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人”话|段颖:和尚与人类学家

2016-05-08 段颖 人类学之滇

        

   刚到缅甸,就被热浪直接卷到Mogok禅院,师最近在禅院小住,希望能有缘一见,但国师太忙,见面都是寥寥数语,他以为我们是慕名前来禅修,于是安排我们参加禅修班,从最基本的实修以及对十二因缘的解说开始。于是,从早晨四点半起床,祈祷、早课、讲经、坐禅、行禅,一直到八点半晚课结束,成了这几日的寻常生活。


    其实,此行的目的并非禅修,而是希望与国师商谈促进中缅佛教文化交流之事,禅修只是参与观察而已,未能与国师深谈,多少有些遗憾。离开之前,决定到寺外村寨走走。村寨环境比想象的好,路由水泥铺成,还未全部完工,据说是巩发党在选举前铺的,以期赢得村民选票,可惜最终还是败选,所以,路也就只修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是土路。


    村寨尽头,有一寺庙,名曰棕榈树寺,寻常村寺。与国师禅院相比,这里多少显得有点寂寥,不过,没有了人来人往,自然清净许多。寺中几位僧侣正与村民闲聊,见我们来到,便过来问好致意问我们要不要去见见老法师,于是随他去了禅堂,法师正在休息,昨日外出参加法会,深夜三点多才会到寺院。


    最初我们用不大地道的缅语问候,法师却直接用英文问我们是不是从中国来,大概我们的言行举止实在不像本地人。法师曾去过很多地方,几乎游历了除非洲外的各大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时,还交过不少华人朋友,学过一些潮州话,不过年纪大了,也渐渐遗忘。于是我们开始夹杂着英语、缅甸和他闲聊起来。寒暄过后,随着对话逐步深入,越让我们惊奇这段偶遇。


    问:我们知道,缅甸是佛教国家,不知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缅甸社会的关系?

    答:佛教其实不是缅甸本土的宗教,从印度传来,在蒲甘王朝之后,渐渐成为大众的信仰。现在佛教于缅甸,就如同基督教于西方国家、儒家于中国一样,已经成为文化传统。


    问:看来法师对中国和欧美的历史文化很了解

    答:我在学时修读过中国和西方历史。


    问:您在哪里上的大学?

    答:Rangoon University,那时我们的课程都是用英文教授,老师来自英国、日本等地,也有印度人和华人


    问: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您觉得佛教对普通民众有什么意义?

    答:其实,即便在缅甸,普通人并不一定懂得佛教,他们只懂得礼敬佛法僧,去寺庙献花、洗佛、布施钱财,参加法会,求财富、求健康,求地位,但这都是最简单、最形式而且最容易做到的布施。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很多人并不明白。


    问:那您是怎么理解佛教的呢?

    答:这就是我出家的原因,我曾经也和一般民众一样,但现在希望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佛教,佛陀的启示,比如变化、无常,和我们现在的经历,依然有很大关系。此外,我们需要通过社会生活乃至人性来理解佛教,认识世界。而我年纪大了,已经82岁,也需要想想了生死的问题。


    问:那如何认识世界呢?

    答:比如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禅堂外的树,需要有四个条件,一、树的存在;二、眼的存在;三、看见树的客观环境(光线、位置、视力等);四、心识(辨识树的意念和愿望)。只有四个条件相互依存,心物合一,才能“见树”。


    问:那禅修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我们理解佛教与世界有什么帮助?

    答:首先,禅修能使人专注、平静,并开始认识自我,以及心与物、实相与空相的关系,通过修行,逐渐做到身心平衡,物我合一,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我们平常的所见,比如你的名字、眼、耳、鼻、舌、身的感觉,都是幻相,都是一种指称、感觉而已,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其次,通过禅修内观,照见身心之间的关系,按照佛教的解释,要明白土、火、水、风四个基本元素在身体内的运作,它们共同构成了身体乃至世界,彼此形成对立的统一,元素间的此消彼长,决定着身体和世界的变化。我们的生、老、病、死,也和元素之间的平衡、冲突相关。

    再者,就我而言,我不大相信来世,死后的世界,谁能预料呢,也不是所有人能修成涅槃,但因果、业报是存在的,我相信它会作用于此世,影响我们可见的未来,这也是人们生活的意义所在。而社会在变化,理解佛教的方法也需要随之变化,很多教法是佛陀数千年前所创,但对于现在而言可能已经不大适用了。


    问:您的解释很有意思,我很好奇您在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答:人类学。


    问:啊?!我们都是人类学者!

    答:哈哈,真有趣,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问:国师的禅院建在您的寺庙旁边,对您会有影响吗?

    答:很多人去那边修行,也是人之常情,现在的人不就是不断追求big,bigger, and biggest嘛,我们也举办禅修班,用我自己的方法教授禅修,不会有太多影响。


    问:我们想推动南传、汉传、藏传佛教间的交流,不知您对此有何建议?

    答:佛教也是一种文化,传到各地后都会有一些变化,修行路径虽有不同,但总体上还是殊途同归,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说佛教是一种文化,也在于它对于信众的基本要求,如淫、妄、杀、盗、酒,是修行的戒律,也是社会的规范,在佛教国家,这来自生活,再自然不过。而在英国、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人们却未必这样理解,至少喝酒对他们而言,自然得如同喝水一样。所以,多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和理解,十分重要。


    言谈之,法师回到房间,拿出一本英文书Manuals of Buddhism: The exposition of Buddha Dhamma,受出版社委托,他花了两年时间校对勘误,毕竟英文娴熟,又通晓佛法的人并不多。法师说此书现在不容易买到,毕竟英文读者有限。书已散成几瓣,书中不少地方都有法师的批注。法师笑言,书是他自己拆散的,单本书太重,校对起来不方便。还有两本他自己撰写的缅文著作,其中一本即希望结合佛教与科学来理解世界的变化与无常。


    睹见封面作者简介,法师竟然是仰光大学文学学士、教育学学士,人类学硕士,伦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再次让我们惊讶慨叹,对此法师只是淡淡一笑,好似一切都已是过眼烟云。法师出家前曾有妻室,夫人已过世,儿孙偶尔会来寺庙探望。临别,法师竟将几本书都送予我们,惊喜之余,还是想要婉谢,毕竟有点夺人所爱,法师笑言,“不用担心,我还有缅文版,况且,书中一切都已在我心中”。当我们向他布施钱物时,法师坦言不必,但在我们的坚持下,亦欣然接受。


    临行作别,老法师将我们送出禅堂,互道珍重。酷热中,竟拂过一缕清风。


    棕榈树寺院,扫地僧,人类学家,田野中的不期而遇。


转载自段颖个人微信公众号“心性斋”



说“人”话往期文章

说“人”话|李耕:江湖三调——命运沉浮中的算命先生

说“人”话|苏香月:一次村民选举之销魂篇

说“人”话|张雪婷:选举这件不大不小的事之鸡汤篇

说“人”话|罗金刚:一次村民选举之少年“正义”篇

说“人”话|李仕萍:我见过最快乐的那个人——去了

说“人”话|加娜:脑洞大开谎言歌

说“人”话|杨开院:田野是一种生活态度

说“人”话|李小花:那些年我们一起站街的日子

说“人”话|郑宇:湘林深处见土家

说“人”话|梁瑜: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说“人”话|张亮:岩燕之涎与筵宴之鲜——听蒋斌教授讲燕窝的故事

说“人”话|桑田:我的多元宗教家庭

说“人”话|李伟华:难民营的噶玛火腿——边境风云

说“人”话| 覃延佳:一个人类学青椒眼中的景迈茶


主编:何明

值班编辑:李伟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