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兵情怀将军泪,一腔热血为了谁?

2017-05-18 红德特稿 红德智库

老兵情怀将军泪,一腔热血为了谁? 

—— 罗援将军参观彭州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念馆


自古以来,川军善战。在中华民族历年来的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无论是出川抗战,还是抗美援朝,无论是对印自卫反击战,还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到处都可以看到川军将士们那不屈不挠浴血作战的身影。时至今日,四川人民对战争依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军事文化有一种难以舍弃的情怀。


川军抗战纪念馆的英雄群体像


在茶馆里,到处都是川军出川抗战打日本鬼子的龙门阵;在农家乐,到处都是老兵们纪念参加对越反击作战的文字图片。就连一道普通的川菜 —— 锅巴肉片,也被人们戏称为“轰炸东京”;就连四川人民最喜欢的麻将,也被大家亲切的叫做“血战到底”,就是要告诉世人:哪怕抗战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我们四川人民也要坚持到底!


农家乐里的军事文化特色


在成都,有两座民间战争纪念馆最为受人瞩目。一个是樊建川的川军抗战纪念馆,一个是原11军参战老兵李天寿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念馆。川军抗战纪念馆已经享誉海内外,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川军抗战主题纪念馆。同样,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越战主题纪念馆,彭州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念馆正越来越受人关注,成为当年参战老兵们心目中的圣地和彭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参战老兵们的圣地和彭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5月5日,天空淅沥沥的下着小雨。罗援将军在结束四川大学和彭州市机关国防教育讲课后,不顾疲劳,百忙之中来到成都彭州利济村。在当地领导同志和原十一军老战友们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原十一军战士李天寿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念馆,对李天寿战友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教育意识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今后如何办好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西部战区《战旗报》主编李通斌大校、彭州市人武部政委向廷发上校、十一同学会副秘书长蔡四维等领导同志和当年参战老兵们一起陪同罗援将军参观访问。


罗援将军兴致勃勃的拍照留念


纪念馆古色古香,环境优美


门厅走廊到处充满军事文化特色


对越作战纪念馆


作战阵地示意图


李通斌(右一)、向廷发(左二)、蔡四维(左一)陪同罗援将军参观作战沙盘


参观各类藏品


观看作战示意图


李天寿馆长为罗援将军讲解


当年用过的物品


当年用过的炮弹


当年的作战示意图


纪念馆成为彭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扩展阅读


一个人与一个馆

----记彭州越战纪念馆创建人李天寿

初夏时节,天府之国一片生机。彭州桂花镇口,一座精致的江南庭院迷惑了来此参观的游人。仿古青砖,陶窑青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让人晃若置身于苏州园林。

李天寿,一个退伍复员军人,是这座园林的主人,然而让这里赫赫有名的是这座园林中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也是正在申报中的四川省彭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来到大门,醒目的军旗军魂标识令人热血喷涌,进入园林,一股英雄之气扑面而来,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向我们述说着37年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园林的前部走廊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历史图片,引导人们进入情绪,逐渐回到37年前的战斗岁月。

园林的后部有三座古建筑馆,分别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老山、者阴山轮战纪念馆,中国武警纪念馆,还有正在建设的共和国军事风云馆。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有两层楼三个展室,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沙盘实景作战图,它详细展示了整个战争的地形地貌,敌我双方兵力部署,详细到每座山头的军、兵种,保障系统、野战医院,特别是陆军师、团、营、连一级的战斗进攻图,标识得如此专业清晰,让我这个参加过越战,又在师级机关当过参谋干事的人大为震惊:沙盘和参谋作业太专业了!

三个展室分别用文字概述、历史图片、作战实物全面、详尽地反映那场战争的起源、过程、结果和意义。

李天寿担任解说,我惊异于他对战争全局的把握和对敌我双方指挥员的熟悉,尤其是对每支部队的战斗进程、伤亡情况、每一战役的时间节点他都了然于心,让人啧啧称奇!

两山轮战纪念馆是对长达十年的边境保卫争夺战的完整概述和实物纪念。十年时间,参战部队涉及全军,地处全国各地,军、兵种不同建制。我却诧异于展馆史料的丰富,细节的完整,人物的形象的生动,暗想这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怎样的时间、精力来收集、整理、编辑和提练啊!

这是中国独一无二、最为全面专业的单场战争纪念馆,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一个退役士兵,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凭着个人当兵参战的荣耀和矢志不渝国防信念,完成了一座大型纪念馆的建立,完成了一座个人的历史丰碑。

他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凭一已之力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神话?

当他坐落在面前,我感到他其实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说话慢、背微倾,不善言谈。与他多轮摆谈后,才慢慢让他打开的话匣子…

他今年54岁,从小务农,家境贫困,文革时上初中,等于没读书,1980年入伍,在11军通信营当机务员,参加了老山收复等重要战役,因作战勇敢立三等功一次,1985 年复员。

回到家乡,当地对他还算照顾,安排到镇三砖厂拉板车,他一声不吭地老实卖力气,任劳任怨听招呼。后单位又调他到镇扶贫蜂窝煤厂打压蜂窝煤,还要运煤、卖煤,他每天浑身黑透,只剩两个白眼仁,就这样也挣不了几个工资,生活非常艰难。他感到这个铁饭碗虽然农村人羡慕,但也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于是下决心辞掉工作,把自己交给了社会。

这以后他身无分文,贷款1000元学驾驶,半年时间,没有钱供师傅吃饭抽烟,全靠其它学员救济。拿到驾照后去给老板跑运输,收入也不多,8年下来,有了4万元的积累,这时他回到村上,用4万元做抵押贷款,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青筒瓦厂,因为他跑的地方多,看得远,有些市场头脑,其产品很快在周边县市打开了销路,赚取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桶金,他致富不忘乡亲,自荐当了村长,带领村民建了几家大型琉璃瓦厂和砖厂,使这个村很快成为有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富甲一方的文明村。

他成立了天兴园林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既是村长,又是公司法人,公司花千万元修建了占地47亩的陶艺园,成为融江南水乡园林、仿古陶瓷展示、陶艺表演、陶艺体验、农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基地。被评为4星级农村观光景点。

2008年,一场大地震突袭彭州,济南军区铁军奔赴灾区抢险,这位过去的军人立即投入到部队一起救灾,20年前枪炮下牺牲的战友和废墟下掩埋的村民再次勾起他对军队的热爱,也就在这时,他暗下决心,要把所有的钱全部用于国防教育,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培养爱祖国、爱军队的后代身上。于是他变了一个人,像一个武士被重新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又投入到一场新的战场上。

这是一个人的决策。无须征求家里意见,他决定把天兴陶艺园的一半划出来建一座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同时他又决定将自己的所有积累全部拿出来投入纪念馆的筹备建设中。

这是一个人的力量。博物馆、纪念馆通常都是国家出资的公益项目,私人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和长期的维护费用几乎不可能。然后李天寿硬是拿出400万元搞纪念馆。这在常人无法想象。

他是一个人在战斗。建国家级战争纪念馆,从国家学、军事学、地形地貌学的掌握,从重大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重要性、细节性的选取编辑,从敌我双方团以上兵力的部署及指挥员的姓名、性格、战斗履历,从重大战略全局到某一局部的细小的山头攻坚,从每一幅历史照片的找寻筛选到每一件战斗实物的查找购买,从展厅的布局设计到图片文字的比例搭配以及视觉的冲击效果,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庞大的班子来分工合作。我问天寿,这个工程用了多少人,请了哪些专家、顾问?他的回答令我震惊!

“一个人!忙的时候有个战友王培帮忙。”

我不敢相信,一个初中生,一个退役战士,一个农民,能建一座国家级纪念馆,这近乎于天方夜谈,然而,这是我不得不服的事实。

我问了他几个关于国家、社会、政治、军事、战争、尤其是军事地形学方面的知识,他都对答如流,当问到他怎么学到这些知识时。他说决心搞这个馆时,乡村没有军事专业人才,也没有人愿意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他只有横下一条心来,一个人从零开始起步。

他开始起早贪黑,买来军事著作自学,自费到部队找教员辅导,到老部队找老首长介绍人回顾越战细节,还找过去部队的老参谋学习参谋“六会”作业,通过两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识图绘图业务,能快速标识师级战斗进攻和防御图,学会了沙盘作业。

他开始学习美工布展业务,从字体型号、视觉效果到图文搭配、灯光布景。他到成都等大都市展场学习参观,暗中记下最新的布展技术,力求以最新的声光效果立体展示战争效果。

他开始重访战斗前线,考察战场地形,走访部队领导和战友,为的是核实当年战斗细节,他还找其它参战部队,为的是让部队和个人提供参战的实物和历史照片,他甚至查找越军资料及越方拍摄的照片,为的是纪念馆反映的战争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

他开始大量阅读回忆录,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力求从国际背景的大视野中揭示那场战争的正义性,力求从战争的不同角度、各类人物、多层次的反映这场战争的残酷。他认为,战争是由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完成的,越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越能丰富大场面的真实性。他馆里众多小人物故事生动鲜活,吸引了我的注意!

经过8年的努力,他以个人之力,完成了一个国家级的战争纪念馆。没有隆重的开业典礼,没有高级政府官员的祝词,纪念馆极其低调的开馆了。

两年来,他免费接待各参战部队战友、中小学生、单位职工、各地战友会参观访问,馆员只有他一个人,既是接待员,又是讲解员。

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被他崇高的精神所感染,介绍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许多参战部队闻讯赶来赠送纪念物,参战的三位将军马秉成、蒙进喜、黎明专程前来参观并向他赠送书法,对他这种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我问他:“你把所有的财富全部用于国防教育基地家里没意见?”

他很朴实地回答:“我钱虽不多,但有责任为国家做点事,无国防无和平,无大家无就小家,我本身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有了点钱就要感恩,就想让更多的优秀青年参军入伍,把我们的国防建设好,让老百姓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

“纪念馆是公益性质,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你是否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我问。

他说:“纪念馆总投入400万元,每年的房屋租金、运营和水电管理还要20万元,这只能从自己企业的利润中来填补,这样全年总的收支项目基本平衡,说穿了,就是把利润用来作国防公益事业了,这是我们当军人的职责,也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还想扩大这个馆的规模和馆藏文物,把它做成全国唯一的越战纪念馆,如有可能,还想在云南前线办一个分馆,供每年前去悼念战友的人们参观和缅怀!”

他就是中国军人李天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