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军谈美国大学:如果只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大可不必千辛万苦去哈佛!

视角学苑 2022-12-28


本文作者吴军,1967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硅谷风险投资人。跨越中西方的求学和工作背景使吴军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本文摘选自吴军著作《大学之路》。



我接触过很多哈佛毕业的华裔学生,他们都非常优秀,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成熟度之高,活动能力、领导力之强在同龄人当中都是少见的,至少比20岁前的我和我在清华的同学要好很多。


我问他们打算学什么,80%的人回答要学计算机科学,这让我又惊讶又遗憾,如果有1/4哪怕是1/3的华裔学生这么想,我或许都不会那么惊讶和遗憾。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计算机科学,他们的想法都是这个专业好找工作,而且挣钱比较多


我和他们讲,这样未免太可惜了,如果只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大可以不必吃那么多苦考进哈佛。到旁边的麻省理工学院,或者卡内基·梅隆大学,甚至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前途可能都好过哈佛的毕业生。


当然,我并不是说计算机科学专业不好,而是认为作为哈佛的学生志向应该更远大。


进入哈佛,应该做各行各业的领袖,世有360行,领袖也有360种。


进入哈佛的美国人,学什么的都有,他们的目标是针对所有的领域,绝不仅仅是想挤进计算机科学这一个领域。在哈佛,学什么并不重要,在里面学四年,接受四年的熏陶,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发展,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从其他年轻人身上学习优秀品质和特长,才是到哈佛受教育的目的。


能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地方很多,但是能把最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建立起终身受用的良好关系,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互相提携,这些只有在哈佛才能得到,也才是哈佛给它的学生最有价值的礼物。


哈佛校训 “Veritas”(真理)


众所周知,亚裔学生和家长,普遍具有名校情结,非常看重大学的名气,甚至只考虑申请US.news 每年排名前几的大学。进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在很多亚裔看来足以光宗耀祖。


但事实上,美国排名前5和第15的大学在教学质量上,对学生今后一辈子的影响差别很小


我的朋友埃斯勒教授给我打过一个比方,来说明哈佛本科学生和排名在第10名左右的宾大或约翰霍·普金斯的差异有多小:对比上述三个大学前10%的学生,哈佛明显优于后面两所学校,对比最后10%的学生,哈佛也明显优于后面两所学校。但是,对比中间80%的学生,大家都差不多。这是从学生质量上看,从日后学生取得的成就来看,也基本符合埃斯勒的估计


与亚裔学生和家长不同,美国学生和家长更愿意根据兴趣去选择大学,大多以在哪里读书读得高兴为出发点。


另外,再考虑到专业,对于申请者来说,一个排名第15但专业与自己更匹配的大学,甚至比排名前5的大学更合适。


即使在名校之间,亚裔学生和家长也更看重哈佛。大部分亚裔学生要是同时被哈佛和另一所一流大学录取,几乎都会选择哈佛。在我的周围,见到过十几例同时被哈佛和斯坦福录取的华裔学生,尽管家都在斯坦福附近,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哈佛。而在全美国,哈佛的接受率和斯坦福不相上下,同为80%左右(2015年斯坦福还略高)。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亚裔的哈佛情结。


除了哈佛情结,亚裔学生(和很多其他族裔的学生)选择哈佛的另一个原因是从哈佛毕业相对容易。哈佛大学一直以它很高的六年毕业率而自豪,事实上在哈佛读书不仅要比在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和加州理工轻松得多,甚至因为各种机会都多,内部的竞争也远不如伯克利激烈


很多亚裔学生在虎妈虎爸的压力下读了12年书,现在总算有点自由了,很多孩子打心眼里不愿意再埋在书堆里,希望有自己的时间,而哈佛大学很好的满足了这一点。



从哈佛毕业能不能取得成功,也要看如何定义成功了。


亚裔对成功的定义比较物质化,看待成功的路径较为单一,最典型的是印度人,几乎所有的印度精英最后都集中在各所大学的医学院和工学院,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医生和工程师不仅地位崇高,而且物质上成功的把握更大。


美国学生对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一些在亚裔眼里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比如新闻记者(美国大部分新闻记者的收入很低)、低级地方官(收入也很低)、公共卫生、工会、中小学教育,在亚裔看来都不能算是成功,更不要说去参军了。事实上,很多哈佛毕业生从事的恰恰是这些职业。


一位哈佛毕业生的母亲在参加了哈佛的毕业典礼后,曾经感慨,为什么亚裔学生成绩那么优秀,进哈佛却那么困难。实际上,哈佛各种各样的学生都有,有些学生毕业后甚至就没有打算从事挣钱多的工作,而是选择去帮助穷人


哈佛大学在招生时无形中把每年的两千个名额分成了很多个通道,而亚裔学生全部挤在“拼成绩”这一通道里,无疑会非常拥挤。在很多亚裔父母看来,从哈佛毕业后去从事那些低收入的职业简直难以想象,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就非常狭隘,机会也很小。


哈佛在招生时,恨不能将未来各行各业有潜力的学生尽收入彀中,当然也就希望他们走出校门后,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而不是集中在一两个行业里。事实也是如此,或许这也是哈佛不太喜欢招收亚裔学生的原因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亚裔学生占了哈佛本科生人数的15%-22%(2015年达到22%的历史高点),但是这些年来从哈佛走出去的有影响力的校友中,亚裔的比例远远达不到15%。


这说明,光有一块哈佛金子招牌是远远不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很多成功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就读的大学都不是很好,但经过长期的努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些所谓的名校毕业生。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后才刚刚开始。


能进入哈佛(或其他名校)的确可喜可贺,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好好珍惜在哈佛求学的机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各种知识,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培养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年轻人需要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包括面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而且符合逻辑的思考,不应该盲从权威、道听途说。同时,必须善于从更广泛的渠道,科学地吸收知识,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精英和领袖必备的素质。


一流的大学会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这样的能力,而三流的大学往往只是想学生灌输课程内容。


相关阅读:

梁文道:伟大的失败者与冷酷的成功者

从苏世民申请大学时致电哈佛录取院长看成功人士的素质

心理学家告诉你:怎么在挫折后尽快恢复?



来源:吴军著作《大学之路》, 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