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論學韻語五十首並序

2016-06-18 劉咸炘 慧一居

貿易六年零,今來業暫停。一篇清算賬,也有幾成贏。

人迷我亦煩,簡訣省多言。此後如相問,拈來讀幾番。

 

浮沉學海,於今六年。述所經歷.以明志業。體同歌括,不敢言詩,亦可當《學略》之要刪。雖曰淺嘗,略知甘苦。若資闊論,則菲鄙懷也。庚申十一月朔。咸炘。

 


學字原來最渾淪,相逢個個學中人。身心職業分經緯,《論語》開端要認真。(百工技藝皆學也。陳蘭甫解<學而>章“學”字為“讀書”,起首便錯。)

 

 

百工居肆隨人擇,酒望茶簾各自尊。若問人人同走路,請君放眼出廛門。(所謂四部學,只是文字,乃讀書人職業,如百工也。擇嗜而買,擇術而習。)

 

 

攻書人且說攻書,書到今朝萬象如。總是理明文字好,波瀾浩浩一歸墟。(讀書不過二主意:一明理,一工文。)

 

 

五車今日未堪誇,古學何嘗有眾家。漢世一經無不足,孔門六藝已為奢。(古學惟習禮樂,誦《詩》讀《書》。孔門兼通六藝者已少。六藝皆傳,亦惟孔子為然,非當時定法。漢人治一經,治事作文皆以為本。雜流詞賦,別為專門,未嘗人人必兼學也。)

 

 

韋編三絕讓尊師,游夏無能贊一辭。《禮》立《詩》言完德業,博通更把《尚書》治。(周世《易》、《春秋》不為學士通習。通習惟《詩》、《禮》、《大學》,加以讀書,以備大任,餘則官守專業。)

 

 

我道惟經可稱學,集徒文飾子空言。萬殊過去留虛影,史是下流經是源。(理著於事,必以事明理。過去之事留一影子,即史也。故謂之“藏往知來”。《易》之<象>即影子也。《易》是虛擬。《書》、《詩》、《禮》、《春秋》乃實記。皆明理,皆可言虛;皆依事,皆可言實。惟治經乃合明理之意。史該在經中。此章“學”字以“正解”言。)

 

 

我言經不可稱學,文各源流義本通。不似史裁文集法,專家成就一人工。(六藝流別不同,不可廢一。不得治一經便稱經學也。經學惟聖賢可當之。不如馬、班、荀、屈各成一家,用力於史集,竟可稱史學、文學也。此章“學”字以“常”稱言。)

 

 

攘攘群稱學在經,魯齊今古別門庭。各家長處原堪重,何必將經作畫屏。(訓詁考據附會凡例,亦是各人一生心力。或裨多聞,或證大道,皆為後學之資。若謂經學,定經之意固如是耶?皆不安其為一端之學,而以經作門面耳。故曰“經不可稱學”也。)

 

 

今日治經原主義,《四書》鈐鍵眾言同。若論文字探源本,禮質詩文萬派通。(今時非三代,六藝已為陳跡,貴之者以其義耳。《四書》為《六經》鈐鍵,《七略》所以列《論語》於“六藝”後,非宋學者之私言也。若學文,則《易》不可效。《書》、《春秋》別為史職。惟《詩》、《禮》乃通各體文。漢以來文家皆導源焉。專治《詩》、《禮》,適合古法,即漢學家亦先此二者。)

 

 

聖門特筆非觀美,精義家傳亦引端。徒讀仍非真熟讀,申培龔遂早興歎。古無論著。孔、孟不著書,而孔、孟門人特記廿篇七篇者,非若諸子之變古自標,乃以傳常道而指實躬行也。吾祖注極精,雖包孕無竭,亦俟人推類,蓋見之行事,則萬變難盡於言。漢人說經最簡,輕言重行之意也。申公曰:“視力行何如?”龔遂曰:“王所行中詩一篇何等。”二人皆大師也。)

 

 

達詁須求句例符,精勤我服慶光儒。即依確訓明經旨,何論韓毛與鄭朱。(俞理初曰:“《詩》無達詁,得其句例即達詁。”嘉、道經生集先輩訓詁之成,後學必應取之,亦是句例精耳。但病在拘守毛、鄭,詁定文明,斷難假借,何有家法哉?吾采嘉、道諸儒說定訓,以推吾祖說本旨無不合者,有《誦詩審記》,又欲撰《詩句例》。)

 

 

儀文變革意長懸,大義離離卌九篇。一貫天人喪祭重,區區掇拾豈為賢。(近世言禮,專求儀數。不知儀數可得與民變革,今日何用?所以至今尊禮者,以其意耳。孔門講習流傳諸記,發明不可變革之義,正因儀數必變也。自宋儒諱言鬼神,而《禮運》、《祭義》之意晦,今當用心。 

 

 

更從《大戴》揀佳篇,珍重遺文七十傳。《曾子》、《三朝》純不雜,近援《魯論》可差肩。(洪筠軒注《三朝記》,阮文達注《曾子》,皆未能發明大義,吾有《箋說》。)

 

 

學文識字非難事,稼穡前人已有秋。聲假忌寬形忌鑿,莫貪新異逞冥搜。(小學三統,今巳發揮無餘。但當知其法以讀古書,必更有悟。若求新異,必不能勝前人。遷附通假,固傷氾濫。鑿求形體,尤武斷無征。)

 

 

文原記事史為宗,法意唐前已晦蒙。四部惟斯當致力,會稽攘剔未收功。六藝《尚書》、《春秋》皆記事,故為文字之學。必講史法,實齋粗辟途徑,發揮大端,而未盡說馬、班,又不及諸史,尚待後人。吾有《翻史記》,論陳壽以降未成也。)

 

 

發凡起例借由夷,百卅圓神以此推。私淑家傳明墜義,歸方何用詡文詞。(《太史公書》七十“列傳”托始許由、伯夷,具有微旨。沈晦已久,吾祖發之,吾更貫以實齋之說。作《述疏》,大義粲然,餘篇尤多發明,具在《讀太史公書記》。自來以太史為憤怨,歸、方徒求神氣,皆買櫝還珠也。)

 

 

方皮圓骨固齊遷,後史紛紛不象賢。誤學整齊嫌未整,操戈可笑是劉全。(後史學班之方而誤,又不知其圓。劉子玄反以整齊之說繩班,全謝山又以宋人眼孔繩之。譏班者多,二人為首。吾撰《漢書知意》盡駁之,以明祖法。)

 

 

馬班遺意范猶多,碎裂貽譏半刻訛。安得三書重寫定,圓神大體日星羅。(范雖失大體,而微文猶多。後人刻其書,又妄提行分段,非盡原本破碎也。吾撰《讀後漢書記》後附篇體論詳之,自來校勘家皆不知也。馬、班書亦多如此,惜無人刊定正文。)

 

 

諫書可代進《通鑑》,《世說》立名如《國風》。史子兩家分大小,遙遙詩教一源通。(凡讀書須知其所以為言,史部尤須此眼孔。詩教折入《春秋》,小說與縱橫同類,舉二書以明讀法。溫公規諷,其論可窺。臨川之書,具任達之源流正變。)

 

 

舊書已少宜多讀,《弟職》、《容經》是禮遺。制度要須求近古,《漢官》微意尚堪推。(漢以上書在經史部者只十數種,吾有《漢官表說》。)

 

 

《三百》《周官》公旦定,專家各具大綱陳。辨章文體為當務,不是貧兒數八珍。(周公非盡通三百六十官之事,而能定其目。群學不能兼治,而綱領在校讎。故古人重之。實齋開山,吾因推極其說,斟酌平滿為《續校讎通義》與《文式》二書,此學主辨體,非誇談目錄。近人謂讀實齋書有流弊,知此自可免也。)

 

 

整齊記注《史通》精,講去其非是愈明。葷葷實齋書八卷,逢源左右我心傾。(《史通》但是整齊法,除其拘滯,不通大體之說,亦是千古無二。吾有《駁議》。實齋書包羅廣大,論學論文皆精,吾之所得皆托端焉。有《文史通義解》,發揮貫串其義。)

 

 

政書地理及農兵,守業當官乃致精。紙上雖多亦奚以,應知陶冶害於耕。(史部二類,子部二家,皆無取致力。若譜錄之書,不成一學,博物玩賞,尤非所急也。)

 

 

紛紛開口說經綸,作俑當年無病呻。豈有哀梨堪救餓,一身猶亂怎治人。(王壬父謂包、龔、魏諸人無病而呻,以啟時務之變。極當。著成一書,但資多聞耳。)

 

 

雜流暗脈經千載,烈焰狂風我又逢。《孟子》七篇容墨守,上推《儒行》與《中庸》。(吾撰《儒行本義》、《中庸述義》、《孟子章類》,以明大道異於雜流,為禦侮之具。若雜流之謬,非可口舌爭也。)

 

 

文派辭流如亂麻,甘辛各嗜便稱家。定於無定專明體,至味終須期易牙。(吾撰《文篇約品》及《近代善文目》,皆依體品其高下。)

 

 

《七略》六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仍主藝,《文心》三合(六藝、諸子、詩賦)總先詩。《昭明》限斷惟詩賦,貌異心同一貫之。(吾撰《文選序說》、《文心雕龍闡說》,發明其目錄篇次之義,皆前人所未發。撰《文式》,則定於無定,窮源竟委,又與三家貌異心同。撮要為四語,此事實齋猶未盡通,餘論文者更不足言也。)

 

 

源流六藝比江河,辭氣要歸厚雅和。梁後過文猶故道,唐中參質起微波。(中唐稍多失體,吾論文斷於韓、柳,有《八代唐文遺珠集》,《訂韓》及《柳文定目》。叉撰《近世八大家文目》,皆能脫宋人科臼,得唐前厚雅和之意者。)

 

 

韓救浮華攀漢直,歐醫僻澀得韓行。補偏救弊非通道,駢散從茲水火爭。(梁後純駢,失晉、宋疏古之意,故韓救之。晚唐但學韓之句法,流為瘦硬饾饤,故歐救之。歐便不似韓、柳之兼通各體,於是遂純為散,非韓旨矣。)

 

 

八代原來不盡衰,三蘇既盛乃長卑。我駢汝古毋相問,到底誰為本與支。(純散之盛,實由宋以策論取士,天下皆學蘇文之故。自是為散者乃號稱古文。)

 

 

桐城只算得歐全,便欲超飛到馬遷。史集源流都不曉,何為神氣祖師禪?(歐但得韓書簡贈序之法。歸、方以下只傳此一點耳。)

 

 

我非於宋逞偏憎,記載詞章體有恆。贈序法難該眾制,昌黎狡獪豈堪承。(以上五首論文,因無專書,故言之較詳。)

 

 

四唐八代枉糾纏,志事情詞說漸全。三系微言勝劍氣,即看詩教日中天。(言詩至今日紛矣。兩正義漸出。寧人、彥輔言志事,翰風、太初言比與,壬父言詞格,吾發仲偉三系之說以統貫之,為《詩系》、《詩本教》,別撰《從吾集》。)

 

 

廣而為賦降為詞,六義淵源統在《詩》。我服二張明正義,更通樂教曲非卑。(張皋文、翰風兄弟論賦與詞本義極正。吾撰《長短言讀》,於張氏有所申補。曲亦詩樂之遺,吾有《桃花扇書後》明之。)

 

 

(彥和)(仲偉)(實齋)氏鼎三足,《七略》傳來一統垂。古已沉藐今又賤,九泉知己我難辭。

 

 

緯出聖門羼雜久,微言奧義可披沙。天人絕學今當顯,我意非同賣餅家。(吾抄《緯籀》,尋五行鬼神之義,又欲撰《五行統》、《鬼神征》,此以明宋前之絕學,非如《公羊》家之談改制前知也。)

 

 

碩士如林二百年,但論問學跨唐賢。徵文考獻分三部,我與諸公大有緣。(吾幼喜談故事,撰《清學者譜)以羅諸文士,《清文科》以羅實學名篇,《續書目答問》以羅著述可取者。)

 

 

流觀雜記采秋花,考古談文數十家。真正讀書入幾個,微勞小慧漫相誇。

 

 

評書不是效橫通,成學原資劄記功。火急追逋誠善喻,但非少許發胸中。(吾有《內景樓檢書記》及《餘力錄》。古人學問無不由劄記而成。東坡詩云:“火急追亡逋。”方植之曾發明之。若東坡所謂每日胸中發少許議論,便可成書。此則宋人逞臆之談,不可信也。)

 

 

其人其術與其言,《學略》《書原》《尚友篇》。多謝老先勤作室,鳩居幸我後千年。(吾撰《學略》言門徑而兼目錄,又錄宜致力要書為《書原》,品第古今名家為《尚友篇》及《近世專門學者錄》。)

 

 

不被人欺莫自欺,從同好異兩非宜。三篇《博約》名通論,守舊尤先戒逐時。(學至今日已發揮無遺,奸異仍不能勝前人,徒自欺耳。門戶既多,又須別擇,從同則不能自得,是被人欺也。二者易偏,吾巳詳論於《學略》。實齋《博約篇》言學須有主,又反復論隨風氣之害。極精。)

 

 

源經流史統為文,典籍功夫本末分。吾族世傳文史業,導師東浙一章君。(如上所說,學問可以“文”“史”二字括之。實齋所以名其書為《文史通義》也。)

 

 

文字起原惟記事,經為史祖首《虞書》。皇皇《堯典》吾先德,《商頌》文爻不算初。

 

 

彥和鼓考亦金摐,子政釃河又導江。更有知幾執繩墨,補完文史並無雙。(彥和主詩,故略於史。子玄適足補之。三家之書,皆後無與比。)

 

 

文生於字分三統,成國言聲別徑開(漢劉熙《釋名》),乙庫要書推史注,宣卿功業並徐裴。(梁劉昭《續漢書志注》。)

 

 

原父弟兄精校正(宋劉敞、弟攽熟兩《漢書》,作《刊誤》),道原父子有門庭(宋劉恕佐司馬溫公秀《通鑑》,精熟三代及五季,撰《通鑑外紀》。其子義仲述《通鑑問疑》)。一篇後起《歸潛志》(元劉祁著,記金事最詳,足以補史),尚抵遺山野史亭。(元好問亦欲撰《金史》,造野史亭。)

 

 

子衰集盛從東漢,後有成家未可輕。丙部寥寥吾族占,孔昭雜說(北齊劉晝《新論》)孔才名。(曹魏劉劭《人物志》。)

 

 

蕭《選》既成文漸弱,孝標結局似天差。能從唐宋窺原本,又有融齋證實齋。(古文絕於梁初,《文選》中惟劉峻最晚。近世劉熙載著《藝概》,雖守八家,而說多精微,暗合章氏。)

 

 

傑出三唐亦是賢,文房(劉長卿)夢得(劉禹錫)與文泉(劉蛻)。觥觥晚出《鬱離子》(明劉基),尤占一朝風氣先。(以上七首,述先士文業共十六人。)

 

 

萬千種話有誰知,書冊埋頭無了期。一棒當頭催踏地,晦庵詩與定庵詩。(朱詩曰:“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龔詩曰:“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臺七卷經。”)

 


——————————————————————

按:本文據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己集(壹)冊錄入整理。並對文中文字、標點訛誤處做了修正。浚源記。

——————————————————————


《推十書》(增補全本)二十冊。


五岳平,無權勢。兩耳白,有智慧。眉目尋常不足畏,額有伏犀亦疑似。褒之曰清,貶之曰無能,質言之曰讀書人。鑑泉卅二歲自題。(癸酉孟冬受業表姪王道相寄申付鑄銅板以誌心喪。)


浚源按:《推十詩》卷上丁巳(1917)年《自狀詩》五首,首言性情、次言嗜好、文藝、容儀、言語等,可參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