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查三世|忘记了看字幕,却令我回归到了舞台本身

大雨 有染 2023-06-05
这几天,中国大陆的舞台,不缺吸引眼球的国外戏剧;被讨论最多的,莫过于《理查三世》,不仅仅是因为契合了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它由德国邵宾纳剧团带来。
不论是资深或是入门级的观众,看国外舞台作品时,面对两个最大的问题是:字幕和故事背景
遇上糟糕的字幕员打错了字幕,或者不走运遇到了烂翻译,会把一个好剧毁了的;又因为文化的差异,很多故事或者历史背景,甚至是“笑料”,都未必和我们在一个频道上,倘若你的文化知识又急需“充值”,那恐怕再多的咖啡,也赶不走你的瞌睡。
这样的经历,即便是资深观众也是多有体会,比如去年到过乌镇,进剧场看《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受困于现场字幕和复杂故事,内心的阴影面积都是很大,除非你没认真在看戏。
《尼伯龙根的指环》剧照

倘若你细心,就会发现,当时的剧团也和今天的邵宾纳剧院一样,是来自德国的名团。那今天的你,是否还会愿意,接受近乎“奔溃”的挑战?
反正我,选择了“不愿意”!
因此,我在邵宾纳《理查三世》舞台灯光点亮的刹那,我忘记了字幕,也忘记了故事。
《理查三世》剧照

我只想沉浸于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并从中获得趣味。


独白
主角内心与世界的对抗

一个佝偻的男人,在别人的狂欢里走上舞台,他是今晚的主角,肮脏的扮相和不雅的举止和那些光鲜的人儿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反差在这个舞台上始终存在,而这种存在又并不来源于表面的呈现
《理查三世》剧照

你看他一开口,和别人对话,多数时候是低贱和谨慎,而舞台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则变得得意和兴奋,至于说握住话筒独白的时候,内心的傲慢又一下子迸发出来,真像一个国王在对着一群呆呆的臣民喊话。
《理查三世》剧照

我能够分明感受到他的情绪,甚至都不需要凑得很近,这种力量击中了我灵魂深处的脆弱。那个舞台上的他,何尝不是躲在世俗阴暗角落里的自己?
说到“自己”,我最喜欢的段落,并非主角和别人争执、对骂,或者被别人唾弃时候的不语,而是他一个人时候的“独白”;《理查三世》有大量的独白。
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出名的“独白”桥段,莫过于《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的部分。
《哈姆雷特》剧照

每当在书上阅读到这里,我都深深地感动。可是,这样的情绪,在现实看演出的时候,并没有很强烈的反应。在我至今看过的版本里,即便是知名演员的呈现,也总会觉得不足。
“对白”这种演绎让我很失望,可是在《理查三世》中,那个佝偻男人的身上,我却找到了快感!


给我一个“麦”
找到通往世界的路
我要感谢他的麦!
《理查三世》剧照

这个装置的设置,不单单是让声音得到了变形,更重要的是,让情绪得到了放大
兴许这一次,我真的为“独白”感动,恰恰是来源于情绪的放大,而不再是仅仅停留于文本的再现,更不是“字幕”的复述。
倘若,你对于主角“麦”的理解,只是在“声效”的层面,那会丢失很多趣味儿。
他每次都会紧紧地握住那个麦讲话,或是内心表达丰富的时候,越是凑近;而每次不满,甚至无处发泄的时候,就会甩掉那个麦,让它孤零零地在空中晃动;还有一个细节,那个麦上面是带有灯光的,丑陋男人越是靠近,灯光就把他面部的细节,照得越清楚!
《理查三世》剧照

整个演出中,只有这个“麦”,主角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只有这个“麦”,才能让他声音洪亮有力,好似君王;只有这个“麦”,只有抓住这个“麦”,这家伙才找回了他自己的状态!
“麦”,就是舞台上的主角,是另一个理想世界里,镜像了的佝偻男;只不过在那个世界里,他号召一切、他声传远方、他自由表达、他蔑视众生;当然,他也正如那个“麦”:是全场最活跃的东西,却悬在半空,被人忽视;是全场声音最亮的东西,却孤单,没有人搭理;是绝对不能觉得它渺小,因为你会被他声音震撼。
《理查三世》剧照



放大的表情
是写在脸上的十四行诗
我们常常把对白等同于声音,甚至高于声音的意义;我们常常盯着液晶屏,在字里行间,寻找趣味,试图弄清楚演员到底在“说什么”,这难道比“演什么”来得更重要吗?
字幕,终究只是线条带来的意义,是解释性的,而带来情绪性的东西很匮乏;至于说“情绪”,远远没有关注演员,聚焦于他的情绪上,来得丰富和多元。
这一切,让我更坚定地忘记字幕。
如果说,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这个丑陋的家伙不是人,而是低贱的动物;那么,孤身一人的时候,惊讶的是,他大概觉得全世界人,才都不是人。
《理查三世》剧照

从他牙齿缝里钻出来的声音,竟会让你自己觉得,我们坐在台下的人,连东西都不是。
如果说,听声音需要保持点儿距离;那么,看表情则需要凑近。
对的!不仅仅是从牙齿缝里钻出来的声音,还有从眼角滑下的泪水,还有从眼神里燃烧的嫉妒,更有从鼻孔里吐出来的肮脏……
《理查三世》剧照

我真想好好凑近看看他:
他满足时,竟然不敢张扬,甚至是有点压抑;

他失落时,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弱者,因为在轻蔑的眼神里,看到傲慢;

他哭泣时又是那么绝望,但分明又充满对生命的敬畏。

如此层次丰富的表情,是演员调动全身细胞的结果;我们不能用“表情帝”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因为此处被放大的表情,是为内心情绪做的十二行诗,绝不是挤眉弄眼般的哗众取宠。


鲜活的舞台
对“僵化”戏剧的审判
当代戏剧大师英国人彼得Ÿ布鲁克,在谈论到“僵化”的戏剧时,曾提到:
戏剧大师 彼得布鲁克

“我们在排练莎士比亚的戏时,可以听到或读到同样的建议‘按照写下来的去演’,但是写下来的是什么呢?只是留在纸上的某种符号。”
这段话直截了当指出了照“剧本”宣科的无意义。不仅因为这样做没有个人的“情绪”,更主要是缺乏与表演者当下所处环境的融合、缺乏与台下观众的共鸣,这样的演出是毫无生机的。
除了主角的精彩演绎,《理查三世》构思巧妙的舞美、恰到好处的灯光、以及现场伴奏音乐的设置,都可以单独写上一篇文章。
《理查三世》剧照

现场会有观众惊讶地表达,自己是不是看了一出“穿越剧”,主角穿着现代时髦的衣服,并有酷炫的音乐,甚至有摇滚和rap的元素;这出戏远不是想象中严肃又高冷的“莎士比亚”,一板一眼地跟你讲故事。
《理查三世》剧照

我们当然不能把表现形式上的新意,理解为“穿越剧”。如果真的这么理解了,那么,只能怪我们自己太过于保守和肤浅,才停留于纸质文本的戏剧审美。
我想问,相比较那些死板的表达,你看这出《理查三世》,情绪上过瘾了吗?
我想问,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或者低入深谷的时候,用歌唱的方式,替代说话,这难道不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极致吗?
我想问,根据现场需要配以恰当的音响(不但是音乐)效果,这难道不是真实的表达吗?为什么非要听着事先录好的背景音乐,你才觉得是正常呢?
《理查三世》剧照

我们的观众,习惯了粗制滥造的东西,变得太不正常了,变得太无趣了。
《理查三世》多元的舞台呈现,着实能用“好玩”二字来形容,这种酷炫的方式,在我看来,更贴近观众,更接近当下的环境,也更触及舞台的本质。


最美好的沉思
发生于回归舞台的那一刻

我们习惯于挖掘戏剧背后的深刻含义,而忘记了舞台上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
《理查三世》剧照

我们习惯于接受被安排好的演出,照着剧本一步一步演下去,然而,忘记了看演出本身是在和“这个”舞台、“这群”演员发生联系,并非字幕或者那个故事。
并不是我不愿意去讲里头的故事,而是“故事”以及文本,只是一部舞台剧,最外缘的存在。
我在文中提到的佝偻男子,正是理查三世,他是英国历史上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理查三世

历史上的他通过令人不齿的手段,除掉了原来的王位继承者;登基后的他,倒是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然而在三年后,理查三世在与兰开斯特家族的战斗中,死于沙场。至此,结束了“玫瑰战争”,英国进入都铎王朝时期,也标志着这座岛屿,中世纪的结束,文艺复兴曙光的到来。
这就是《理查三世》的故事原型,不过它属于历史,它属于莎士比亚,不属于我们。

我更喜欢邵宾纳的《理查三世》,因为它属于当下这个舞台,它让我们忘记了字幕和故事,重新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个”舞台。


这也是一部真正好的戏剧,给我们带来的沉思。


本文使用图片均来源网络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依然有彩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