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北京丨水彩画里的清代生活

2016-05-14 知行君 大道知行
点击上方“大道知行”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清代民间生活水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清雍正年间大刀阔斧的税制与户籍改革,使中国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壮大发展,从而使得曲艺、小说、商品交易等市民物质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从下面这些珍贵的清代民间生活水彩画中,能看到中国古代生活并不单一、枯燥,反而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1摆西瓜摊



       西瓜原产于非洲,公元9世纪由丝绸之路引入中国。宋金时期,西瓜种植方法从宫廷传入民间,《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西瓜摊的描绘。清末民初,北京卖水果的果子市至少有三处,有“两大一小”之说。西瓜市设在阜成门外月坛附近,近郊及河北、河南的一些瓜农在瓜熟蒂落之际,喜在此处交易。大才子纪晓岚的《咏西瓜》:“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更是把西瓜的品种、美味和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


2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当时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3锔瓷器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钉上,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明代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瓷器修补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4卖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它是小年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休闲食品。


5凿冰制冰




       自西周起,历朝皇室都有冬天取冰窖藏,夏天用以消暑的习惯。清代北京,除归属皇室、王府及官府使用的冰窖,也有民营的冰窖。据《大清会典》记载:当官方冰窖的冰块不够用时,官方得向民间采买;直到秋天,民间所窖藏的冰块,还可以支应官方采买所需。从护城河里起出的冰块,大都贮存在附近的民用冰窖里,所以北京城内至今留有很多冰窖胡同、冰窖厂的地名。


6纳千层底儿




       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造就出驰名中外的“千层底”。纳鞋底是一种中国传统布鞋的做法,是把白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白线一针一脚地纳过去,针脚越细密,鞋子的寿命越长。老北京布鞋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传承着这种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工艺。


7旱洋铁壶的




       焊洋铁壶的,是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后兴起的一个行当,类似钣金。洋铁,就是现在说的薄铁板,洋铁是旧时老北京人对黑白铁的俗称。焊洋铁壶的有一个不离手的家伙,那就是“T”字形的铁砧子,下面有一个木头底座。与修鞋用的不同,钣金工的砧子上面是一根两用的横梁。横梁的一边是圆锥形,用来卷筒状物,比如炉筒、汆壶、壶嘴等;另一半是矩形断面的长方形,而且在顶端还做成45度的斜面,这是用来卷边打楞用的,比如咬口的折边等。


8修笼屉的(篾匠)




       北方叫修笼屉的,南方叫篾匠,材料不同。北京人使用的笼屉,都是柳木做的,现在一些卖包子的还在使用,只是小点儿。笼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使用,再好的材料也会老化破损。修笼屉的工匠,就是为各家各户维修和制作各种大小不同的笼屉。原材料就是柳木板挝成的笼圈半成品,还有就是用绑线的藤条,固定笼圈的竹钉以及做笼屉底的竹片;工具主要是一把两用的削刀,一个木钻,一把能定位的割刀,以及小刀、锥子以及木工刨子等。


9卖风筝的




       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见闻杂志》说:“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10银匠




       据史料考证,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民间更是“无银不成饰”。古代银器的制造包括雕锉、缠丝、鎏金、烤蓝、钿翠等十几道工序,上百个过程,是传统工艺美术中最玲珑璀璨的例证。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成大事者有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丰子恺:画笔融入诗与歌


“吃亏是福”中的处世大智慧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撰整理,转载请注明。


检验真爱的时候到了

欢迎把“大道知行”置顶



如果没有置顶按键,说明你的微信需要更新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