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涅:青年人如何读书

2017-10-04 余涅 新青年2017 新青年2017

 一、读书的动力


读书的目的必须明确,目的不明就不知道为何而读,不知道为何而读就没有动力。这应该是很多人读书面临的首要问题。


除了某些时候消遣以外,读书主要应当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困惑或问题。所以,我不建议只坐在书斋里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为了“解决”某个臆想的问题而读书,这样读书,除了平添困惑或者增加扯淡的谈资外毫无意义(有的人以自己读了多少书为自豪,吹牛、辩论的本领不小,实践中却碌碌无为,也不愿意做实际工作,这种人读书越多越害人害己,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于这些人绝对没错)。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困扰源于对现实不了解,而对现实的了解有赖于调研和生活体会。因此,我建议大家多参加社会实践,所谓社会实践不仅仅是调研、访谈、进厂打工,还包括兼职、工作、竞赛、恋爱等等,而且,矛盾越尖锐的地方,社会的本质就暴露得越明显。总之,实践越丰富、越深入,对社会的了解就越深刻,有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就知道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再来读书,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这是我的体会,或许等大家有了足够的经历也能有这种体会。


说来惭愧,大学阶段虽读过一些书,但不系统、不丰富、不深入,因此,知识体系也是支离破碎的,究其原因,还是实践不深入,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刻,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因而,读书的动力不足。真正开始比较系统、广泛地读书其实毕业后准备考研的时候,因为我考的是农业经济,要考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包括了土改、集体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革、改开等等历史事件,迫使我不得不把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说有点惭愧,自己读书的动力原来是外在的,解决什么问题呢?考研,呵呵。但也正是通过这一整理,慢慢将以前很多碎片化的认识串了起来,而且竟然能通过写文章将这段历史系统地表达出来,这就体会到了自己认识的提升,动力就越来越明显。加上当时还跟朋友论战,某种战胜别人的愿望和弄清事实的动机也驱使着我要继续读书。当然,现在想想,为了战胜某人(而不只是为了弄清事实)而论战并不好,徒增自己空谈、自大的本领,对解决问题和自己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然后,加上自己已经参加工作,真正进入了社会,也体会到(而不仅仅是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土豪和屌丝的巨大分化,自己明明就是屌丝嘛,个人奋斗十年都不如官二代、富二代父母打声招呼管用,慢慢地,很多幻想、困惑自然而然就没有了,知道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干嘛,那么,首先要明白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间接地就有了读书的方向和动力。


总之,读书永远是服务于实践的,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二者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关起门来读书毫无意义,边实践边读书才能有长进。

 

二、读书的方法


 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有了动力,下 37 28230 37 10483 0 0 2111 0 0:00:13 0:00:04 0:00:09 2111就可以讲讲读书的方法。


 1.读书先读史


既然读书服务于实践,那么,就不能脱离实践而读书,首先,应该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除了通过实践认识社会外,学习和整理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不建议一个大学生,对社会没有基本的认识,就开始学经济学,更不用说哲学、政治学等等更加抽象的学科。当今中国思想领域异常混乱,很多人把西方的概念一字不落地照搬过来,也不管这个概念在中国和西方是不是指向同一对象,加上青年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跟风,造成现在网络上甚至学术界充满了意识形态化的争论,很多人争来争去,但实际上是什么呢?他们争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甚至是虚构、臆想的,这种争论对于辨明真理、解决问题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对历史有了比较可靠的认识,再去看经济学、哲学就不容易上当。


2.读史当读“大家”史


顺理成章,派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错误说法,同一段历史有各种版本,到底应该相信谁说的呢?既然除了有限的调查外(亲身体会和调查也是了解历史极为重要的手段),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别人书写的,那么,历史叙述可不可靠就要看书写历史的人可不可靠。什么人书写的历史可靠呢?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可以讲一讲我的标准。第一,历史当事人,当事人写的回忆录一般比较可靠,当然,如果多个当事人的说法,最好相互参照;第二,严谨、正直的学者,古人云:文如其人,严谨、正直的学者书写的历史帮我们过滤掉了很多虚假信息,尤其是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意识形态化的说法,因而比较可信。顺带说一句,研究新中国当代史,首先推荐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和《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温老师既是历史当事人,也是中国学界少有的严谨、正直的学者,这两本书是研究当代史的力作;最后,对于关键数据要自己去查,最权威的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然,这些数据很多也是经过“调整”、“平衡”(也就是篡改)的,未必可信,但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这些数据,某些可疑的数据可疑参看历史当事人的说法。比如,我看《八次危机》的时候就遇到很多数据与官方公布的不一致,问了温老师才知道原来这些数据是当时中央领导当面跟他们讲的,后来出于种种考虑,官方公布的时候就改动了。从这里可见官史的龌龊和当事人的重要性。


研读历史不能陷入史料堆,否则很难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因为,史料过于庞杂,历史的演变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很多非主要的因素,甚至可能跟领导人的个人性格、心情都有关。因此,我们读历史要读大家(也就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学者)写的历史,并且,首先要掌握其理论框架,他们通过自己长期的研究,已经过滤掉了这些非主要和虚假的信息,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历史发展模型,我们利用这个模型可以比较快地建立起对历史的系统的认识,当然,不排除这个模型出错的可能,所以,我们也要对一些关键事实、数据进行检验、核对。


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别人的知识始终是别人的,只有我们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了别人的书,当时感觉头头是道,过后很快就忘记或者紊乱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比如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应该先大概看过全书,然后,理出其中的脉络,搞清事件的清因后果,建立框架,然后再搞清楚更为细微的因素,形成全面、完备的知识体系,最好把历史发展过程自己写出来。这样,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就很难忘记。


4.经史互参,联系效应


最后要讲的是,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其他领域的问题,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等等,我们边读历史,边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读其他方面的书,就同时增加了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读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而是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逻辑,可以形成非常全面的知识体系,而且,这样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比孤立地学这些学科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可以学以致用,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历史蓝图。


end

欢迎转发点赞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英雄迟暮,壮志未酬

毛主席谈怎样汇报工作

评《摔跤吧!爸爸》:歧视女性是真正残酷的屠刀

评影片《雪国列车》——谁创造历史

李昌平,他的悲剧意义在哪儿?

北京市文科状元谈阶层固化

如果,当年那个女孩不反抗……


 责 编 | 慕    兰

新青年 有力量

微信号:xqn201699

欢迎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