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 “朋友圈焦虑症” 么?| 一招教你提升朋友圈质量

2016-04-26 尹航 新生大学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

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个人感受,老实说刷微信朋友圈并没有让我感到愉悦。


刷朋友圈的动作似乎已成为一种编码,写入了我的生活中,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试图用它来填补,即便我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开心。


为此我特地去翻了翻有关文章,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也或多或少经受着 “朋友圈焦虑症”,可以继续往下看一看。


一、我们在焦虑什么?


社交过载


你可以查一下自己的微信好友数目。我曾经出于好奇随便统计了一下周围人的好友数,记得当时统计的数据大概在 300 ~ 400 人左右,少数人拥有 800 人以上的微信好友。


但是我们真正有精力维持的朋友数量是多少呢?


150


(注:这其实就是非常有名的 “邓巴数”,由英国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邓巴数并没有精确的数值,它处于 100 到 230 之间,而通常人们使用150。)


看看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和150之间的差距吧,那个差距就是我们的社交负担


说实话,现在朋友圈有好多人,我根本都不认识,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变成了我的 “朋友” 的。


而这种社交过载正在给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疲惫感。


滤镜生活


除了晒朋友圈的人数众多以外,晒出来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修饰的。人们普遍只愿意给别人展现自己光鲜的一面,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所有人集中起来变着法儿地 “炫耀” 时,你可能就没那么开心了。


失恋的时候一定不要刷朋友圈,因为一定有人在秀恩爱;深夜饿了的时候一定不要刷朋友圈,因为一定有人在晒自己正在吃的美食,以此类推。


似乎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忍受着饥饿和困苦,别人都幸福得要死。即便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依然无法抵御他们对你的 “伤害”。


2.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不论是社交过载还是被修饰过的生活,其实都是表象。


刷朋友圈让我们感到抑郁的本质原因其实是:


这个行为没有意义,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我这可不是胡说,国外还真的对此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国外的朋友圈 —— 脸书(FACEBOOK)。


参与实验的人员被分为三组。第一组需要在脸书上逛 20 分钟,看状态,刷照片,点赞回复等等;第二组也需要上网 20 分钟,但是不能游览任何社交网站;第三组则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可以花 20 分钟随意游览各种网站。


试验后,研究人员测量了每组人员的心情指数,以及这次上网的意义指数。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能看到,相比起单纯刷脸书,当屏蔽了社交网络的影响后,人们普遍更开心了,而且觉得这次上网更有意义。


难怪每当脸书推出新功能的时候,都会有媒体讥讽:


这下子人们又多了一种浪费时间的方法了。


三、我们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刷呢?


文章写到这儿,这是一个自然会被提及的问题,还好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感觉,更不要说预测了。


正如新生大学前一阵子集中写过一些认知偏差一样,我们人类其实有很多局限性,而情感预测就是其中之一。


有没有一件事,你自认为做完会开心,但是事后发现刚好相反?


复仇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人们总觉得报复那些可恨的人之后,自己会开心很多,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这个解释到底准不准确?文首的调查或许可以给你点儿参考。


(由于不是一个严谨设计的实验,所以上面的投票结果仅供参考)


四、我们该怎么办?


既然已经知道原因了,我们就可以反向去找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完全停止刷朋友圈,那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刷完之后真的开心起来。


首要任务当然是:


不浪费,有意义


怎么样让朋友圈达到这个标准呢?有一个小的窍门,大家可以试一试:


屏蔽掉所有 “表现型” 朋友,只保留 “进取型” 朋友。


有关这两种人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文末的推荐阅读,这里只简单地说一下相应的原因。


人群中 “进取型” 永远是少数,所以这一条能迅速让你把好友数量控制在邓巴数以内,并且这些人通常都是以浪费别人时间为耻的人,所以他们如果在朋友圈转发任何事,都是真正有用的信息,不会让你觉得没有意义。


其实微信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减少软件内部的噪音,从订阅号的折叠到长状态的折叠,无一不是为了降噪。


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是微信一样的产品,从朋友圈开始学习如何降噪,让自己每次刷完朋友圈都感觉到神清气爽,而不是觉得又浪费了大好时光。


参考文章:

1.http://nautil.us/issue/31/stress/is-facebook-luring-you-into-being-depressed

2.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7/17/facebook-study_n_5595890.html

3.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4001241


阅读了此篇文章的人还阅读了: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xinshengdaxue.com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t.cn/RqSr6gO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工作人员会和您联系)。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 APP 正式上线时统一处理)。


我们的 APP 已于 2016 年 4 月 15 日正式上线,iOS 用户请在 App Store 搜索:新生大学;Android版已登陆:应用宝、百度应用、360手机助手。其他应用市场也会陆续上线。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本身可以免费阅读,无需入群。所以,在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