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六年打磨,只为更完美的它

2017-11-30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

2017年11月的一天下午,当捷联一部调试组的同事们如往常一样,顺利完成了某惯导产品一个批次的检验测试后。

副组长快步走进调试间,近乎大喊道:“同志们,今天干完,这个产品的产量就已经突破去年的记录啦!”

瞬间,工作间的气氛热烈起来。

“有那么多吗?真是越来越顺了!”

“快六年了吧?

记得这个产品开始生产那年,我家刚添了小宝宝。”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了这个产品

也回忆起几年来各自与它发生的故事

❂ 让磨叽的试验变得高效些

谁都知道,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产品并不受人待见。翻开工艺文件一看,高低温试验就要二十多个小时,一个温箱转台一昼夜才能完成一套产品的一项高低温试验项目,效率真是低得吓人,磨叽的试验真让测试人员叫苦不迭。

还记得那时部门的“工装大拿”杨红兵,仿佛变了一个人,一向嘻嘻哈哈的她却总是愁眉不展,一天到晚的不是在电脑上绘草图,就是在角落里与游标卡尺和电子称打交道。对别人的招呼,也是充耳不闻,如同自我屏蔽。按她后来的话说:“为了能把两套产品硬塞进一个温箱里,真是快把脑细胞烧光了,回家买菜的事都要忘了。”为了通风散热,温度保持一致,必须加大两个安装位置的距离;为了装卸便利,一体型工装改变为组合型;为了减轻自身重量,必须采用合金材料......

当同事们再次听到她爽朗到震耳的笑声时,新工装已经在高低温试验中顺利得到使用,把曾经磨叽的高低温试验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

❂ 让头疼的测试变得轻松些

该产品的测试过程也曾异常繁琐,需要两个测试人员同时进行,一个操作转台的位置与速率,一个操作测试软件和监控数据,协作不好,稍有偏差,测试就要从头再来。最头疼的还是夜班,在疲惫和困倦的袭扰下,最熟练的两名同事配合也难免出现纰漏,让试验功亏一篑。

工艺师朱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艰难开启了该产品测试软件自动化的革新。无从下手,就从他人成功的经验学起,所需知识不够,就自学相关知识。那段时间,几乎成了惯例,下班后谁也不用把办公室的灯关掉,因为朱红的学习探索才刚刚开始。三个月后,单人测试获得成功,软件自动化的沉重大门被她推开了。

但朱红似乎不满足于此,一次观看质量事故案例后,她有所感悟,常对人说:“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不革新,该来的迟早要来。”随后,她在软件测试自动化成功的基础上,又升级了数据处理自动化和结果判读自动化。不仅大幅度减轻了测试人员的工作负担,更为产品的质量安全插上了一根牢固的保险栓。


❂ 让生产的产品变得完美些

产量新高的成绩,虽然荣耀,但背后却融入了调试与工艺人员太多的心酸苦痛,不是一人两人,而是整整一个团队的不断付出,才赢来了该产品愈发的成熟可靠——人为质量事故保持零记录,工艺性的不断改进更使其成为“事少又踏实”的产品。

产量上来后,大量产品振动试验时需要搬举,绝对是费力又危险,有人在工装上设计安装了两个不起眼的小垫块,产品有了支点,结束了对测试人员腕力的考验;转入正式生产后,为了避免各产品电缆的混淆与杂乱,有人设计出了通用电缆,省去了每天测试前找电缆和换电缆的头痛戏码......关于这个产品,测试与工艺人员的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竟然达到让人咋舌的近百项。

平均年产量快速递增,人为零质量事故的背后,是各类改进革新近百项累计一万以上夜班小时数...... 几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让该产品的生产变得更成熟更完美,这就是我们六年来的经历,也是我们不该忘却的共同的记忆。


文字:孙飞  图片:窦茂莲

编辑:阿连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请在文章底部点赞并分享至您的朋友圈哦,欢迎关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官方微信!我们的邮箱:15494996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