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仙风道骨之茶圣 ——《茶经》作者陆羽的故事

2016-07-31 知行君 大道知行


“不羡黄金星,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这位衣食无着的弃儿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学茶启蒙时期


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值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陆羽当童僧的这段时间正值寺院饮茶风习方兴未艾之时,而智积禅师又是位博学而又嗜茶的禅师,陆羽在他身边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的好手艺,在掌握火候、汤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相传,在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有许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


在佛门净土成长,日闻梵音,让陆羽自幼好学,习惯于闭门著书,淡泊名禄。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买茶、烤茶、碾茶、罗茶、烹茶和饮茶,学到了―些基础的茶学知识与烹茶技艺,从而令他对茶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鉴泉品茶时期


有茶缘无佛缘的陆羽一心向往儒学,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11岁时陆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园。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容貌难看、说话结结巴巴的小伙子却诙谐善变,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欢迎,并且还是天生的编剧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被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正规教育。在读书之余,陆羽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一边学习儒学,一边继续学习煮茶和茶艺。


各地考察和闭门写作时期


为了广泛汲取茶学知识,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出游,对各地名山、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各地考察期间,陆羽结识了对茶有浓厚兴趣的著名诗僧皎然并与之结为忘年交,后又逢诗人皇甫冉、皇甫曾数次到访。皇甫冉曾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诗中充分反映了陆羽在研究茶学的实践中亲赴深山茶区,攀悬崖登峭壁,为采制野生茶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辞辛劳、风餐露宿的生动情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数十州郡后,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其间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在历经数年的研茶事、修茶礼、参茶道、品茶德、记茶史之后,终于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成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经》,才有了茶学,才有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发祥地。《茶经》问世之后,饮茶很快成为在贫富阶层都很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凭借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为人称道,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

 

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陆羽因此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道知行】


梁实秋:喝茶丨名家评茶


茶的雅趣,哪种令你神往?


器具丨茶碗都有哪些形状?(共21例)


以茶待客:茶之,礼也


涨知识丨如何在夏天喝茶?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茶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