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致敬】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许身为国隐姓埋名四分之一个世纪

2017-11-19 科协改革进行时 科协改革进行时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这是1964年10月16日,

陈能宽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写下的诗句。


陈能宽,

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

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时,

他还从未接触过炸药,

甚至不知道雷管是何物。

但他不辱使命,

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世界级的技术难题。



1923年5月13日,

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

父亲陈秉一致力于公益事业,

首创江垭邮政代办所,

母亲吴寿年是位知书达理的土家族女子。

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他的灵智与情怀。

初中毕业时,陈能宽以总分最高的成绩获得奖学金,

考取由长沙内迁至沅陵的雅礼中学。

1942年,陈能宽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毕业后,他的的第一份工作,

是到刚刚从日本人手中接管的天津炼钢厂做分析员。

看到工厂不能冒烟的烟囱,

面对战后一片萧条的工业状况,

陈能宽黯然神伤。

1947年,陈能宽考上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

远赴美国深造。


1948年陈能宽和裴明丽在耶鲁大学合影


在耶鲁大学,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接着又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

物理冶金学的著名学者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

于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毕业后,与当时众多留美学生一样,

陈能宽一家无法回国。

他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任职。


1952年夏天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Medford湖畔商讨回国大计


在美国的九年里,

陈能宽系统钻研金属物理,

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的论文。

他与人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

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

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

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不可动摇的先驱地位。


1955年秋,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

“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

陈能宽一家人终于回到祖国。


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

陈能宽选择进入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他以长期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

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验问题,

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对新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填的登记表


谈及当年的选择,

陈能宽引用鲁迅的诗句“灵台无计逃神矢”,

形容自己对新中国的挚爱,

就像被爱神之箭射中一样,

“是非爱不可的”。


1960年6月,时年37岁的陈能宽,

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

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

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


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近乎白手起家,

中国的科学家力争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原子弹的奥秘。

陈能宽受命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

身负两项重任:

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

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

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陈能宽在17号工地住过的宿舍


他率领一群不满30岁的年轻人,

来到长城脚下代号为17号工地的炸药试验场,

开始了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

“帐篷里面一口铝锅,

拿它把炸药熬化了,

再做成满足实验条件的爆炸物。”

熊熊燃烧的火堆旁,

陈能宽一站十几个小时。

就这样,他们用土办法浇铸出了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


炸药部件还要进行打炮实验,

为了抓进度,

往往是上个实验部件的硝烟尚未散尽,

就要打第二炮。

求得数据后,

研究人员就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经过几千次试验后,

陈能宽带领的队伍,

终于“摸清了炸药的脾气”。

1962年9月,“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

在化工技术、聚合设计技术、增压技术、

材料状态方程、实验测试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

陈能宽和这群年轻人

果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

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3年,

陈能宽和大批科研人员转战青海高原,

一年后,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

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

大地颤抖,天空轰鸣,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屹立天地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作为参试人员的陈能宽忍不住热泪盈眶。


短暂的兴奋后,

陈能宽率领科技人员向氢弹研制冲刺,

解决了一系列必须借助实验研究来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

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


陈能宽不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

而且还善于带领队伍

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

把科学技术转换成战斗力。

“两弹”爆炸成功后,

陈能宽把视线投向核试验爆炸方式的转变,

将核爆炸方式从空爆、地爆

逐步转向平洞和竖井试验。


1988年,陈能宽查阅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初,

陈能宽再次抓住了科技发展的脉搏,

他参与了“863”计划的前期论证工作,

并直接参加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纲要的论证起草。

1986年,陈能宽被任命为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陈能宽被聘为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他从零起步,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

组织全国各优势单位的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4年纪念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二十周年,

陈能宽(右)与万里(中)、朱光亚(左)在一起参加宴会


20世纪80年代,

陈能宽收获了科研生涯的累累硕果。

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他领导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

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他因在“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和“氢弹突破与武器化”

两项工作中的杰出贡献,

和邓稼先一起,

作为整个核武器集体的光荣代表,

领取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

陈能宽和朱光亚、周光召、于敏等23位科学家一起,

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向陈能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6年5月27日,

陈能宽在北京逝世,

享年94岁。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印刻和网络公开资料改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