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绚烂的孔里文化——历代祭孔

2016-09-08 骆承烈 大道知行


“祭孔”亦称祀孔,祭祀古称祭礼。古人尊天敬祖,故对上天及祖先的祭祀十分重视,以致有人说:“祀,国之大事也。”孔子死后,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僻作“寿堂,令其子孙“岁时奉祀”,以示对其尊崇与怀念之意,在封建社会中,因为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因此,在历代统治者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时,便有一项最隆重的祀典——祭孔。


“祭孔”的历代演变


孔子奔波一生,他的政治主张多未被当时的执政者所用。所以,孔子死时地位不高,影响远不如后世之大。战国时期又是个“争气力”的时代,各地群雄均要以马上得天下,儒家无权无力,因此孔子死后,对其祀典自然十分简单。及至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统一天下,采纳谋士之言,寻求治国之道时,才在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过鲁时,用太牢祀孔子,即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以后,“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史记•孔子世家)。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东狩至鲁祭孔子,将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一并祭祀。后来孔子的地位扶摇直上,祭孔仪式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祀孔时,更作“六代之乐”,规定了祭孔时的乐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皇帝遣使致祭时,又具体规定祭孔乐用宫悬,舞用六佾。


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又将六佾改为八佾。


祭孔的次数


历代祀孔既被当作国之大典,于是便不断增多祭孔的次数。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两次,东晋后春、夏、秋、冬四上丁(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旬第一个逢丁的日子)、 42 35798 42 15264 0 0 3166 0 0:00:11 0:00:04 0:00:07 3166仲丁(即上列四个月中旬的丁日)、八小祭(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初一、仲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腊八、除夕)及忌日等。后来有时又加上每月朔(初一)、望(十五),甚至二十四节气等,祭祀有:国祭、家祭两种。这些祭典有大有小,主要还有春秋二次丁日,二次中又以秋祭为主。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生日)大祭。自实行公历以来,国民政府又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两千多年来(直到1948年前),这—天的祭孔不仅仪式隆重,而且连在私塾中念书或在学堂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至三天,以示隆重。


“祭孔”之受祭者


大成殿内受祭者原先只有至圣孔子一人,后来逐渐增加上“四配(指孔老的四大弟子又称四公、四圣。孔子的四大弟子:颜渊﹑子思﹑曾参﹑孟轲;老子的四大弟子:文子﹑列子﹑庄子﹑庚桑子)”、“十二哲”。东、西两庑则位列孔子的其他弟子及日后传播儒家思想做出贡献的“先贤”、“先儒”。至民国年间已达一百五十六人之多。大成殿后的寝殿内,还供奉着孔子的妻子并官氏。另外,在孔庙后部东、西两路还有一些承受祭祀的人。西路启圣王寝殿内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纥、母颜征在。东路后部家庙及崇圣祠内奉祀历代“圣贤”们的先人。


祭孔的参加人员


参加祭孔的人员,原来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自孔子九世孙孔腾专司祭祀的“奉祀君”开始,至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被任命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止,都明确标出祭孔为其主要职责。后来祭孔当作国家的大典,这种“国祭”更加隆重,“家祭”也照常举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大臣、地方官或皇帝亲至阙里孔庙致祭。祭时又分亚献、分献、监祭、典仪等,有时官员一百零三名,鸣赞相礼等礼生八十名(后增至一百名),操琴、吹笙、击鼓、擎旗、舞蹈等乐舞生一百二十名,再加上孔府所属各级官员、四氏学生员、孔氏族人,有时还有庙、佃户人参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政府还命令各级学校的学生也参加,往往多达千余人,据当时的老人回忆,除主祭人(一般是衍圣公或孔庭族长)祭孔外,孔府四十名官员中,三品林庙举事祭“至圣先师夫人并官氏”,四品官祭“四配”,五品官祭“十二哲”、两庑及崇圣祠内各位。大祭这天晚上,从戌时(晚八、九点钟)到子时(夜十二点左右)才可结束。


关于礼生、乐舞生,孔府档案中记载较多。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奉旨于曲阜及各州县遴选“民间俊秀子弟"六十名。应赞礼生与乐舞生,一例优免国家差徭。崇祯二年9公元1629年)又添礼生四十名.。专为孔庙祭祀所用的乐舞生,也是遴选“民间俊秀子弟”一百二十名,将二十名送京师太常寺协律处演习礼乐,与生员一例优免差徭。成化年间,添乐舞生八十名,弘治年间又添二十六名,仍照例优免差徭。每逢秋岁院考时,选其文学优者近四十名,以作补充。上述规定一直沿袭到清代,乃至民国。


祭孔办法


至于具体的祭孔办法,最初比较简单,日后越来越复杂、所需财物也越多。案上的俎、豆、篚、爵、簋、笾、鉶、牺尊、象尊、山尊、壶尊中盛满了稻、梁、鰝鱼、鱼醢、鹿醢、兔脯、鹿脯、醢醢、韭沮、笋沮、菁沮、黑饼、白饼,还摆上刚宰过的整猪、整羊、整牛(腹中挖空,带头带足),以及铜镜、铜壘(内盛黄酒),御窑特制的五彩堆料大香炉、烛台等。《孔府档案》中记,一次祭祀要牛二头、猪二十六只、羊三十一只、鹿五只,各种祭品的质量、形制及来源均有严格的规定。如祭牛必须全黑、体壮,无一根杂毛。专司贡献祭牛的祭牛户,往往四处寻访,经年方可得到。鰝鱼、菱、芡必须由昭阳湖中的船户,按照固定的要求(重量、颜色、形状)及时送到。


按照惯例,参加祭祀者只应是男子。祭孔以前,主祭人及一些陪祭人员要提前三日去孔庙东、西斋宿斋戒沐浴更衣,做好各种准备。参加祭祀者所穿的服装,均依古礼,不得私自更改。更有一套特制的服装,标准的“大成乐”及舞具,奏乐及舞蹈均按固定的程式。为保证祭孔乐舞的古意及不使古代乐舞湮没,清至民国年间,曲阜特设“古  乐传习所祭孔乐舞的古意及不使古代乐舞湮没,清至民国年间曲阜特设“古乐传习所”。


祭孔乐舞的表演场所在大成殿的露台上。“大成乐”主要有柷(木制,斗状,击柷开始)、敔(木制,虎形,刷敔结束、)特钟、特磬、编钟、编磬、琴、瑟、箫、排箫、笙、笛、篪、搏柎、壎、鼗鼓等,壎、鼗鼓等。舞生有的持节,大部分人两手分持龠和羽。舞时分初献(乐奏宣平之章)、亚献(乐奏秩平之章)、终献(乐奏叙平之章)。每部分又有三十二节,即三十二种动作。每种动作以一个字作代表,如初献第一节“觉”为“正立龠下垂羽植”,亚献第一节“至”为“正立龠平衡羽居右”,终献第三十二节“嘉”为“俯首至羽龠如十字”等。


祭孔的具体方法


祭孔的具体方法,从来有严格的规定。如清乾隆时规定:


“前期三日,书写官恭陈祝版于视事挺正中正殿。祝文曰:‘维××等×年×月×日×××代孙袭封衍圣公×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曰:惟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惟仲(春、下、秋、冬)谨以牲帛醴斋粢盛庶品式陈明荐,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三世祖、亚圣孟子,尚飨。’(崇圣祠、启圣祠亦写类似祝文),衍圣公具公服北向恭阅讫,书写官捧安亭内,同香帛由快睹门送入庙,恭安奎文阁下,遂分述执事榜於庙庭。大成殿正位、配位前衍圣公主鬯,寝殿分献官一员、十二哲分献官二员。东西庑分献官六员……掌宰以百户,司膳以管勾,典仪以典籍,典乐以司乐、司缴、巡绰皆以伴官,其余分献及各执事,皆以庙庭执事官及教职等……”


祭时行跪拜礼多次,各种规定程序十分严格。


祭孔的主要仪式


在《大成殿释典礼》的书中曾这样记载着祭孔的主要仪式:


    鸣赞(唱礼的司仪):乐舞生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就位,分献官就位。

    引赞(在主祭官身旁,引导主祭官进行各种活动的人):就位。

    呜赞:瘗毛血。

    引赞:诣盥洗所,盥手,诣酌奠位酹酒尊,一跪三叩。

    鸣赞:迎神。

    (起乐)举迎神,乐奏昭平之章。

    引赞:诣盥洗所,盥手,洗爵,升堂,至先师神位前跪,叩头,平身,上香,复位。

    呜赞:三跪九叩。

    奠帛行初献礼。

    (起乐)举初献,乐奏宣平之章。

    引赞:诣盥洗所,盥手,洗爵,诣酒樽所,司尊者举幂酌酒,诣至圣先师神位前跪,叩头,平身,献爵,复位。

    呜赞:送神。

    (起乐)举送神,乐奏德平之章。

    鸣赞:三跪九叩,恭捧祝帛诣燎位。  

    引赞:诣亡王位,焚正位,祝一柝,帛一段,复位。

    呜赞:礼毕。


上述祭孔仪式中多次盥手,是为了祭祀“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孔氏族规),焚“帛”是把一种纸筒内装的棉花、丝绸等,拿到大成殿“焚帛祠"烧掉。“瘗毛血”原意为将宰杀牛羊猪的毛血埋掉,实指祭地。民国以来,国民政府既要祭孔,又不能不改变一下旧的规程,于是便由半夜起祭,改为早七点,由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政府官员多不穿古式祭服,由跪拜礼改为鞠躬礼,主要仪式是:


一、典礼开始;二、全体肃立;三、主祭者就位;四、陪祭者就位;五、与祭者就位;六、上香;七、献花;八、献爵(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九、读祭文;十,全体向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十一、礼成。


参加者除政府各级官员外,也还有一些来宾、记者、参观团等。


不惟曲阜孔庙(阙里孔庙)祭孔如此隆重,各地也略同。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皇帝下诏全国各州县均仿照阙里孔庙建修孔子庙(文庙),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又下令各地均仿阙里古制祭孔。国民政府也规定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全国一律祭孔。


2005年国内外十四个地方的孔庙参加了全球联合祭孔。作为孔子故乡曲阜来说,阙里(曲阜)孔庙从来为天下之首,此次祭孔也基本上合于古时迎神、送神、三献之礼,又加上改造、创新,如:以曲阜“开城仪式”为前奏,先造成肃穆和热烈的气氛,接着“开庙仪式",朗诵孔子赞词。公祭时献花篮,吟咏《诗经•商颂》之《烈祖》及《周颂》之《清庙》。大成乐舞几章除依古名外,又冠以“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内容。公祭完后,由一批小学生齐声朗诵《论语》结束。礼乐、乐生、舞生的服装、道具及音乐、舞姿均依明制。此次祭祀以后,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


祭孔大典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环境下,由特定的人群参加举行的一种具有唯一独特性的活动。其特点:一、时间已有千年之久;二、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三、国祭,即祭孔规格最高;四、其乐、舞、礼仪,均为儒家礼制的集中体现。因为它在传承中华文化中有其突出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精华的―个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一朵奇葩。为此,较早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国际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摘自《洙泗归元——骆承烈学孔研孔六十年》(骆承烈著,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道知行】

                                 

《世说新语》故事十则,学习古人说话艺术


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


梁实秋:谈话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