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摔跤吧!爸爸》:歧视女性是真正残酷的屠刀

2017-06-11 马贯之 新青年2017

在印度,骂人最狠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


如果你不能站在印度现实的社会背景中去看《摔跤吧!爸爸》,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狭隘腐朽的作品,抑或会对一个父亲犹如“暴君”般逼迫两个女孩成为摔跤手的“残酷”,产生“何不食肉糜”的质问。



但是我们反观印度的人文环境,审视印度仍处于女孩儿是赔钱货,女人没有工作机会,女人就该从属于家庭和男人的时代。再跟随这位爸爸去想一想,对于吉塔和巴比塔而言,到底什么是真正“残酷”?——那些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觉得她们只能打扫家务、下厨房;觉得她们与男人比试摔跤是自取其辱、不自量力;觉得她们剪短发接受严格训练就是脑子有毛病;觉得她们要通过自立来改变命运简直是痴心妄想的这些歧视与压迫,才是真正残酷的屠刀!


刀刀砍掉她们身上的每一种可能,这些观念是印度男人用来否定女人、拍砸向女人们走出窨井的砖石,是印度男人不屑着轻蔑地抽掉的出井阶梯。更残酷的是,男人们若是发现女人做得到,就会变本加厉的在精神上疯狂打击或者反攻般地麻醉。


而影片中的爸爸恰恰是女权的捍卫者。所以,爸爸才会说,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更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而是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的胜利!



我不禁泪流满面,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摔跤,是代表着印度女权乃至世界女权的艰难觉醒与抗争!爸爸剪掉的不是女儿的头发,而是剪掉人们对女性必须留长发的固有偏执与压迫。正如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砍掉的不是替身的头颅,而是砍掉土豪劣绅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如果你把摔跤看成是摔跤,足球仅仅看成是足球,那就太简单了,就好比看了《爸爸,我们摔跤吧》就回去练摔跤,看了《少林寺》就回去练功夫,一样幼稚可笑。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而是一场政治,她是宣言书,她是宣传队,她是播种机。她宣示了弱者的翻身,展示了人民的执著与光荣!



她再一次向世人宣告了:女性不是家庭的累赘,不是成年后男人的附属品(陪葬品),不是一生只能与锅碗瓢盆相伴的贤妻,女性还可以参加摔跤比赛,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改变自身的命运,延伸开去,即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可以从事各项工作,走上掌握自身命运的独立的道路。吉塔成功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的秋瑾和向警予!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场由父亲领导女儿反抗男权的胜利!正如新娘所说的:“你们的爸爸在跟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你们的未来。”因此我们怎么看待影片中爸爸的“权威”,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之处。一旦理解了这部电影,就能正确认识封建式的家长作风和影片中爸爸利用父权对女儿近乎“残酷”的训练的本质区别。


如果抽象地、无条件地反对父权,这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并不是违背子女意愿的“权威”都是反动的。难道不是吗?早期父母的必要引导甚至“强制要求”对儿童长远成长非常关键。所谓任由孩子天性成长是一句不太负责的话,孩子在童年时期只有爱玩的天性,而没有对未来职业规划或其他更长远规划的觉知,金牌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他需要爱心,努力,还有热情来浇灌。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你不关心他的作业,任他随意玩手机,吃他喜欢的垃圾食品,随他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他坚持不住的时候和他一起放弃。难道,这是你给他的幸福?等他想实现梦想,等他想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时,难道你只想冷冷地说:当初是你自己不想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0fka6k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恩格斯认为,无条件地反对权威,幻想消灭权威(规律)是荒谬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权威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没有权威,活动就组织不起来,越是复杂的联合性活动越需要权威。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没有太阳光芒四射的“权威”,就没有地球万物的欣欣向荣;没有心脏血液循环的“权威”,生命将变成一堆毫无生气的碳水化合物;没有交通规则的“权威”,就没有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没有统一意志的“权威”,民众就是一盘散沙似的群氓;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使之成为“权威”,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的权威不能违背规律的权威。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权威,是因为他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亦即民意所向。慈禧太后看似是“权威”,却最终遗臭万年,光绪皇帝希望有所作为却无能为力,免不了大清帝国的灭亡,这就是说,他们是假权威,纸老虎,是反动的权威,是开历史倒车的权威,我们常说的,人要有点反抗精神,要敢于打破权威,恰恰指的是不合发展规律的权威,亦即个人的权威违背了规律权威,那么这个权威就不会长久,就会被消灭。影片中爸爸的权威是符合男女平等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权威恰恰代表了妇女的利益,恰恰是要拥护的,强化的,而不是反对的。


如果没有了辛格式的“权威”的坚持,女儿们将依旧落入男权的窠臼。陈独秀幻想放弃“权威”迎合蒋介石,结果共产党人血流成河。所以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而权威问题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新娘羡慕吉塔有这么一个“为她着想的爸爸”的原因。



父亲这个“权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面临官僚主义权威的压迫。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后,接受了官僚主义的权威,回来后挑战爸爸的权威。



爸爸说要进攻,国家体育学院的教练却说要防守。爸爸说该防守的时候,教练却说要进攻。为什么爸爸能够很好地指导吉塔,而教练却误导吉塔呢?这个原因在于官僚机构从来是一刀切指挥,忽视了个体性和灵活性,而辛格却是了解女儿的实战干将。问题不仅仅在于官僚机构的愚蠢,可恶的是官僚机构还利益集团化,他们当然在乎吉塔在国际赛场上获奖,但他们真正在乎的是吉塔按照他们的打法在国际赛场上获奖。如果吉塔不是按照体育学院教练们所教的打法获奖了,教练们显然是反对的。所以说,官僚集团的教条化加利益集团化,导致他们从来不愿意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更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所以才有教练的预测——吉塔这次努力可能拿个银牌。而爸爸充分地相信吉塔具有拿金牌的实力。


一个信仰人民的国家才能打败美帝,而后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发明了两弹一星,研发了胰岛素,制造了运十大飞机,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而官僚集团认为人民群众就是瞎折腾,他们相信的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洋奴哲学。



最值得称道的是,《摔跤吧!爸爸》中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并非强势,而是引导女儿走向独立——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最后的决赛中,父亲是不在现场的,女儿依旧赢得了比赛。这是这部电影中,对于女性身份的建立,对于平等、独立女性的体现。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如果,当年那个女孩不反抗……

评影片《雪国列车》——谁创造历史

这样的所谓“女德”,实质是压迫妇女的思想糟粕

六一: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还太年轻”

这样的所谓“女德”,实质是压迫妇女的思想糟粕

 责  编 |慕     兰

新青年 有力量

微信号:xqn201699

苹果用户欢迎赞赏↓↓↓

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击底部广告,为新青年提供支持。感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