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USAS Video】建筑师刘毓劼专访:百年毛麻仓库,“编织”时空再相遇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2022-03-23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468号

主展馆开放时间

2019年9月29日~2019年11月30日

周二至周五:14:00~20:00

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0:00(10月7日闭馆维护)

周一闭馆维护(9月30日开放)



// 刘毓劼谈 空间艺术季主展馆“毛麻仓库”

SUSAS=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

Liu=刘毓劼


刘毓劼

Liu Yujie

主展馆

毛麻仓库改造建筑师

刘毓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现供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近三十年的建筑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中,主持多项大型项目,其中上海市重点项目两项。设计作品丰富,先后五次获得国家或上海市建筑设计奖项。


▲ 杨树浦路468 号申新七厂老照片(原毛麻仓库沿江照片)


/  毛麻仓库的百年历史

SUSAS: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毛麻仓库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与周围建筑的关联吗?

Liu:毛麻仓库这个项目的设计大概是在2016年的三四月份开始的。当时上海要做滨江两岸的贯通,杨浦区滨江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贯通段,毛麻仓库也在其中。

我们对毛麻仓库的历史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首先,我们收集了各个年代的上海历史地图,毛麻仓库在1927年的历史地图上就出现了。然后,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我们发现毛麻仓库所在的整个区域曾经是一个完整的厂区。沿杨树浦路当时是厂房,到黄浦江边是仓库,所有的原材料从仓库运过来,到厂房进行加工,再到成品从黄浦江边运走,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

▲ 杨树浦路468 号——不同年代航拍图对比,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建筑修缮设计文本

Liu:毛麻仓库所在厂区,最早大概在1898年,由一个德国商人所创办,叫瑞记纱厂。瑞记纱厂在1918年的时候被英国人接管,更名为东方纱厂。1928年的时候,民族资本兴起,上海当时一个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氏家族把东方纱厂收购了,更名申新七厂,后抗战爆发生产艰难。到解放以后,申新七厂成为国营厂,到1951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十棉纺厂,经过纺织系统内部调整,被归到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最终在1959年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在2002年、2003年,上海的纺织系统产业改造升级,整个厂区并到了上海船厂范围内。

▲ 船坞、毛麻仓库区域老照片,葛珺提供

Liu:我们还在城建档案馆找到了毛麻仓库的原始图纸,对整个项目来说,这是最宝贵的一份资料。可以看出图纸是1919年到1920年之间,由当时上海的公和洋行做的设计,公和洋行也是非常有名的事务所,上海外滩的建筑当中有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比如汇丰银行、沙逊大厦。到今年,毛麻仓库建筑正好是一百年。在这百年里,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上海,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到国营建设时期的高峰,这段历史非常丰富,非常有意思。

▲ 毛麻仓库区域历史沿革,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建筑修缮设计文本

▲ 杨树浦路468 号申新七厂厂区入口老照片,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建筑修缮设计文本

▲ 80 年代的上海纺织工人(1983 年摄于上海第一丝织厂),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建筑修缮设计文本

▲ 80 年代的上海纺织工人 (1982 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建筑修缮设计文本


/  毛麻仓库的改造方案

SUSAS:您刚进入到毛麻仓库这个地方的时候,整个老建筑是什么样的?针对这些特点是怎样处理的呢?

Liu:毛麻仓库,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体现了当时的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它是个仓库,平面形状非常规则,滨江一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立面,在靠近厂区这一侧有一个非常宽大的楼梯。这是因为,在上世纪20年代,所有的货物上下运输,都是靠工人人挑肩扛上去,所以楼梯做得非常宽大,非常平缓。

另外,它的结构非常有特点,是板柱结构简单来说,它和我们现在的梁柱体系不同,是一个柱子升上来以后,通过一个扩大的柱帽,支撑楼板。这种结构形式非常具有当时的技术特征,在外墙上可以清楚看到竖向的柱和横向的结构板,中间填充墙都是用红砖。而且,仓库比较封闭,没有太多的外窗和装饰。

我们在现场对这些都做了仔细的甄别和分析,把七八十年代的粉刷和外墙剥离,露出原来的红砖。我们还把室内加建全部都是拆除,仅对外部的一条滑道——可能是后来为了运货方便加建的,和一个电梯进行了保留。我们的原则叫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就是把它的原真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来。

▲ 毛麻仓库西侧和北侧(改造前)

▲ 毛麻仓库内部施工场景

▲ 毛麻仓库改造后重新露出红砖外墙


SUSAS: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毛麻仓库的墙体被打开了,留出一个通透的空间,这是怎样考虑的?

Liu:毛麻仓库,原来只是一个工业建筑,造型比较单一,空间也比较封闭,不太考虑到人的使用,也比较少去给人欣赏。但是放在现在的滨江,尤其在滨江整个绿化的空间当中,实际上,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公众去使用它,有更多新的时尚功能植入进去,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考虑怎样能够把毛麻仓库建筑本身以及周边场地的情况特征,重新编织一下,提升它的使用价值编织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场地和纺织厂的历史。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二层

Liu:事实上从毛麻仓库发展起源到目前的状态,都存在于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里。毛麻仓库北侧还有一间厂房,从航拍的照片上看它79年的时候就在这儿放置了。这间厂房反映了70年代工业建筑的一个特点,叫排架结构,而且它的预制结构做得非常的精巧。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建筑,一个是70年代的建筑,一个是板柱结构,红砖的外墙,另外一个是排架结构,水泥拉毛的外墙,每个年代的特色都反映得非常鲜明。这两个房子相互并置,相互呼应,相互印证,正像一个微缩的滨江历史片段,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时代特征。我们把这些都编织进来,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体现一种多元性。

▲ 毛麻仓库和七十年代厂房(小白楼)的改造与并置

▲ 红墙与灰墙的对话

Liu:然后,毛麻仓库东侧就是船坞,也是这次空间艺术季的主场馆;北侧在规划中是一片绿地;它的西侧是已经成型的滨江公共区域;南侧的黄浦江,是一个上海的名片。因此,我们把二层沿江这一块的墙体打开,人在这里边能够和黄浦江产生一个互动。在毛麻仓库的东侧和西侧还增加了一个坡道,这个坡道像丝绸一样,正好能够通过毛麻仓库的二层,把整个滨江东西两侧高差的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也能为今后人的使用带来更大的方便,为新功能的植入带来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保留的70年代的厂房,我们把底层局部打开,让它从船坞到北侧的绿地,到西侧的活动区域,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人行流线,把人的活动纳入进来。这些都是我们的思考——怎样能够更好地把这些原来的工业建筑融到新的功能当中,去和周边的场地产生互动,这也是我们编织概念的第二个内容。

▲ 从滨江公共空间看毛麻仓库


SUSAS:作为空间艺术季的展场,许多作品将进入毛麻仓库,是否在设计过程中为这些展示或者艺术品做过配合和考虑? 

Liu:毛麻仓库原来作为仓库,它的空间还是比较简洁的,柱网非常规则,另外因为是仓储建筑,它原先能承受的荷载较大,比较适合于做像展览之类的公共活动,具备较好的先天条件。在一开始对建筑保留保护的同时,我们在结构上对它进行了一些加固,所有这些加固措施都不影响我们的原则,也尽量不影响现有的空间;第二个就是从现代使用的角度,我们用植入的方式,把现代的水电空调设施植入进去,这些也尽量都设置在最边上,把完整的空间留出来;第三条是对它原有的电梯设施进行了改造,这也为今后的使用做了一个考虑。空间艺术季进入以后,我们根据艺术家的要求,又做了相应调整。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内部空间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楼梯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楼梯


/  过程中的思考

SUSAS:在对这些历史建筑的改造过程中,会不会面临到一些取舍的问题,要怎么去衡量?

Liu: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这样的项目所碰到的一个永恒的纠结。这归根结底,是一个老建筑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上海的保护建筑工作做了有30多年,大家的认识不断在提高,各种制度也不断在完善。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做了很多探索,很多元。但它的一个原则,就是怎么样能够保持建筑的原真性。因为一个宝贵的历史遗存,应该让它在我们手上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但是单纯保护实际上也很被动,所以大家都在探讨怎么样能够再利用,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的生活服务,这里面实际上就有价值取舍的问题,这是所有的矛盾,所有的纠结,所有的模糊和不确定的原因所在。但是整个社会的认识——对保护这块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SUSAS:可以给我们谈一下您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理解吗?

Liu:实际上任何一个空间对人都会产生影响,如果这个空间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他就会非常乐意去接受;如果反之,他就会比较抗拒。如果是一个积极的空间,那么居民就会在更多地使用这个空间,使用频率提升,更多人来这里,就产生了集聚。其实整个城市的发展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集聚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讲很多这样的网红空间,或者说网红场所,其实也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互动的关系。

作为一个设计师,更多可能是需要去了解、分析居民对于空间的需求。回到毛麻仓库的话,我们也不光是分析它原有的建筑,也要分析它周边的场地,分析它建筑的历史,分析场地的特征,包括我们也和业主滨江公司一起去设想今后它使用的各种可能的场景。我们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一个编织的工作,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大家共同的需求,那么整个工作就能够顺利推动和发展。

▲ 设计师刘毓劼与毛麻仓库的江景


/  毛麻仓库的未来

SUSAS:现在对于毛麻仓库的一个定位是什么?

Liu:对公众开放和今后再利用,是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文化仓库是现在设想的定位,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保护和改造,让毛麻仓库和周边的整个场地成为今后滨江的一个新的亮点。

新的亮点,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要把它的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因为它是上海历史文化的一个沉淀,也是杨浦滨江百年工业发展的一个见证,要把历史还原出来告诉大家。第二点就是把毛麻仓库原有的审美价值显现出来。因为它代表着上世纪20年代的工业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生产情况,希望能够唤起使用者和参观人的这样一种审美情绪。第三点就是要把它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这可能就是刚才所提到的再利用的问题。处于黄浦江边上,毛麻仓库的景色也将非常优美,也希望它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今后的社会生活当中去,能够变成上海的一个时尚和潮流集聚的地方。最后一点就是要把它的经济价值体现出来。因为作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它也应该变成滨江地区一个活跃的亮点,能够带动整个滨江地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

▲ 毛麻仓库眺望浦东陆家嘴

▲ 从滨江公共空间看毛麻仓库


SUSAS:您觉得毛麻仓库改造这件事对所在区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Liu:如果浦东陆家嘴的建筑代表了上海的高度的话,那么我觉得,像毛麻仓库,像杨浦滨江工业遗存这样的一些老建筑,实际上代表了上海历史的厚度,它是另外一个维度的上海的体现。现在毛麻仓库和滨江这一带的实践,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仅仅是建筑的改造有时候会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但类似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活动会使得这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多地被广大市民所接受,让更多人去关心周边的这种老建筑,让更多人去理解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所带来的价值,也让更多人看到这种价值的体现。这对整个地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起到巨大帮助。

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这里做展览,而且展览的主题叫相遇。我的理解是,在我们这个区域相遇。咱们毛麻仓库这里,本来就是一个时空的相遇,是百年以前的历史和现在的一个相遇。也是一种审美上的相遇,上世纪20年代的工业建筑技术之美,和当下这些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的艺术之美相遇。作为场所,它又是一个场所的相遇,滨江地区和艺术空间的相遇。


//  刘毓劼寄语:欢迎大家在毛麻仓库的百年历史空间中相遇!




联系我们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邮箱:susas2019@126.com

网址:http://www.susas.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