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改革先锋:太多人让孩子的内在动力,在错误的教育方法中消失殆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周滢滢
伴随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从人类自然习得与发展的自然规律上,去重新思考教育。
一旦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当今的教育体系,因为形成于工业时代,在很多方面,并未考虑到人类习得的自然机制。
尤其是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学习和发展自有其规律。可是今天幼儿教育尽管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硬件环境越来越优越、新颖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却依然有不少违背规律的地方,比如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而不是混龄学习;在语言敏感期忽视沟通的力量;对孩子习惯性的评价和说教……
法国幼儿教育改革先锋、《儿童自然法则》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表示,最好的养育法则,不是发明什么新的“方法”,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在想法。“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我们才不会试图走捷径,欲速则不达。”
塞利娜曾是法国公立幼儿园教育体制内的一名老师,但是她发现,目前很多教学法因为没有正确看待孩子的种种行为,导致让孩子失去动力。
2011年,她在法国热讷维耶镇的一所幼儿园开始她的教学实验,推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儿童自然法则教育法,并尝试打破一些惯例。比如,开展混龄教学、不轻易评判孩子的行为、减少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和幼童使用更“完整”的语言沟通……
三年后的结果是,实验班培养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均高于法国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第一学年末,在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格勒诺布尔分院进行的幼儿发展测试中,几乎所有学生的进步速度都超过了平均线;
甚至大部分4岁孩子的阅读能力超过小学一年级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在轻松、高效、快乐的环境下获得的。
基于对儿童行为发展潜能的思考,以及对儿童语言训练和行为能力的研究,塞利娜认为,今天的学校和家庭都需要从“儿童自然法则”出发,重新思考幼儿教育。
01
从大脑的可塑性角度
看待儿童语言启蒙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语言启蒙是重中之重。但如何进行语言启蒙?我们需要先能了解孩子的大脑构造。
塞利娜强调,幼童的大脑有两大特征:一是大脑未发育完全,可塑性极强;二是受环境影响巨大,幼年时期的语言环境,会在脑神经纤维中留下深刻印记。
有一项名为“幼年之难”的研究,就惊人地指出了语言环境的力量。研究者记录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42个家庭里,孩子与父母之间几百个小时的互动。从孩子七个月开始跟踪记录,直到三岁。
研究统计得出,三岁孩子所使用的86%-98%的词语均来自于父母的语言。不仅如此,孩子的语句长短及说话方式都与父母极其相似。
比如,来自贫困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语言通常偏简短:“住手!”“下来!”家境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话题更为宽泛,父母能多用完整句子,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研究者还发现,来自较优越家庭的孩子在四岁时,往往比来自贫困家庭孩子多认得3000个单词。而口语水平,又和孩子的阅读水平、文章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息息相关。
因为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贫困家庭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智力发展很容易受到制约,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高严格的教育才能弥补成长敏感期的损失。
如何抓住语言敏感期?塞利娜表示,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想要让孩子的语言潜能得到激发,就要做好环境上的支持,从出生到三岁之前的语言敏感期应该获得持续的、丰富多样的语言刺激。”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
实际上,成人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和孩子一起做的事,都在参与孩子的大脑塑造。
五岁之前,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幼儿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每一秒都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创造出无数个神经元联结来构建大脑。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不要为了自己放松,或是出于安全考虑,而去阻挠孩子的探索和学习。放手让孩子去感受生活、自由探索这个世界,他就会以最神奇的速度学习各种本领。
此外,家长和老师要尤其注意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在孩子面前的语言表达,应该是语法正确、有理有据、用词准确恰当的。
比如,当孩子问“会下雪吗?”不要敷衍地说,“我不觉得”,而是更完整、耐心地回答,“我觉得不会下雪。今天早上我听了天气预报,预报员说不会下雪,但是会很冷……“;
再比如,尽量不省略主语。不要说,“孩子们,中午吃完饭就去泳池”,而是说,“孩子们,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餐后,我们去游泳池游泳”;
同样,尽量不用“这个”“那个”来指代,而是用更准确的词语;事实上,孩子们很喜欢精准的词汇, 比如栀子花(而不是简单的“花”)、平底鞋(而不是简单的“鞋”),诸如此类。
丰富的词汇能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且乐于学习和使用。
“恰当得体的表达、用词准确、口语流利,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逻辑能力、核心认知能力以及复杂思维。因为他们在努力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需要在脑中记住所需信息,有逻辑地组织信息,并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塞利娜强调,虽然这样说话有点儿费劲,一开始对孩子来说也有点儿难懂,但是教育者宁可花时间找到合适的词,也不能随口应付。必要的时候还要毫不犹豫打断孩子,请他们用准确得体的语言重新表达。
02
我们所习惯的说教和评价,
会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
已有研究发现,相比放学后有大量自由活动,和朋友家人一起玩耍、阅读或画画的孩子来说,那些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亦步亦趋的事——比如严密计划好的钢琴课、体育课,或者埋头完成作业任务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发展较慢。
这是为什么呢?
“行动力和心智的充分发展,需要最基本的自由。”塞利娜表示,一个孩子如果按部就班按照大人的要求或指令去做事,他的执行力心智很难被调动;而那些远离外部控制或指挥的孩子,往往需要自己设定行动目标,并找到最佳方式快速达到目标,行动力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
因此,在实验班教学活动中,只会把动作和关键点告诉孩子,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使看起来‘什么都没学,就是在玩’,但是孩子们专心致志的表现,就证明了他们的大脑正在全力构建。
与此同时,塞利娜在孩子们身上,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自由活动中,大部分从未上过学的小龄班孩子,能够自主选择活动,专心致志,很独立;
而那些在传统幼儿园上过学的中龄班大孩子,常不知所措,害怕出错。他们会小心翼翼观察老师的眼神;习惯于寻求成人的看法“我这样可以吗?”;总是期待老师的表扬......
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后者恰恰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教导“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长久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中,对幼童所进行的评价和奖励式教育手段,往往与孩子的内心回报机制大相径庭,也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感。
“如果孩子跟从内在好奇心,自发地学习,得到的回报是大脑多巴胺分泌,带来快乐、激动和满足感,这鼓励他继续探索。
而在现代教育环境里,孩子们一旦进入幼儿园,内心回报机制就可能被打破了。他们必须被动地遵守课堂指令和节奏,接受分数和评语这样的外部奖励。这会导致孩子不再有学习的兴致,动不动就分心走神。”
塞利娜提倡的做法是,尽量减少物质和口头奖励,单纯为孩子的努力和投入感到高兴。给到孩子关注和指导,而不是评判和说教。具体来说,回应孩子的原则是“我看到了”,而不是“我准许”。
比如,当孩子兴奋地喊道,“快看,我站在树墩上了,我站得很稳”。这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描述孩子的做法,和孩子一起感受他的快乐——“你爬上树墩了,而且站得很稳!哇哦,我看到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事实再次证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
在这样的氛围下,短短几个月,实验班的“乖孩子”渐渐能够自信舒展,更专注、自主地投入到一项活动当中,用塞利娜的话说,他们重获了被传统教育剥夺的自由。
不过,想要营造一个非说教式的环境,很不容易,这意味着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和习惯性的说教和评价做斗争,时时自我警醒。
03
执行力
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基础能力
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缺乏自信、易怒、无条理的性格,其实是孩子心理状态的表象,说明孩子的执行力发育不良。
塞利娜对这一说法,非常赞同。
一般来说,儿童的执行能力在3-5岁飞速发展。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之前,通过日常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拥有良好的执行力,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很好。
比如,他们不会违背要求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表现更加自信,活力十足,做事有目标;能快速适应新环境,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懂得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反那些执行力薄弱的孩子,他们行动控制力差,稍有不顺就放弃,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打断别人说话,难以控制自己,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大哭大闹,容易冲动,缺乏自信,总是依赖成人......
在幼儿园里,一个有执行力的孩子,还会做好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比如,他会在画画结束之后,把颜料收拾整齐,同时注意不要蹭到同学身上,洗手后保持洗手池和海绵干干净净。
“别小瞧这样的小事,孩子做好这样一件小事的辐射效应极为强大。因为当他们能够这么做时,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性情平静地投入学习,和他人相处和睦。“塞利娜提醒。
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执行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凡事自己动手。家长和老师在有意义的日常实践中,训练心理和肢体的协调,逐渐提升专注力、自控力和自信心。
具体来说,日常家务/班务劳动都可以调动孩子的执行力。为此,教室里可以挑选一些大小轻重合适、美观、且摔得碎的物品,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帮助孩子很快学会轻拿轻放,懂得爱惜。
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倒水、放鞋子、叠被子,对于三岁幼童来说,也不亚于一场挑战,他们必须记住不同步骤,组织动作,做到井然有序。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可能会连续擦很多遍桌子,停不下来,或者同一粒扣子解开,系上,再解开,再系上,连续十几次......这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其实都在锻炼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执行力。
塞利娜提醒,家长和老师们也要切记,这些活动的目标,不是为了完美、不出错地完成,不要对孩子要求苛刻,请多一点耐心。
04
更多关于儿童习得的自然法则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塞利娜在《儿童自然法则》一书里还指出了很多容易被忽视的自然规律。比如,孩子的认知规律、大脑的专注力机制、以及不同年龄孩子之间互相学习的特点等等。这些方面不仅仅对教育者有借鉴,对家长同样有启发。
1. 知识传输最自然的途径,是人际互动
有研究表明,孩子一方面具备强大的自学机制,一方面,他人的指导必不可少。无论是语言、认知,还是情感的发展,都需要借助“社交纽带”。
对于幼儿来说,“社交纽带”就是更直接的人际互动。如果缺少这种即时的回应和互动,即使处于语言敏感期,他们也几乎学不了任何语言。
如果想要教幼儿某样东西,就要建立和孩子的“社交纽带“和“共同关注”,在人际互动中学习。
反观当下,不少家长借助手机软件、平板电脑来启蒙孩子的认知。塞利娜对此表示有两点担忧:
一、电子产品剥夺了幼儿学习所必须的人际互动。这样的学习,对幼童来说是白费时间;即使是那些标榜教育的动画片,如果幼儿独自坐在电视机前,他们能记住的、能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一无所获。
二、屏幕学习会彻底破坏幼儿的注意力系统。他们虽然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但这并非是一种学习状态,只是大脑受到大量陌生图片影像刺激时的一种“警觉”。长时间刺激警觉系统,会让孩子大脑处于持续疲劳状态。当真正想要教授知识时,已经难以再集中注意力了。
因此,教育者尤其是家长,随时回应孩子的交流需求,耐心地回应他的每一次好奇、每一个提问… …才是世界上最有利的教育支持,也是知识传递最自然的途径。
2. 信息过分富足的环境,反而有损孩子注意力
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分富足带来的危害。
正如《简单养育》一书里指出,现在的孩子拥有太多东西和选择,信息量太大,生活节奏太快,这些都会损伤孩子的注意力机制。
在一项针对专注力障碍儿童的“简化生活实验”中,通过改善环境来改善儿童专注力,例如减少玩具、减少课外班,少看电视,减少大人指定活动,增加自由活动,增加户外互动和自由支配时间。仅仅四个月后,68%受试儿童专注力障碍得到治愈,而且学习成绩和认知力提高了37%。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也是如此。
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最近一份研究《太多好东西是否反而有害》认为,教室过分装饰容易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直接有损孩子的认知。过度视觉刺激,会让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相反,教室墙面少量装饰,才能帮助孩子更专注于课堂活动。
“今天孩子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充满了信息和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会让孩子神经疲劳、压力增加。”塞利娜提醒,我们要帮助孩子简化生活,给他们留白的时间与放空的自由。
3. 混龄学习,是知识和社交情感的助推剂
实验班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按照年龄分班,而是3-5岁的孩子在一起混龄学习和玩耍。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互相会自然地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以自己的方式来交流经验,不知不觉中就会进入学习状态。
在塞利娜看来,今天的教育体系远远低估了“混龄学习”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大一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弟弟妹妹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大一点孩子在不由自主担当小老师角色的时候,神经元联结也再次被激活,他们必须学着表达清晰、有耐心,甚至会展现出超强的创造力,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
当然,混龄班级的好处还不仅于此。
混龄学习也是情商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推剂,帮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接受、理解比同龄交往更为丰富的社会关系;学会沟通和新的社交技能,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在传统的单一年龄班级里很难实现。”塞利娜甚至认为,传统教育环境里,强迫孩子总是与同龄孩子在一起,是一种认知剥夺,也是社交和情感的剥夺。
最后,回到教育理念上来,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容易取得这样的共识:如果教育违背自然规律,忽视孩子的自身需求和成长特点,无疑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无奈的是,任何一个教育体系、教育现状,想要被改变,都十分困难。
但是,正如塞利娜所说,“虽然我们无法指望从国家层面去改变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但是包括园长、教师、保育员在内的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尝试力所能及的改变。”
相关阅读: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柯察金,编辑:Leon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