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伍秉鉴:19世纪以义取利的“天下第一大富翁”

2016-03-07 知行君 大道知行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


伍秉鉴像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且其投资活动并不仅限于中国,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1834年,据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也不过资产700万元。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综合伍秉鉴的40多年经商生涯,以下四点是其登顶财富顶端的主要原因。


1广结善缘,建立友谊

当时,行商与外商的交易虽然数额巨大,但双方的贸易经营全凭口头约定,从不用书面契约。


1805年,外国商号按照约定运到广州一批棉花,货到港后发现是陈货,行商们都不肯碰,然而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也因此亏了1万多元。有人因此认为他“天生性格谦恭顺从”,并以习惯思维揣度他面对洋商“胆小如鼠、懦弱无能”,但事实上,伍秉鉴却凭借这样的做法广结善缘,与许多洋商建立起私人的友谊,而且彼此信赖——这种相互信任在无契约基础的贸易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尤为关键的。

2诚实亲切,慷慨无私

一位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美国波士顿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欠款在身,离家多年却不能回国,伍秉鉴当面撕掉了借据,让他放心地回国。这份“慷慨”中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的“细心、亲切”,于是双膝跪下给伍秉鉴磕了一个头,用这样的礼节来表示对面前这个中国商人的敬重。

3工于心计,精明大度

有记载说,他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期票中计算出的利息,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讶——这也是双方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外商们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鉴看成最可靠的贸易对手,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仍乐意与他交易。因为他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保证。

4
人格魅力,驾驭笼络

伍秉鉴在外国人眼中充满了极强的人格魅力,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摘的盛名,被看作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当时与广州贸易往来的重要客户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大班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库款交给伍秉鉴经营,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还向伍家借贷。伍秉鉴在拥有足够财力后,很注重驾驭笼络其他行商。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他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即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以义取利是伍秉鉴的为商之道。商誉就是市场,宁可忍一时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树立自己的商誉,保证长期的持久利润和品牌信誉。作为一名政商夹缝中生存,利用特权获得成功的末代商人,伍秉鉴的名字在今天已经鲜为人知。可是回到那个时代,又有几个商人能走出和伍家不一样的道路?伍秉鉴去世后,岭南名士谭莹撰写碑文:“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美国人亨特曾写道:“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与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