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人”话 | 一个人类学青椒眼中的景迈茶

2016-03-22 覃延佳 人类学之滇


人类学之滇

主编:何明   值班编辑:覃延佳


小编的话

今天是“人类学之滇”公号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选择用升级改版的方式来答谢一年来支持我们的诸位学君。经过一小阵的酝酿,“说‘人’话”系列的原创文章要与朋友们见面了。我们希望用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在吐槽中完成一次知识边界的拓展。如果你也是一个生活中的走心行者,那就不要吝惜你的珠玑之笔,把大作发给学友们共赏。


对于一个喝茶如牛饮的人而言,遭遇上普洱纯粹是一种偶然,也略带滑稽。2013年8月,单位同事打来电话,邀请我一起做一个普洱市文化局的委托项目,是关于景迈山的。当时我一头雾水,不过还是欣然应允,我们决定2014年2月份左右要跟他们去做田野调查。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从昆明前往澜沧县的大巴才把我们放下来。在领略了柏联酒店的清新加奢华之后,我就糊里糊涂的跟着车队上了茶山。一路上,我生出了一大堆的疑问,为什么道路是用石头铺就的?为什么在山底下会有守门的人检查车辆?等等。

我们一行八人的任务各异,有些专门做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有些专门做村落历史,有些做不同民族的聚落格局和空间。我的任务是对山上佤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等五个不同民族的村寨历史进行梳理。这对于一个没有文献的地方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完成任务,我从翁基开始,依次走了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笼蚌、南座、糯干、帮改、景迈大寨、老酒房、勐本、芒埂等数个村落。


作者在南座茶山


这些村子虽然分别居住着布朗族、哈尼族、佤族、傣族和汉族,不过他们的生计几乎都是以茶为中心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跟村民喝茶。久而久之,我就对他们关于茶的聊天内容产生了兴趣。不过毕竟是零知识,所以也是云里雾里的完成了此次调查任务。

三个月之后,为了进一步确认老酒房的村落历史,我再次踏上了景迈之旅。这一次,我和负责做景迈山经济的一位博士生同行。在采访村落中的老人过程中,我无形跟不少村民聊起了茶叶生意,因为这个是他们的主业,自然是拉家常的重要话题。

在景迈山的左右产茶村落中,老酒房的茶并非是最好的。景迈大寨由于所处的海拔比较高,其大平掌一带的茶叶品质是最好的。不过老酒房也搭上了景迈这块牌子的顺风车,逐渐融入了市场体系之中。

起初,我们只是聊聊茶叶经营当中的生产、加工和营销等方面的话题。随着了解人群的增多,我们开始意识到,普洱茶作为当地的经济支柱,自然成为大家争夺资源的焦点。

焦点之一:文化之争

文化附加值是茶行业经常提及的概念,景迈当地的人群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就当时的情况看,景迈山上存在两大势力的对抗,亦即景迈村和芒景村之间对于景迈茶的文化命名问题。2009年,布朗族的地方精英苏国文编著的《芒景布朗族与茶》,详细说明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将布朗族祖先奉为茶祖,村委会还组织各个芒景村的家户购买这本著作,以强化布朗种茶历史悠久的知识;景迈村的人们看到芒景做得如此热闹,自然亦不甘落后,于是由李勇牵头在次年推出了《景迈茶山》。

苏国文所领导的祭祀茶王树、祭祀八角亭等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事件,县广播电视局派专人来跟踪报道每年的祭祀仪式。从编著茶书到组织祭祀互动,布朗族人在苏国文的带领下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景迈村虽然也推出了专著,但没有象征性的祭祀活动,因此在文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此一来,茶叶品质上虽无法与景迈大寨相比的芒景诸村同样享受到了文化竞争背后的红利。

以苏国文为代表的地方精英所开展的文化活动,成为外地客商了解景迈茶的重要窗口。景迈村人亦步亦趋的打文化牌,但收效甚微。这场持续了7、8年的“文化之争”最终并没有定论。不过他们制造的话语正如王老吉与加多宝多年的竞争类似,最后两个村的茶叶生产非但没有削减,反而逐渐提高,单品利润亦有所提高。

焦点之二:古茶之争

经历了2007年的茶叶价格大波动之后,人们对于茶叶经营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路子。随着市场趋于稳定,数量有限的古树茶成为大家争夺的对象。市场对于古树茶的追捧,逼迫当地及外地商家不断提高鲜叶收购价格,以达到一定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亲属网络、朋友网络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让持有者如鱼得水,而平日交往甚少或口碑不好的茶商,则很难收到大平掌一带的顶级古树茶。

大家对于好的古树茶的争夺,制造了一种市场繁荣的景象,以致近年景迈茶山的茶叶价格都维持在高位运行。农民从中获得了实在的利益,不过茶商却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景迈山十几个村寨中,拥有古树茶较多的村落成为茶山市场的核心地区,也是当地茶叶价格的风向标。众人对古树茶的追捧,彰显了前期营销的初步成效。

各大茶厂对于古茶的收购是景迈古茶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其中柏联集团、一零一茶厂等外地企业及本地的各大茶厂,成为古树茶的重要收购者。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奠定了古树茶价位的稳定。

焦点之三:合作社之争

迄今为止,景迈山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机构主要有茶厂、初制所和合作社这三类。其中,前两者多为个人行为,合作社则要面向全村人来招募。以老酒房为例,目前这个小村有三个较大的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都有机会得到政府的扶持。如何拉人入社、如何搞定入社社员的鲜叶及毛料出售,成为合作社负责人的重要任务。

每个合作社都希望加入自己的人数超过别人,因为这样可以确保在客户订单多的时候有人可以提供优质的鲜叶。一般而言,合作社招募会员要么是通过亲戚关系说服,要么是私人关系加入。尽管对外而言,合作社是相对规范的合作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运营中是显得比较混乱的。

时至今日,景迈山的茶在普洱茶领域中仍是一个尴尬的角色,要与冰岛、昔归和易武、班章这些著名茶山的茶叶相比,并非一个量级;但与老六大茶山等进行对比,则略微有点优势。据做了十几年茶的茶商跟我说,景迈茶最大的劣势是自身特点不突出,价格有时有点虚高。

我本来是想关注他们的历史,可是在搜集口述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他们对于茶叶经营的种种状况。对于我而言,能在老酒房陈哥家的庭院里泡上几壶古树茶,不失为一种极端的享受。从刚开始接触茶时的懵懂,到现今略有所悟,我不知不觉走过了两年的时光。

于我而言,景迈茶与其他地方的茶叶一样,都是必须建立在市场链的对比中才能看出其真正价值。在村里晃荡数日,我们逐渐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自身所经营的茶叶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如方小伟等,希望通过网络及自己到省外市场跑业务等形式,希图实现茶叶销售量的提升。而70后茶人主要依据自身早年认识的朋友来帮忙推销。

不同年龄段的人所思考的问题及采用的营销策略各有差别。在普洱茶行业摸打滚打多年的人更多关注毛茶的销售价格与产量,暂时没有品牌的意识。而接触较多外界信息的年轻人,大有大干一番的气势,希望透过产品优化及服务配套优化来实现自身经营的拓展。

从2014年2月的第一次偶遇至今,我对普洱茶逐渐有了一些感觉。就我两次在景迈山做调查的经历而言,茶行业的从业者在茶叶营运过程中所动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其中包含前文所述的文化竞争策略,也包含春茶时期的价格大战。对于民国时期才大规模种植茶叶的地区,澜沧县在引导茶农改进生产技术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

就目前有限的田野调查时间观之,茶叶这种被一般人视为文化象征符号之一的植物,构成我们理解当地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有效切入点。而今,项目接近尾声,但是我却被当地的慢生活所深深吸引。我希望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还有机会前往茶山,与茶农一同体验人情冷暖,感受这篇叶子给人们带来的生活革命。

由于前一天凌晨四点才睡,我是在一种迷糊的状态下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文字。以此作为新增栏目的开篇,有点对不住其他的小编同事。不过一如我们的主编何明教授所言,丑媳妇也得见公婆。我始终相信,只有上路了才看到更多同行者,而不是蹲着死井里守护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下一站,故事,约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