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而时习

2016-07-25 温浚源 慧一居



《论语类解》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字的篆书字形

 

,是对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通常都指孔子说。何莫邪(Prof.Christoph Harbsmeier)指出,“曰”这个词专门用来引导引语或列举名称等,这个字从不起名词或其他非动词的作用。(参阅Christoph Harbsmeier,Language and Logic,vol.7/I of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ed. Joseph Needh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34。)在十九世纪末的一个拉丁语译本中,“子曰”译为“老师说”(Magister ait)、 “哲人说”(Philosophus ait) 以及“孔子说”(Confucius ait)。(参观Angelo Zottoli,Cursus Litteraturae Sinicae Neo-Missionariis Accomodatus Auctore P. Angelo Zottoli S.J.e Missione Nankinensi, vol. 2,Shanghai,1879。)古人敬称老师、学者为“夫子”,在后世儒家群体中,“夫子”或“孔夫子”是孔子的专有称谓。意大利学者利玛窦(1552—1610)用拉丁文传入西方,将Kong-Fu-Tzu这个发音译为Confucius。



“學”字的各种写法


李塨(刚主,1659—1733)《评乙古文》:“《论语》首揭一‘学’字,见全书皆教士以学也。”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西周时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刘宝楠(楚桢,1791—1855)认为本章是孔子于鲁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删定礼乐和教育弟子的心情自述。一是学某种道德修养,如孔子说颜渊好学,能“不迁怒、不贰过”,自从颜渊死后“未闻好学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字源》第265页“学”字条


卢前(冀野,1905—1951)说:“《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爲学,小学在公宫之南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说文》曰:‘觉悟也,本作斅。’《增韵》曰:‘受教传业曰学。’朱子曰:‘学之为言教也。’综上说观,则学之义有二:曰教,曰效。欧西文字中之学,英吉利曰Science,法兰西曰Science,皆源于拉丁文之Scintia,义为智慧,与Knowlige同。”(卢前:《卢前文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5页。)先觉后觉,后学效先贤,离不开文献典籍的学习,更关乎诵习诗书礼乐的心情,因此训“学”为教、效等义仍是相通。学当纯粹而无功利,方显儒者真精神。“‘学’ 字,《诗》1见,《今文尚书》无,《古文尚书》7见,至《论语》为65见,《孟子》33见,是知孔门尤重学行也。”(虞万里:<《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见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十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45—46页。)


时,王肃(子雍,195—256)解为“以时”(适当的时候),朱子(元晦,1130—1200)解为“时时”(经常不断)。两种解释都可取,王肃说更为接近本义。更进一步说,这个“时”还可能有时机、时势的意味在里面。理论要和时势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能近取譬,与时俱进相印证。



▲“習”字的篆书字形


习,《说文》解为“鸟数飞也。”在这里是复习,实践之意。古典学的涵养,绝不是读一遍就能消化得了。《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阮元(伯元,1764—1849)《揅经室集·论语解》:“学而时习之者,学兼诵之行之。”颜元(习斋,1635—1704)则说:“‘学而时习’一句,夫子言之,不是教人讲说作文,乃是教人学道、习道也。”(颜元:《习斋言行录》卷下)辜鸿铭(汤生,1857—1928)将“时”译为as you go on acquiring,强调行为之重要。将“习”译为put into practice(付诸实践),仍是“学”与“行”并重。(王惊涛:《西播<论语>回译—辜鸿铭英译<论语>详释》,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第1页。)



▲《古文字詁林》四,第53頁“習”字条


不亦,不也是。反问语气。赵岐注《孟子·滕文公上》云:“不亦者,亦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凡言‘不亦’者,皆以‘亦’为助词。‘不亦说乎’,不说乎也。‘不亦乐乎’,不乐乎也。‘不亦君子乎’,不君子乎也。”


说,通“悦”,喜悦。《易》有<兑卦>,如象传“君子以朋友讲习”就有“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的概念。《说文》有“说”字而无“悦”字。“说”和“悦”都是后起字。朱注:“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树达《论语疏证》:“学而时习,即温故也;温故能知新,故说也。”《焦氏笔乘》卷一<仲脩劝读论语>条:“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莃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


王国维(静安,1877—1927)说:“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129页。)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也是兼学与行而言,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喜悦呢?问题有二,一是不好学,想法太多,读书太少;二是不笃行,说得太多,落实太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或作友。程树德说:“作‘有朋’者,《鲁论》也。作‘朋友’者,《齐》、《古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5页。)理解为“友朋”,或者是“有朋”都可以,要在意气相投(of congenial minds)。乐,快乐。杨树达说:“时习而说,学者自修之事也;朋来而乐,以文会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愠,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极分明也。”悦是内心生起的欢喜,乐是外在呈现的欢快。《论语》一书,“乐”字出现四十多次,“苦”一次也不见。


本章义理可与《易·兑·象传》相互发明,“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疏:“‘丽泽,兑’者,丽,犹连也,两润相连,润悦之盛,故曰‘丽泽,兑’也。‘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兑的卦德为“说”(悦)。彖曰:“兑,说也。”朋友讲习,相说以解,其乐何如。



▲《古文字詁林》七,第738页“兑”字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指不了解。朱子:“愠,含怒意。”不愠,一点儿都不生气。人家不了解我,我一点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而时习,则可上通往古。有朋远来,乃可旁通一世。人生至此,何乐如之!他人不知,己有何愠?“人不知而不愠”即“不怨天,不尤人”之意。《孟子·尽心上》载孟子对宋句践说,别人理解我,开心;不理解我,也开心。这个“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很是洒脱。孔子“人不知而不愠”则更见平实。


君子人格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马一浮(1883—1967)曾指出“《论语》者,教人学为君子者也。”《论语》全书论及“君子”处有八十多章,“君子”有两个概念,一是品德高尚的人,一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与之相对应的是小人,一种是道德败坏的人,一指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后面还会反复提到君子与小人的问题。在西洋语境下,“君子”没有对等词,钱锺书(默存,1910—1998)独到地创造了intelligentleman一词,把intelligent(智慧)和gentleman(绅士)巧妙地结合起来,谓“君子”是有知识分子之才,加上流人之德。



▲郑燮《墨竹图》

▲古人以竹喻君子人格


朱子说本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为学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为学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为学的境界。三个阶段逐步升华,层层递进。钱穆《论语新解》谓“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日本学者片山兼山(1730—1782)《论语征废疾》卷一:“‘学而时习之’,智之事也;‘有朋自远方来’,仁之事也;‘人不知而不愠’,勇之事也。此《鲁论》开卷第一义……夫以<学而>篇居《鲁论》之首,岂唯搜辑者之意哉,孔子之道然故也。《荀子》首<劝学>,岂本此篇而已哉,亦先王孔子之道然故也。”


▲周润发在电影中饰演孔子


在孔子看来,一切的真善美都蕴涵在“君子”这一人格中。黄宗羲曾提出:“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而学之最要者,在成君子。


蔡清(介夫,1453—1508)《四书蒙引》卷一:“学而时习之一章,其于《大学》之三纲领已尽之矣。盖学习而悦,明德之事也,朋来而乐,新民之事也,至于不知不愠而为君子,则所性全矣,各为止至善也。”开宗明义从“学”开讲,最终修养成“君子”人格。既可见孔子是一教育家,又可见他是一思想家。





其他文章


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

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王國維:國學叢刊序

劉咸炘:四戒淺指

錢穆:新亞書院學規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