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插播 | 弄里视界—武夷路里弄改造更新设计
编者按
伍江教授曾说过:“城市更新现在最需要的是长远的机制设计。城市更新在乎的是:是否有更强的生产力;能否在城市里产生高度增值空间,拥有很强的再生产能力和经济回报的同时,又符合今天城市空间新的特点,即生产和生活诉求、精神和物质诉求糅合在一起的状态。”
前不久,首届“上海设计100+”活动综合公众投票、专家投票、产业部门投票,遴选出100项入选作品。其中,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弄里视界—武夷路里弄改造更新设计成功入选,为里弄建筑更新后提升综合使用效益、以及今后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技术的可能性。
项目背景
武夷路街区,东起延安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北起安化路南至延安西路,东西长约1.7公里围合区域,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包含32个小区,是全市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本着“生态、特色、优美、静雅、和谐、宜居”的宗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与城市更新的管理部门紧密对接,全面落实打造“国际精品城区”和“美丽街区”的建设目标,将在年内全面实现“表情大改变。武夷路305弄里弄老建筑的设计改造,是整个武夷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弄承载了上海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文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相当一部份里弄建筑年久失修、阴暗潮湿、缺乏配套、甚至存在结构腐烂开裂等种种缺陷及安全隐患,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居住建筑的安全要求与品质要求。
武夷路305弄由四幢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二层小楼组成,最早是上海塑料厂的职工住房,房间不大,一般20平方米左右,一家人挤在这么逼仄狭小的空间,而且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每天都要倒马桶,居住环境很差。
2016年,武夷路305弄一级旧里征收开始第一轮征询,2017年武夷路启动城市更新,2018年年初,305弄的居民开始陆续搬迁到安置基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设计突破
▲改造前
▲改造后
武夷路作为永不拓宽的风貌道路,其沿路街区的建筑肌理是构成成片历史风貌,形成尺度怡人、气质幽雅沿街景观的重要元素。
然而,征收后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原有结构年久腐朽,墙体酥烂,内部空间长年不合理使用,分隔比较混乱。留什么,留了以后怎么用?这也是历史风貌区建筑肌理保护的常见难题。
2019年设计师受委托开始了该项目的策划与改造设计工作。对此难题拿出了解决办法。
设计通过重建木结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尺度和骨架,并且充分尊重历史底蕴,还原老建筑的主要风貌特征:包括山墙、老虎窗、坡屋顶、外墙横线条和色调肌理等。
在木制大框架结构的支撑下,室内得以充分舒展,为多种使用功能提供了空间可行性。
同时,建筑的防水保温降噪等建筑科技水平也随之提升,有效保障老建筑下一个百年的可持续使用。
作为武夷路历史风貌道路的沿街建筑,项目在改造时,一并将建筑、室内、景观融为一体,将室外的花园景观融入室内,室内的一些功能也能延伸到室外,与沿街步行空间自然衔接,为武夷路提供了一处开敞的公共空间,使建筑界面和街道上的活动可以产生更多互动。
除上海设计100+以外,项目设计还荣获了诸多奖项:金尺榜2019年度优秀空间设计、亚太室内设计精英奖、全国文旅康养建筑木结构工程二等奖等。
推动产业升级
在建筑本体改造的同时,项目设计更从产业业态、文化内容等综合角度来考虑,为武夷路里弄更新提出了三大策略:
#从单一空间走向复合空间,为影视文创等类型的公司提供最佳的创作、展示、办公、生活、聚会的场所;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引入符合产业定位、有活力有思想有创意的企业与人才;
#从物质提升走向文化提升,为社区提升建筑景观风貌、社区文化层次、人文历史延续。
在此策略下,项目建成后已逐步成为武夷路文化艺术会客厅,引进了艺术家工作室、青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展等,受到社区、街道、当地居民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上海辰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上海星领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师:瞿铁成
施工单位:上海新长宁集团建筑装饰实业有限公司
图文来源:上海长宁、长宁华阳、设计师
-欢迎投稿-
TO BE CONTINUED
公众号将继续分享“微更新案例”,欢迎设计团队投稿分享案例与体会。
©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