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克立:儒学的思想精华有哪些

2016-06-20 方克立 大道知行


儒学的思想精华有哪些?

文/方克立


儒学中有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但自然科学非其所长。古人讲“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后二者也非儒学之所长。儒学主要是一种“正德”之学,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学说。


  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儒学的精华、精义、精髓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一、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


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我们的干部教育中,儒家人生哲学中的优质资源,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所用。


二、儒学是一种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


儒家重视“礼”即社会制度建设,但“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以“仁”为内在精神。“仁”是一种本源于孝亲之心的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来明分定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比如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这个家庭就和睦了。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建立起“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伦常秩序,每个人都要按其名分尽到一定的道德责任,如君有君德,臣有臣德,父有父德,子有子德,朋友有交友之道。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也有职业道德,如为政者有政德,从商者有商德,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等等。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依礼而行,整个社会就能够和谐安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最看重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心成城,人和为贵”。“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虽然有其特定的时代和阶级内涵,但它所体现的道德理性精神,包括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经过科学阐释和现代转换,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亦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儒学是一种修己安人、以德治国、富有民本思想传统的政治学说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壹是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以德治国的路线图。政者正也。在孔子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乃至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孟子主张保障民生的“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荀子主张“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治,特别是古典儒家的那种旨在“以善养人”、提升国民道德品质与文明教养的教化治国理念,都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政治。这种政治要求统治者“君”给予被统治者“民”以一定的道德关怀,怀着“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感情,采取一些“惠民”、“安民”、“富民”、“恤民”、“与民休息”的政策和措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生活得下去,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符合其长远统治利益的。这就是儒家的民本主义政治观。许多儒家学者都认识到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先后提出了“民贵君轻”、“民本君末”、“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一定的好处,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儒家“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经过批判改造和创造性发展,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历史来源之一。


四、儒学是一种尊师重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学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教育看做是化民成俗、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儒学的一大特点。历史上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大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包含着许多超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儒家“六艺”之教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经师易得,(既会教书又会育人的)人师难求”。历代儒家学者总结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由博返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教育对象发生变化而失去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包括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其真理性至今不能否认。我们注意到,匡亚明同志和谷牧同志提出的“三分法”,在讲到可以“直取而用之”的儒学精华时,所举例子多为关于教育和学习方面的精湛论述。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该更加注意吸收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容。


  由于儒学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经历了若干重要发展阶段、包含着许多不同学说和学派的复杂思想体系,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精华与糟粕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讲儒学的精华时,不能忽视它的具体表现形态一般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就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扬有弃的批判继承态度。


  虽然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学说,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它作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等领域,形成了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所以要讲儒学的精华,也不只限于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在儒学涉及的各个思想领域,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只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从中都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精华。比如儒家哲学是“天人合一”之学,固然有以“天人感应”、“性天相通,天人合德”来解说“天人合一”的,儒学中也有一派是以“天”为自然界,认为人不但可以认识自然规律,而且可以通过人的实践力量来引导、调节自然的变化,即所谓“参赞”、“裁成”、“辅相”之说。这种天人协调论就是儒学中的精华,既积极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又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与我们今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颇能契合,可惜它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流。又如儒学的宇宙发展观,既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也有主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生生日新”、“相反相成”、“与时偕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后者就是儒学中的精华,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进步发展、革故鼎新起了重要作用。儒家贵义贱利、重道轻器的价值观虽然不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儒家经济伦理中也不乏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和气生财”、重教尚贤、精英管理、团队意识等有正面价值的思想资源。有人认为“儒商精神”不但造就了“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而且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赞成儒家伦理对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是助缘而不纯粹是阻力的观点,但对其作用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另外,儒家一直怀抱着“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主张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而不同”,这是我国政府提倡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本土历史资源,当然也是儒学的精华。从建设和谐社会到建设和谐世界,是儒家不懈的政治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的一部分。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回文诗:回环叠咏,绵延无穷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六大家庭教育理念


洛阳纸贵这个词听得多,但背后的故事你是否看过?



本文来源于“21世纪孔子”,作者方克立(国际儒联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