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务参赞谈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中埃经贸合作行稳致远

2017-05-11 商务微新闻

驻埃及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 韩兵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埃及在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版图上的定位再次被强化。

埃及,埃及

这里是很多人从小就知道的文明古国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熟知她。

更不了解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这就去一探究竟!


“振兴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

埃及新政府提出的“振兴计划”与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几乎同期进入落实阶段。埃及“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振兴经济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二者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埃及实施的“振兴计划”,尽管更注重内部发展,但其“向东看”的对外合作意愿强烈,且其东向战略范围涵盖的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相交叠。因此,埃及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与中国进行开放性合作,成效可期。

中埃两国的高度政治互信、密切的经贸关系、相似的发展战略目标、拥有的经济合作实践经验等奠定了两国战略对接的基础。从两国推进战略对接的进程来看,经济领域将是未来双方发展战略最务实的对接点,而在此领域两国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从而为实现战略对接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


中埃两国经贸关系密切

中国已成为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工业、能源、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中国对埃及直接投资存量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中埃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有所突破

2016年,国家开发银行向埃及国民银行、埃及银行等埃及金融机构发放了 15.25 亿美元贷款,重点支持了埃及政府关切重大项目、中小企业民生领域,并有效促进了中资企业在埃业务发展。

2016年11月中埃签署了18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两国货币互换协议和国开行的授信贷款,极大地支持了埃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埃合作 互利共赢

中埃苏伊士运河经贸合作区建设经验为“一带一路”与“振兴计划”的有效对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制度对接基础。经过8年的建设,苏伊士经贸区以其高度的集群优势和完善的配套服务,成为了我对埃投资的主要平台,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一张名片。在一期1.34平方公里建成的基础上,拓展区首期两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具备了接收入区企业的条件。目前,合作区“投资平台”作用日趋明显,“集群式”发展模式已逐步完善。该合作区是高水平的全面经贸合作区,也被视为中埃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它更是中埃两国在不同经济结构、管理模式以及文化差异背景下建立的合作典范。中埃双方在合作区建立过程中从项目合作的谈判、启动建设、招商引资、合作管理以及未来规划中均积累了大量经验。


图为6月30日中方施工团队在埃及贝尼苏韦夫省工地举行输电工程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120公里处的贝尼苏韦夫-迈家盖段的两座铁塔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标志。这两座高立于黄沙之上的铁塔是国家电网承建的埃及EETC500千伏主干网升级工程项目的一部分,两座跨河基塔高174.8米,跨距910米,跨度和高度都是埃及电网系统的纪录,展示了“中国速度”,用“中国标准”为埃及“充电”。

埃及经济跌入谷底欧美企业望而却步之时,也是中国企业在埃及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越”之机。事实证明,中埃在许多领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在经贸投资、能源电力、铁路交通、港口物流、航天科技等方面孕育着巨大合作潜力。两国在“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框架内不断拓展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

埃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是其他非洲国家而言,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推进工业化的愿望强烈,而我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可以推动中小企业链条式“走出去”,并以产品输出型模式转变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重模式,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  


开展中埃经贸合作 应当把握住以下原则

1

多搞“资源加工型”项目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是帮助埃及实现工业化最受欢迎、最合实际、最易成功的途径;

2

多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

埃及缺乏资本和技术,但是高素质人才较多,经过认真的培训,可以胜任需要复杂技术的工作。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所需人员数量较少,因此可以经过精心培训,培养出当地的技术队伍;

3

多搞“造血”项目

埃及面临外汇短缺、货币贬值的困境,因此要多考虑“造血”项目,尽量少做“抽血”项目。所谓“造血”项目,首先是项目本身应该有经济效益,其次是项目应尽量具备出口创汇能力;

在推进中埃经贸合作的过程中,要找准发展规划相互对接的耦合点,在选择项目时不求“多”、“广”,但求“准”、“精”。埃及政策多变,不确定因素较多,只能顺势而为,本着积极不冒进、理性不消极的原则,审慎投入,防控风险。

 IMF贷款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在IMF的推动下,埃及经济改革开始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实行浮动汇率、减少补贴等措施表明了埃及政府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吸收外资的愿望强烈,并对投资环境方面开始进行实质性的改善。未来如果能够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经历两到三年的阵痛期之后,投资环境将会有所好转,中资企业的机会也会增加。

虽然埃及仍存在着众多制约营商环境的因素,如行政效率较低,行政部门积弊日深,一些领域准入门槛高,手续繁琐,耗日长久;法规繁杂,人为因素依然浓厚;政策多变;办理工作签证困难;针对企业注册和人员签证的安全审查带来的不便;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短缺;汇困问题严重;投资用地短缺;但中埃经贸合作基础牢固,前景广泛。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埃及和对埃经贸合作,要抓住机遇,同时要做好充分调研,控制风险,稳步推进。

猜你喜欢

•【商务参赞谈一带一路】“中国马拉维产能合作大有潜力”

【商务参赞谈一带一路】用“一带一路”架起中比合作之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