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代的名片文化

2016-06-18 知行君 大道知行


互相投递名片在今天的社交中是十分普通的一种礼节。但是熟不知,早在秦末汉初,名片就已经在我国出现了。

秦末汉初就有名片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

 


古代拜年流行送“名片”


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表明身份时用的名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的出现比谒略晚,但至少到东汉时也已十分流行了。由于刺比谒更轻巧、灵便、实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刺逐渐取代了谒。 隋唐以后,纸张普及了,名片不再使用木片,而改用纸来书写了。于是,它的名称也就逐渐改称为“帖”了。但有意思的是,刺传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他们至今仍把名片叫做“刺”。

清末中国流行照片名片

在古代,官员、商贾、文人相互拜访时喜欢呈递名刺(名片),叫做“投刺”之礼,此风气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而现代意义的名片则来自于西方,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产物。尤其在清末,随着摄影术的发明,一种叫CDV的照片名片曾在中国上层社会广泛流行。 CDV来自法语CartedeVisite,英语就是CardofVisit,中文可译作名片格式照片,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照片名片。这种名片格式照片的出现确实是和名片有关。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摄影术诞生地的法国,在社会交往中互赠名片已经成为习惯,那时的名片比现在的名片稍微小一些,在一张光滑的硬纸上印着自己的名字。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很多人开始把自己的肖像照片贴在名片的硬纸版上送给亲戚朋友。照相馆看到这一商机,开始专门为顾客制作纸托和照片。

 


中国古代名片盒


为了宣传自己,照相馆还在纸托背面印上照相馆的名字和地址,这种裱好的名片照片慢慢地在法国流行起来。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咸丰年间(1851--1861),照片名片技术也登陆中国并,制作照片名片也成为照相馆中一项主要业务。 湖南进士周寿昌在其所著《思益堂集》中,描绘了他“道光丙午(1846)薄游粤东,淹留三月,耳目所及”的“奇器”之一:“画小照法”。而光绪十年(1884年)刻印的《申江名胜图说》中写道:“自西人有照相之法,而镜中取影益觉活泼如生,更不必拈粉调脂,细写名花倩影也……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无不倩其印成小幅,贻赠所欢。” 由此可见,这时的照片名片已经大规模印制了。早期在中国的摄影师中,像法国人李阁郎和广东人罗元佑都是一开始专门在上海从事照片名片的制作。 西方人的照片名片有全身照,有半身照也有头像特写,而在中国,照相馆所拍摄的照片名片中,基本上是全身照。 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所说:“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所以他们所照的多是全身。”传统的迷信观念使中国的照片名片缺失了更加真切的近照和特写镜头,不过,这倒成了鉴别照片是西方摄影师还是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一个重要依据。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


张学智:朱子与《四书》之学


唐宋八大家奇文妙语28句,值得一看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