到咳嗽声,就吓得要立刻下车;每天反复量体温,偶尔发现数字略有变化就惊恐万状;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总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状病毒,反复检查仍不放心。谨慎不是坏事,但草木皆兵会对生活不利。

人际关系裂隙。有人将对疾病的恐惧转化为对武汉人和湖北人的歧视和排斥,让武汉和湖北同胞的感情受到了伤害;某些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不作为,加剧了恐慌的同时也让社会公信力面临挑战。


非理性行为。各种反常识、反科学的谣言和阴谋论之所以在微信群和微博中得以快速传播,就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恐慌情绪,形成了畸态的“认知协调”;有人吃不下睡不着,不停刷负面消息,“丧”到自己心力耗竭;有些人恐慌是各类抢购和囤积行为的根本动因,让一些本来充裕的物资出现了实质性的短缺。


这些表现实质上是人们面对危险或巨大压力时的应激反应,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简称3F,即战斗(如抢购和囤积、排他和歧视行为),逃跑(如疑病症、风声鹤唳)或僵住(如无力感、共情透支)


二、恐慌的心理根源


疫情会造成恐慌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不便(担心出不了城、回不了家、买不到食物)、工作损失(不能按时上班复课、生意不能开展)或健康风险(一旦染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等等,但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疾病会威胁生存,引发死亡恐惧。随着疫情发展,以及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死亡意识日益凸显,成为了个体思维和公共话语无法绕行的巨大存在。但理性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造成恐慌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源自人们对死亡的知觉和态度


第一,死亡问题虽然重大,但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是缺乏经验的。原因很简单:和去超市购物、结交朋友这种有多次练习经验、熟能生巧的事情相比,死亡没有给予人们太多的练习机会。面对陌生和不熟悉的事物让人很容易心生恐慌。


第二,死亡虽不可避免,但具有不可预测性。尽管海德格尔说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不确定性(时间、地点、原因)却如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疫情则让这种不确定性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很少有人像查理芒格一样豁达和幽默:“如果能预知未来,我最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坚决不会去那儿了。”


第三,人们本能地否认、抗拒死亡,并进行消极的外归因。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言生不言死”,还会用各种委婉语指代死亡,比如“走了”,“不在了”,“牺牲了”,“香消玉殒”诸如此类;近年来频发的“伤医”事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病人或家属往往不能正视疾病和接受死亡,进而将愤怒的对象转向医疗工作者。


总而言之,本次疫情造成人们的恐慌,是因为疾病与死亡恐惧关联,而我们接受的“死亡教育”又比较匮乏。好在有一些心理学的办法能够帮助我们对恐慌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处的国家、文化和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都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战胜恐慌,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


面对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改变态度并积极行动是我们唯一拥有的自由。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简称 TMT)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文化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然而,其实这三者可以归为两类,即融于集体提升自尊,亲密关系和文化世界观都是融于集体的表现,都是与他人建立连接,与身边的他人,或以往他人形成的世界观。以下就从融于集体和提升自尊两方面具体介绍如何面对恐慌。


首先,融于集体,就是要告诉我们自己,这次疫情中,“没有人会成为孤岛,我们始终在一起”这次疫情自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我们就可以深刻体验到“没有人会成为孤岛”。武汉的医护人员们冲在最前线守护着病人,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给武汉,很多网友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接送医护人员,很多宾馆饭店免费给医护人员提供住宿和餐饮。


甚至现在有4000万网友义务“在线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其热情完全超乎想象!工地上的各种机械设备都有了昵称,比如,小蓝、小黄、叉酱。更暖心的是水泥罐车叫送灰宗,打光车叫光武帝还有焊舞帝、镗太宗……每辆挖掘机、工程车都成了我们的守护者。就像网友说的,每次点进去就看到了希望。

其次,提升自尊,就是要告诉自己,这次疫情中,我可以贡献出自己独有的力量。此次疫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披挂上阵走在抗疫一线,是这次疫情中的超级英雄,实乃国士无双。其专业背景使得其每次讲话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可以平复恐慌,带来希望,其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可以唤起和激励无数民众的勇气和力量抗击疫情。


作为非医疗战线的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钟南山院士那样一锤定音、扭转乾坤,但每个人都能以不同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和英雄:确诊的积极治疗,有接触史的自我隔离,没有接触史的宅在家,勤洗手,出门戴口罩,这都是在做贡献。对于宅在家的多数民众,可以利用这段时期好好提升自己,成长自己,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的模式。试想一下“如果疫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想清楚了以后,就开始积极去实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爱和工作”。不妨给家人做一顿美食,和孩子玩游戏,带孩子运动,给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爱。还可以象前面提到的4000万网友在线看工地直播,激励了建筑工地工人,让一线的工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看到希望的同时给予了周围人温暖和爱。我们也不妨静心阅读一些以前没看的书,用一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学一些新技术为工作助力。


四、“原子化网络“世界中,你永远不会独行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原子,却构成了高度连结的网络。面对灾难,面对疫情,我们都需要以更机动和灵活的方式存在于世。当需要集体力量时,我们可以迅速连结,聚集力量抗击;当需要分散力量时,我们可以迅速断开连结,回到原子状态,分散力量抗击。终究,我们的本质还是在一起,作为“命运共同体”一起面对各类困境。正所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最后,分享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一段话给大家。


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触碰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

 

(审校:窦东徽)


作者简介:张丽,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心理学系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和经济决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尤其是绘画,游戏,故事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团体辅导中的应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窦东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