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分类总目次

2023年分类总目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渊源考释与话语创新

  李永杰,陈世宇(1·1)


马克思对现代化进程的解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刘伟兵(1·1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潘玉腾,金程远(2·1)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内涵与现实度

白茂峰,傅慧芳(2·10)


超越西方现代化何以可能:资本“空间修复”的双重限度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共产党宣言》的空间化视角分析

                    袁蓓(2·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意识形态思想

                            钟启东(3·1)


加速主义思潮的历史叙事转向及其政治意蕴

雷禹(3·11)


新时代党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问题缘起、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

邱海锋(3·22)


《资本论》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及其政治哲学意蕴

高广旭(4·1)


清末民初社会主义畅销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路宽(4·11)


张仲实的马克思主义编译出版实践与思想启示

  张埔华(4·2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重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与地位 

林锋,王先鹏(5·1)


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留白”的分析

何乐如(5·9)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文明贡献                        

张艳涛,洪钧(4·6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支钰如,章忠民(4·74)



生态文明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基于福建孕育地和实践地探索

李宝银,叶琪,陈白璧(1·21)


中国“厕所革命”的成就与经验及其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

陈永森,贺振东(1·29)


“林草兴”之于“生态兴”的基础性作用

 刘广超(1·39)


走向生态文明:升级抑或超越——兼评后现代生态文明论

卢风(2·28)


增长极限的悖论逻辑及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意义

                 徐朝旭,韩娟(2·36)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中的三个问题

王雨辰,邹晓芟(5·4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嬗变及其本质特征

蔡华杰,林嘉雯(5·53)


西方环境国家理论的生发、取向及其超越

石敬琳(5·6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互动逻辑

肖兰兰 (6·61)


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

杨 晶 (6·73)


重思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生态本体构建”

刘香檀 (6·82)



经济学研究

金融资本扩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历史变迁、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向

乔榛,张志欣(1·48)


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与金融安全治理

赵骁,金灿荣(1·57)


绿色投资者能抑制企业漂绿行为吗?

陈玲芳(3·31)


经济增长率跌宕下的中国民生发展——基于MS-VAR的实证研究

肖维泽,纪明(3·43)


共同富裕对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

孙景宇(4·84)


以高质量发展带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机理及实践路径研究

孙秋枫,杜莉(4·93)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

 吴武林,何诚颖(5·19)


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董丽,赵放(5·3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结构与形成逻辑——基于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观察

黄静晗,郑庆昌 (6·39)


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的现实障碍与破解路径

张 行,周 孝(6·49)



网络社会研究

从数字化生存批判到数字文明建设: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

孙亮(1·68)


数字中国包容发展: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价

刘志阳,陆亮亮,殷伟(1·77)


基于复合二元性的数据规制:底层逻辑、顶层设计与制度构造

王申(2·142)


乡村振兴故事的自媒体短视频叙事——兼论新农人“川香秋月”VLOG的主体性建构

徐榛,王先伟(2·158)



社会学研究

融合调查:劳工调查方法新探索

陈荣荣(3·53)



新媒体研究

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短视频成瘾的媒介可供性

晏青,陈柯伶(1·90)


微文化·交互性·像似符:短视频的符号互动与文本构成

王小英,祝东(1·102)


作为舆论的短视频:影像表达、功能属性与风险争议

汤天甜,周经伦(1·111)


新闻研究中的隐喻:一个理论化的视角

白红义(2·108)


“新闻人”:数字新闻生产的主体泛化与文化重构

常江,罗雅琴(2·119)


县级融媒体研究的知识地图与学术路径

戴利朝,张晨(2·129)


云上车间中的劳动折叠: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的劳动过程研究

戴宇辰,袁冰雨(3·108)


平台外包人:论幽灵工作的可见性——以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为个案

束开荣(3·122)


作为“电子档案”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联结性实践——基于大营街社区的个案分析

孙信茹,张露予(4·118)


导航、划界与冲突:“标签”与网易乐乎平台中的同人粉丝实践

黄华,王雨婷 (4·129)


智能机器的多重媒介意涵及其影响

彭兰(5·77)


智能新物种崛起与人机传播模式重构

宋美杰,刘云(5·90)


自主个体与关系自我的创造性转化——“躺平青年” 与新个体文化的建构

张杰,丁玥 (6·93)


以人为媒: “情感中间人” 的实践机制与特征研究——基于情感本剧本杀游戏主持人的考察

张梅,金鸿宇 (6·106)


社交媒体中的学术知识传播与主体互动——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

林春香,刘钰 (6·118)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早期东方学图书资料建设的历程               

陈明(1·145)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红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综述  

唐义(1·160)



公共管理研究

“区(市)直管社区”为何大都回潮?——兼论龙港市扁平化改革的经验

吴金群,陈思瑾(2·70)


基层政府预见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政治逻辑——基于鲁东莱西市D街道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

李元元,曹聪敏(2·82)


电子政务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基于腐败治理和政府效能的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王珍珍,鲍星华(2·94)



公共治理研究

互动式治理: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以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为例

傅利平,陈琴,许凯渤(3·67)


信息供需视域下网络空间内容风险及其治理

周建青,张世政(3·81)


从项目制到共同体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运行向路

张兴祥,何昊翰(3·91)


社区治理“低水平锁定”困境及破解之道——以F市X街道为例

黄山(3·100)



法学研究 

同地同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赋权研究

林旭霞,真煜茜(1·121)


智能穿戴技术下的个人健康信息保护

                               焦艳玲(5·101)


涉他个人信息携带中第三人同意的坚守与修正

                       阙梓冰(5·112)



纪检监察研究

地方性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实践的现状与展望

田振洪(4·106)



党史党建研究

国家记忆、 文化合成和传统发明———红色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意义

朱新屋 (6·1)


数字党建: 数字化时代党建工作新方式

颜隆忠,李黄(6·11)



政治学研究

身份为据、 权力掌控、 秩序取向——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的底层逻辑

刘学斌 (6·18)


阶级构造、 身体形塑与生命生成——后人类时代的赛博格无产阶级研究

闫金敏, 戴雪红 (6·28)



历史学研究

“侯官”考

汪征鲁,陈劼(1·131)


中国红曲的史源考释

黄祖新(1·135)



中国思想史研究

参与型公天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宪制筹划

任锋,雷升伟(5·144)


今古文经说同异问题争议的回顾与辨正——兼论清代乾嘉学派历史主义向度的思想渊源

姚彬彬(5·15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49年前后新政权的财政危机及其应对

黄柘淞(6·129)


鼎革: 喻世长的生活史

黄道炫(6·144)



修辞学大视野

基于信息熵语境的国防部发言人三维修辞代偿

毛浩然(2·47)


反语言视角下性别错位网络亚文化初探——基于跨社群的互文分析

杨柳缨子,辛斌(2·58)



文学研究

南帆历史散文的智性突破——兼论中国当代散文的历史叙事

吴青科,袁勇麟(3·134)


《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的批评思想与实践

郭丹(4·139)


从中元盂兰会看清代民俗佛教诗的三大新变

李小荣,米文靖(4·148)



哲学研究

眼与心:我们如何通眼达心——交互敏感心灵假说

陈巍(4·32)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哲学省思

董扣艳,张雨晴(4·48)



阐释学研究

论唐·伊德的物质阐释学及其诗学意义

张进,王红丽(5·121)


论马里翁的肉身阐释学及其审美之维

张丹旸(5·133)



教育新观察

论新时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龙安邦,余文森(3·145)


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记忆建构

董小玉,李林原(3·156)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究

陈明霞(4·161)


多样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欧洲高等教育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新动向

胡茚茜6·158



END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等。


X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访问本刊官网(xuebao.fjnu.edu.cn),再登录知网采编系统进行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推文制作:李 健   陈 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