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2016-07-18 朱熹 慧一居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雲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此文又名《白鹿洞書院學規》,見《四部叢刊》影明刻《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裏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後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臺、樓、閣以張其事。



朱熹《白鹿洞書院》詩云: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矧今避興年,治具一以張。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問俗良懇惻,懷賢增慨慷。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禦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



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當時著名的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過學。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