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S主展】观展攻略III 艺术家眼中的上海有这样的风景
▲ 小朋友在看毕蓉蓉的作品——流动之物。©陈敏
在空间艺术季期间策划展示的作品包括:在滨江岸线上极具象征性的历史遗迹――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船厂船坞和毛麻仓库一层,由中外艺术家刘建华、高桥启祐、彩虹合唱团、毕蓉蓉、殷漪创作的装置、影像和音乐作品, 以综合性的艺术手法表达“ 船坞记忆” 和“ 水的相遇”;在毛麻仓库二层,管怀宾、杨牧石、胡为一 、程然、何翔宇、邱加等1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捕捉并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今, 创作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 构成“ 上海16景” ;在毛麻仓库三层和四层通过“ 三城记” 即上海的一江一河、威尼斯以及悉尼的滨水故事展现“水之魔力”,揭示水是如何改变人的生活及城市空间。
这篇攻略里,小编将与大家分享,艺术家们对自己的艺术作品的介绍,带着这篇攻略出发去毛麻仓库、船坞,可以更多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考,不仅能够拍出美美哒照片,还可以搭配诗意、思辨的文字喔~~~
A0 船坞记忆
/ 封存的记忆
作品利用船坞遗址的机器来呈现梳理一个历史的空间。杨浦滨江造船工业可追随到清末时期,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从更深层次思考,这里的造船工业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用工业化的材料钢板将这些不同的机器封存,而有些又是敞开的,从中通过一些视频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这个社会在当时是如何进行反思及拥抱未来的。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那个时代密切相关,而上海这个港口城市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如果淡忘八十年代就意味着我们是否还能前行......作品呈现的方式在外形上相对极简和抽象,白天观众可以通过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及改造后的现状,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晚上这些装置安置的冷光带又会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变幻的效果,让人在观看艺术的同时也产生对历史的敬意。
▲ 封存的记忆,刘建华,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艺术家
刘建华
刘建华1962年出生,现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他以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 水之记忆
河川总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共同存在,支撑着他们的生活。黄浦江也是这样。艺术家通过这部作品,探索城市的过去、未来,以及新世界的形态。那里有遗失的风景和故事。
作品描绘了被水分隔开的地形和风景的平缓界线、以及连接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变化的分界线,将整个空间作为河流和城市的缩影,将世界以微型化的形态呈现。黄浦江是这座城市生命的原动力之一,而这里的造船厂则是曾支撑一个时代的地方。艺术家试图描绘在已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心中最初的光。
▲水之记忆&合唱套曲《相遇》,高桥啓祐、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影像装置和合唱套曲,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艺术家
高桥啓祐
影像艺术家。在美术馆、画廊、剧场、公共空间等多种空间发表作品。在呈现影像装置的同时也涉猎表演,追求身体和影像的关联性。
/ 合唱套曲《相遇》
《相遇》是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受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委约,于2019年完成的艺术套曲。由艺术总监金承志完成词曲创作;音乐家田汨、罗赓、吴经纬共同完成音乐制作及编配。专辑由七首单曲组成,按时序描绘了杨浦滨江的七个片段:有江边的电厂,江边的人,人和人的故事,和永恒奔流的江水。既是一天之中的七个缩影,也代表着杨浦滨江的前世今生。
▲水之记忆&合唱套曲《相遇》,高桥啓祐、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影像装置和合唱套曲,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演出
不同于之前的套曲创作偏向室内音乐的特点,《相遇》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在部分章节中尝试性地大量融入了当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和音响元素,尝试以更为丰富的音乐手法向听众传递更多层次的听觉感受,进一步尝试拓展合唱艺术的可能性。
1.七之一 遥远的呼唤
2.七之二 奔腾的江水
3.七之三 高耸入云
4.七之四 卖花姑娘 (沪语口白:舞台剧《繁花》主要演员)
5.七之五 繁星落江
6.七之六 水底世界
7.七之七 故事
▲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演出《相遇》套曲
青年指挥家 词曲作者
金承志
金承志,青年指挥家、词曲作者,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
2010年,金承志与友人一同建立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并担任艺术总监与指挥至今。金承志以彩虹为基础进行了诸多创作实践,为彩虹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 A1 水之相遇
/ 流动之物
▲ 流动之物,毕蓉蓉,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艺术家毕蓉蓉近几年通过旅行不断收集来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纹样,通过她的绘画、织物、场域特定的装置、 动画,对这些纹样碎片进行再诠释。这也是她对历史、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回应方式。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她将目光投向上海城市兴起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江河与海水,采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石刻、古籍《山海经》中的水纹样或水中生命的纹样,以及在旅途中所拍摄的现实中的水形象,将这些纹样组合拼贴。毕蓉蓉创作了一幅铺在地面的巨大水纹图景,与悬浮在空间之中、流动于时间之中的水波动画形成互文。
结合动画与场域,毕蓉蓉邀请了艺术家徐程为这件作品创作了声音部分。徐程以多年釆集的各地水声来充盈整个空间,融化的雪水、湖中浪潮、江南细雨都汇集于此,acousmatic声景从细节质感的层面再现水之变化。
艺术家
毕蓉蓉
毕蓉蓉1982年宁波出生,现生活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荷兰Frank Mohr 学院,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交流学习。
/向西
▲ 向西,殷漪,声音影像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梁盛鸿
《向西》是以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为场所创作的 8 声道 5频 声音影像装置。
在作品中一位音乐家在城市的一座桥上表演音乐,这位音乐家在与不同时间中的自己合奏。通过向城市中注入音乐,艺术家殷漪用音乐把城市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声音和影像编制起来,营造出浅吟式的城市场所。邀请观众在展览现场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去构建出在时间空间重叠中溢出的四川路桥。
《向西》延续了近年来艺术家殷漪对于“声音动力影像”的创作与探索。作为上海出生长大的市民,他也在用艺术方式提出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观察、思考与评价。
殷漪邀请艺术家照骏园为《向西》创作四重奏《四个时间》,同时照骏园也在作品中出演音乐家这一角色。
艺术家
殷漪
音乐家、艺术家,策划人。1978年出生于上海。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人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
A2 上海十六景
/ 相遇上海
▲ 相遇上海,施海,雕塑,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海派時尚、摩登风度、睿智得体,这就是我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 。”艺术家施海用巨大的绅士礼帽象征上海的文明精神。与上海的相遇,与上海人的相遇,与美好時代的相遇,构成了艺术家心中的上海风景。
艺术家
施海
施海1974年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硕⼠研究生,现生活于杭州,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系副主任,主持公共雕塑工作室。
/ Umwelt
▲ Umwelt,施政,影像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作品 Umwelt 是⼀个由四个屏幕组成的影像装置,其中主要视觉部分采样于上海崇明岛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将崇明岛独特的岛屿自然景观重建,在从“自然”至“科技”的转译中呈现一种“超真实”的景观。
同时,连接并支撑四个屏幕的支架结构作为自然中“树木”的隐喻,支撑着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不断交换与传递。在这平行的“仿真”现实中,作品试图通过对工业化都市中的森林进行“复制”和再现,从而探讨在当下人类影响的科技时代中“自然”的真实性的问题。
艺术家
施政
1990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和纽约。作为媒体艺术家,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电子音乐、Audio-Visual 装置以及现场演出。
/ 《闪电》《银块》 《带电的石块》
▲ 《闪电》《银块》《带电的石块》,张如怡,雕塑,影像,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张如怡的创作以个体存在与现实环境变迁之下的隐秘关系为主要⽅向,她善于观察,捕捉关于空间、物质、个⼈内在意识等之间的相互作⽤⼒,并以美学的⽅式物化。
艺术家以上海杨浦区的工业风景为灵感,借助既有空间中的方柱结构,运⽤⽔泥和瓷砖的墙⾯分割场域,配合混凝⼟的植物造型的雕塑、电线、浴室地漏以及视频等不同媒介,进行视觉语⾔的交互,制造出⼀个被⼯业化之后的⽇常物证。
艺术家
张如怡
1985年 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硕士学位。近年在上海、北京、香港、洛杉矶多地举办过个展。
/The truth is that I fall in love, so easily
▲ The truth is that I fall in love, so easily ,郝经芳&王令杰,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竖直的装置从地面拾取纸张并向上传送,几个机械结构逐步将纸片折叠成类似枫树翅果的形状,而后纸张被吹离机器装置,缓缓下落,划出一道漂亮的螺旋轨线。经过几秒的时间,折纸降落在地上。而在这之间,新的一张纸又被机器向上传送,开始新的折叠,下降的过程。周而复始。艺术家邀请云绅智能共同创作了这台折纸机器。
作品的灵感之一来自艺术家年幼时一次学校出游,城市里长大的艺术家第一次在上海青浦见到以不可思议的螺旋姿态下落的枫树种子。这件作品仿佛是多年以后艺术家对童年在大自然所见到风景的回应。
艺术家
郝经芳&王令杰
郝经芳(1985 年出生于山东)& 王令杰(1984 年出生于上海)是一对艺术家组合,2007年取得上海海事大学工学学士,随后又获得法国洛林高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及法国国家高等造型表现文凭。现工作生活于法国米卢斯和上海。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关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人们对其发生的感知。主要媒介包括装置和影像。
/ 光的背面
▲ 光的背面,冯晨,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冯晨的《光的背面》是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本次展览中作品被安置在黄埔江边毛麻仓库内,透过声音控制的百叶窗,可以看到黄浦江以及对岸的风景。
艺术家通过现实采集到的声音分别控制百叶窗的开阖,此起彼伏,好像百叶窗在面对着黄浦江窃窃私语。
作品对透进展厅内的自然光进行改造和调控,使静止的空间有了光线带来的动感和韵律。
艺术家
冯晨
冯晨于1986年出生于中国武汉,于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并于201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艺术项目。他目前在中国杭州工作和生活。
/ 等待命名的景观
▲ 等待命名的景观,邱加,雕塑,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艺术家
邱加
邱加 ,生于1977年8月1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海平线
▲ 海平线,管怀宾,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艺术家
管怀宾
管怀宾,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现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学位)。现居中国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 17区
▲ 17区,程然,影像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微缩模型构成的雕塑内部放映的短电影,是艺术家虚构的"未来上海的风景"。程然用其超现实观感的影像,以虚构的上海第十七区来呈现了一段发生在想象中的超级城市、未来上海的个人化的故事片段。
艺术家
程然
程然1981年生于内蒙古,2013—2014 荷兰Rijksakademie 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家空间Martin Goya Business.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但并不拘于某一种专用材料的使用,跳跃的,抽离的,更具实验探索的精神,在作品中他改变了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其作品曾于各大双年展及展览展出。
/Shang Francisco
▲ Shang Francisco,杨圆圆,单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自2018年以来,杨圆圆开始对20世纪海外粤剧戏台、电影片场与夜总会场景中的华裔女性的研究,并开始电影拍摄的旅程。在创作过程中,在旧金山、夏威夷、纽约、哈瓦那等地拍摄素材,并进行了大量有关海外华人群体的历史研究。本次展出的影像作品《Shang Francisco》属于该项目的一部分。
《Shang Francisco》讲述了两段发生在旧金山的华人故事。在“上海来的女士” 中,40年代生于上海、50年代搬来旧金山的Ceecee在家迎来了七年未造访的妈妈,101岁的母亲总在口中喃喃自语 “这是哪里?我在上海吗?”,Ceecee将自己的家族故事娓娓道来后,也讲述了她与上海前夫跨越语言与地理限制、在千禧年通过交友网站结下的爱情故事。“中国城轶事” 则由一场旧金山中国城步行之旅展开:随着40年代奥森·威尔士的电影《上海来的女士》走入旧金山中国城最后一家现存的戏院,又从“上海楼”漫步到“紫禁城夜总会”,镜头跟随着华裔舞者Cynthia的步伐,踏上一场时空交叠的旅程。
艺术家
杨圆圆
杨圆圆 ,2013 毕业于伦敦艺术⼤学,伦敦传媒学院,纯艺术学⼠学位,摄影系,现⼯作⽣活于北京。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和提名。
/ 雨匆匆,打错门
▲ 雨匆匆,打错门,刘诗园,空间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艺术家刘诗园以上海“租界″的“界″字为关键词,用珠链制作了四块悬挂在空中的方形空间。穿过这些扑面而来的体积、进入到灰色空间界内时,空间会随观众的进出而轻轻摇摆,并伴随着拨动珠链的声音。与动作相比,此处的声音是延迟的,在进入到内部空间之后,声音还在持续。珠链正下方的瓷砖,是艺术家对上海法租界里的教堂、寺庙、法式建筑以及梧桐树下的老房子的感受的视觉表达。
作品名为《雨匆匆,打错门》,像一个诗意的场景。然而凡是雨水必沾染灰尘,艺术家试图通过拨开珠链,拨开华美事物的表面认识其背后的真实。瓷砖图案中的一条白色的丝带,仿佛要将人们从阴差阳错的“打错门”,到达″对"的地方。
艺术家
刘诗园
刘诗园1985年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在2012年完成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位后,现生活工作于丹麦哥本哈根。刘诗园的作品曾出现在各大展览中。
/ 《风的规范》《无痕》《轻取》
▲ 《风的规范》《轻取》《无痕》,胡为一,影像、装置,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艺术家胡为一关注飞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景观和住民的生活状态,在红砖墙围起的半开放空间里呈现的三件影像装置作品,是艺术家捕捉的三个场景。
《风的规范》里,空无一人的柏油马路上,只有风在遵循着信号灯的指令。
《无痕》里,原本空荡荡的建筑,逐渐被生活气息填满,城市里柔软钢筋水泥的是生活的风景。
《轻取》里的万家灯火回应着屏幕外灯光的呼吸而点亮、熄灭。
生活在其之中,却又跳离其外,艺术家向城市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投以冷静而透彻的目光。
艺术家
胡为一
胡为一是一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的年轻当代艺术家,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他善于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尤其以摄影、影像、装置为主要表达。
/ 聚集-组
▲ 聚集-组,杨牧石 ,雕塑,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八件线形结构的黑色雕像在空间中切割,与白盒子环境形成对比。生硬的转折面,不稳定的透视,矛盾的对称关系与比例,精密的连接点,过度打磨的痕迹在聚合的体量下发酵变异。艺术家杨牧石把在上海所收集的二手木质墙板,工作台,梯子和木地板切割后重新拼接,并在喷漆后塑造成八件向空间放射的体块。空间的尺寸大小参考了城市的室内居住空间和工作场所。黑色的雕像作为城市躯干的象征物,与展厅建筑的构成元素产生对话。艺术家通过对上海的日常用品的处理以及空间的改变制造出一个可读的,对城市进行提示的集合体。他试图以此实践激发观者对于城市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与想象。
艺术家
杨牧石
杨牧石,1989年生于中国江西,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中国上海。
/ Study:亚洲男孩
▲ Study:亚洲男孩,何翔宇,雕塑,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艺术家
何翔宇
何翔宇曾入围2014年平丘克“未来世代艺术奖”决赛,获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 红移
▲ 红移,刘毅,宣纸上水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生活在上海的异乡人,像海上的一块浮萍,在虚构与真实的生活中不断寻找自我。每个渺小的自己,努力与这个城市发生融合,反应。城市新移民与原社区人民形成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 艺术家刘毅聚焦生活在上海的异乡人。灯箱以流水状悬挂在空间里,每一只灯箱里叠合6张不同的水墨画,流动的笔触相叠,构成一个瞬间的移动,这场移动可能是一次历史性的迁徙,也可能是游客般的短暂停留。
灯箱内的感应装置 ,使灯箱在观众经过时产生明灭。“每一组灯箱画,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历史,你的靠近,唤起一段瞬间移动的历史,你的走动也成为这里的记忆,无论是永居还是短暂的停留,如电磁辐射的波段,在可见光波段里,普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
艺术家
刘毅
刘毅19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院获硕士学位,目前在杭州生活。她通过动画、多媒体、空间装置等创作方式反映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并在展览空间中去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 风景组合——上海大世界
▲ 风景组合——上海大世界,袁松,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始建于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曾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重新开业后,曾经的娱乐项目也被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重新包装。
艺术家袁松使用如今现实生活中可以象征“大世界”历史印象的材料创作的“风景组合”。光鲜与破旧的对比、灵巧转动的机械、刺激的视觉假象,作品营造出一种相互冲突又整体统一的次序关系。看似荒诞的材料组合一如艺术家对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状态的感受——真实与幻想、矛盾与共存,发展上升,极具活力。
艺术家
袁松
袁松,1992 年出生于天津。
2015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201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 中心说
▲ 中心说,汤杰,装置作品,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田方方
艺术家汤杰将金属椭圆片按大小秩序悬挂排列,中间大两侧小,构成悬浮于空中的双锥体形态。
观者靠近时,感应装置将控制中心的最大圆片左右旋转,中心处圆片的旋转运动将能量依次传递至相邻的其他圆片,并发出声响。
装置的运动过程就像是上海这座城市向周围世界发出信号、传递能量与动力的过程,将抽象的文化现象以具象的方式呈现。而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性提示着,人的行为是能量与动力传递的重要一环。
艺术家
汤杰
汤杰,1989年生于岳阳。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讲师,工作、生活于中国大连。他的装置作品以自然物为主要材料,探寻人与物、人与社会、物与世界的关系。用科技与中国哲学相结合,通过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趣味地带动观者的联想,和东方禅意的思考。
总策展人
北川富朗 Fram Kitagawa
日本新泻县高田市人,国际知名艺术策划人。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发起人、艺术总监;东京FARET立川公共艺术总体策划人。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团队
薮田尚久、关口正洋、前田礼、柯思羽、龚珏、山本朔太郎、飞田洋二、林季阳 、卢钰、郭宁、草野充子、三轮良惠、阿部雄介、 Keith Jun OSU、井上尚子、增井辰一郎、松浦麻基
延伸阅读
主展信息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总策展人:北川富朗
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阮昕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川添善行
总建筑师:章明
平面主视觉设计:韩家英
布展团队:风语筑
展览范围:包括主展馆以及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树浦路468号(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
主展馆开放时间:2019年9月29日~11月30日;周二至周五:14:00~20:00;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0:00;周一闭馆维护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票价:免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方微信预约取票、活动行平台预约取票、现场取票)
联系我们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邮箱:susas2019@126.com
网址:http://www.susa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