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斗蛐蛐儿、演戏、推枣磨…古代儿童节欢乐多!

2016-06-01 知行君 大道知行


知行君祝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美好节日里,小朋友们各尽其才,学校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那么在我国古代,有儿童节吗?他们又是怎样庆祝“儿童节”的呢? 虽然我国古代没有把专门的哪一天定为儿童节,但是有三个节日却与儿童息息相关,比较突出的是上巳节、端午节和七夕节。

上巳节
中国的上巳节,来源悠久。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节,汉代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祛邪,称之为袚禊(fú xì),这既是一种古俗,也是一种祭礼。 这个节日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如文人们集在一起饮酒赋诗被称作是修禊,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帖子《兰亭集序》就是来源于兰亭修禊;女子会结伙到河中沐浴,认为这会去除鬼怪作祟,消除疾病,多生子女,所以才会被称作是女儿节。而儿童们怎么样过这个节日呢?

 



《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暮春就是春天的后期,也可以理解为三月;浴乎沂,就是到沂水中沐浴去病;风乎舞雩,就是进行袚禊的祭礼。不过,这应该是教儿童们演习祭礼,不是正式的祭礼,因为正式的祭礼需要八名儿童,曾皙这儿说的是“六七人”,可以证明不是正式活动。 杜甫的《丽人行》中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时候三月三为女儿节,从古代留下来的文字记录看,那时候的女儿节也应该是很快乐的。 可是到了后世,上巳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也由清明节前的两三天固定为前一天。清明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了,像放风筝、荡秋千都是以儿童为主的“节目”。
端午节
端午本来称之为“端五”,因为相传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毒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处,人们不但要避毒辟邪,还要避忌讳,“端五”就成了“端午”。

 



端午这个季节,天气已经很热,正是蚊虫肆虐、疾病多发、瘟疫容易流行的时候,人们采集一些有药用作用的植物,既为祛邪,也为防病。大人们抵抗力强,又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定的防病知识,在端午这个节日里不用特别的予以关照。小孩子则不行,他们抵抗力弱,自身还缺少防病知识,需要大人们予以专门照顾,所以这端午节就多了些儿童色彩,时间久了倒更像是个“儿童节”。 端午节使用的东西,如百索、艾花、银样鼓儿、香糖果子等,更多地体现的也是儿童特色。
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是一个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因而七夕节又被称之为乞巧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晴空祭拜,乞求织女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双手。然后来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一段情话,乞求自己美好的姻缘。乞巧的这些女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不满十五岁的,属于真正的少年儿童。 

同时,男孩子也乞求自己有巧文,将来科举高中,这就有了“小儿节”一说。少女的“乞巧节”加男童的“小儿节”,正像是一个完整的“儿童节”!


无论是上巳节大人们引导孩子们的“演礼”,端午节大人对孩子们的特别关怀,还是七夕节大人任由孩子们“玩闹式”的幻想,古人都在节日里给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

 

虽然中国古代的孩子们没有电脑和手机,但是当时他们玩的游戏一点也不比今天的乏味,当时还有一些画家,把这些孩子画了下来,于是通过这些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中国古典艺术范的儿童节!


斗草
斗草是个超级经典的游戏,分成文斗和武斗: 文斗就是去找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看谁找到的品种最多,最奇葩,而且还都知道名字,就算赢,如果能找到一种大家都不认识的花或草,简直可以当上孩子王了。 很多文人一把年纪了还去玩斗草,比如大文人晏殊就写诗“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他玩的就是这种文斗。 有些文人玩的更高级,花的名字还要对仗才行,比如一个人找了“观音柳”,你就得拿出“罗汉松”,有“金盏草”就要对“玉簪花”,如果自己找的花里没有能对上号就输了。  改琦《斗草图》(局部) 武斗就比较简单粗暴,就是比谁找的硬,两人把找来的草勾在一起,然后扯,谁的断了谁就输。 

现在的孩子还在玩这种武斗草,体育课的时候,一定有一群孩子在拔草,扯草。 但是现在玩文斗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其实文斗才是斗草的意义所在,文斗是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会自然的奥秘与丰富多彩,同时还能增加文化修养,体会汉语文字的魅力。 
仇英《汉宫春晓》(局部) 
推枣磨


推枣磨现在很少人知道了,但这是古代绘画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游戏:将两枚枣子,分别插入一根细长竹条的两端,竹条的中间,再由一个同样用枣子和竹签做成的支架撑起。玩的时候,用手指轻轻拨动竹条一端的枣子,便可以旋转起来了。因为这个动作像是在推磨,故名“推枣磨”。

 


仇英《婴戏图》(局部)

 还有这张著名的《秋庭婴戏图》,也是在玩这个推枣磨的游戏。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红衣小男孩一脸坏笑好像是要赢了,激动得衣服都滑落了,白衣小女孩在一边很紧张的样子。 说明推枣磨真的很好玩啊,至少在画家苏汉臣眼里是最好玩的游戏之一。
调戏小动物

捉蝴蝶:


 
 金廷标《婴戏图》


这张画中,一个小孩正在全神贯注的捉蝴蝶,另一个孩子似乎刚才正在用扇子扇风,看到蝴蝶来了,赶紧停下手中的扇子,注视着蝴蝶,生怕风把蝴蝶吓跑了。

 

还有斗蛐蛐,蛐蛐也是小男孩们最爱玩的昆虫:



 

除了昆虫,还有其他各种动物,比如逗猫: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放牛


 
李唐《牧牛图》 

逗鸟:


 
冷枚《百子图》(局部)

 

 逗鱼:



夏葵《婴戏图卷》(局部)

 

逗蛤蟆:


 
冷枚《百子图》(局部)
演戏


古代的家长有时候会给孩子买一些木偶或者皮影,让孩子们自己演练各种戏曲故事。

 
苏汉臣《灌佛戏婴图》 最右边的这个小孩拿着两个人偶演戏,还搭了一个小架子,上面写着“今日头场”,好像真地开了一个戏曲班子一样。前面坐着一个孩子,正在给他击鼓奏乐,另一个孩子则一边笑一边看,开心得拍大腿。 我们今天的孩子总是记不住历史故事,古代的家长想出这么一个好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演,这样演两遍就记住了。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了最好的历史教育。 其实很多游戏我们已经玩了几千年,我们和这些古代的孩子并没有那么遥远。古代的孩子们更接近自然,不论是斗草、捉各种各样的昆虫,这都是在游戏中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甚至推枣磨都是用大枣做的游戏。古代的孩子在游戏中体会文化,斗草时的花名对仗,木偶戏中的历史故事......这个六一,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可以一起穿越到很久很久以前,重拾这些快乐游戏!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而不改

中国记忆,那些流传千年的生活用具

打油诗:一种趣味文学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