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性相近,习相远

2017-01-29 温浚源 慧一居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孔子没有说人性是善还是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 《潜夫论·本政》篇:“夫善恶之象,千里合符,百世累迹,性相近而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使人有了差别。他特别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王充《论衡·本性》篇评论说:“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  (《后汉书·党锢列传》)


朱熹认为孔子所说的性“兼气质而言”,而“气质有美恶之不同”,初始的时候“不甚相远”,“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四书章句集注》)先天的本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化亦不可忽视。贾谊认为“习与善人居,不能无为善,犹生长于齐,不能无齐言也。习与恶人居,不能无恶,犹生长于楚,不能无楚言也。” (见《后汉书·班彪列传》)

 

整部《论语》惟本章谈到了“性”的问题,但没有说性具体是什么。孔子认为“性”属先天,“习”属后天。先天之“性”相近,而因后天之习染有所不同。本性气质随境而迁,习气渐染,其思想行为也就越来越远了。孔子从根本上侧重后天之“习”,意在强调“学”的重要。钱穆《论语新解》所谓“责习不责性,乃勉人为学也。”





到底“性”如何相近?终究是不太清楚。孟子讲“性善”,荀子道“性恶”,告子论“性无善恶”,大抵皆类《涅盘经》所谓“众盲摸象”,各执一词。惟孔子说“性相近”,《大戴礼记·保傅》篇:“人性非甚相远也。”可相参证,亦即《孟子·告子上》所谓“凡同类者举相似也”。焦竑《焦氏笔乘》:“孟子性无善无不善,性相近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习相远也。有性善,有性不善,上智下愚不移也。要之皆出于孔子之言。”李中孚《四书反省录》:“性因习远,诚反其所习而习善,相远者可使之复近。习之不已,相远者可知之如初。是习能移性,亦能复性。”


孟子反复强调“性”,孟子与告子的那场辩论,开始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这个问题比较著名的提出讨论的就是李翱,他开了宋儒的先声。李翱的《复性三书》反复谈到形上学里很重要的“复性”问题,这是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光地《论语札记》:“夫子此言,惟孟子能畅其说。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而无算’、‘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子所言者,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乃极本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性耳。”《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相近的“性”属于“质”,相远之“习”属于“文”。“巧言令色”是文胜质,“刚毅木讷”是质胜文。君子文质兼备,均衡相配,所谓“彬彬”(6.18章)是也。


 



新春佳节,恭祝各位学友:

诸事大吉!

长乐永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