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2016-12-02 知行君 大道知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注:“上半年逢六二一”指上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6号和21号左右;“下半年逢八二三”指下半年每个月的节气一般都是在8号和23号左右。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关于立春,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今日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二: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关于雨水,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今日雨水


二十四节气之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关于惊蛰,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惊蛰:春雷响 万物长


二十四节气之四:春分



春分,为二十四节气第四个节气,每年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为春分。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关于春分,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今日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五: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作为节气,在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


作为节日,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清明,了解更多请点击今日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二十四节气之六: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至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关于谷雨,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今日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七: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关于立夏,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立夏:春红落尽,夏木成荫


二十四节气之八: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径60度时为小满。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关于小满,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小满: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二十四节气之九:芒种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位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关于芒种,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今日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十: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二十四节气。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为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关于夏至,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夏至:蝉躁好鸣,快雨时惊


二十四节气之十一:小暑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关于小暑,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二十四节气之十二:大暑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每年7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是大暑。“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表示炎热至极,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关于大暑,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二十四节气之十三: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节气。


关于立秋,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今日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十四: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是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关于处暑,了解更多请点击:处暑丨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二十四节气之十五:白露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


古诗有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白露节气时气爽风凉,天高云淡,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


关于白露,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二十四节气之十六:秋分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关于秋分,了解更多请点击秋分丨秋日薄暮,人与海棠俱醉


二十四节气之十七:寒露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寒露。“寒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关于寒露,了解更多请点击寒露丨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二十四节气之十八:霜降



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关于霜降,了解更多请点击:霜降丨霜叶烂漫,去看看最后的秋天



二十四节气之十九: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在古代,古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他们用这种规律与方法来识别冬天的温暖。


关于立冬,了解更多请点击立冬丨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关于小雪,了解更多请点击:小雪丨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一:大雪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关于大雪,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今日大雪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冬至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每年的公历12月22前后太阳黄经达270度时为冬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他们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关于冬至,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今日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三:小寒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1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小寒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古时,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小寒进补的做法,此时节饮食应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等。


关于小寒,了解更多请点击节气丨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四:大寒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即为大寒。大寒节气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按我国古时风俗,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关于大寒,了解更多请点击大寒:凛凛年关,暖雪杪岁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道知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大赏,美不胜收!


中国篆刻:方寸之间,古风尽显


中国非遗之竹编:指尖上的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