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柴胡颗粒的15种经典妙用

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


【主要成分】 :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组方分析】:小柴胡颗粒的成分中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岑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功能主治】:散热疏和肝,解胃。表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小柴胡颗粒-不同用法治不同病症


1、治风热感冒


症状: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干咳无痰,或咳吐黄痰,眼睛干涩红肿,偏头痛,鼻干唇干,浑身燥热难受等等。用法:小柴胡冲剂,冲温开水,内服。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2、咽喉肿痛     

 症状:咽喉肿痛、干涩等等,是目前常见病。

用法:温开水冲小柴胡冲剂,送服甘草片。或用生甘草、桔梗10-20克,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注意:甘草片婴幼儿慎用)


3、眼睛感染疾病      

结膜炎,或其他眼睛感染疾病,症见眼睛红肿、发热、干涩、眼屎多等等均可用小柴胡冲剂。用法:菊花,或银花连翘,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内服。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4、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发炎,是常见病。一般都是用西药消炎。小柴胡冲剂副作用较少

用法:小柴胡冲剂大剂量服用一次3到5袋,一天三次。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疗效更佳。腹泻者,可加大蒜一头同煮。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中医看来,此病多为湿热郁表所致。治宜清热化湿。

用法:马齿苋、车前草各50克,生姜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6、口腔溃疡    

用法:干姜、高良姜各3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5-8袋,一天三次。大蒜捣泥贴敷涌泉,可做辅助。


7、腮腺炎、扁桃体炎    

腮腺炎、扁桃体炎都是常见病,儿童尤其多发。症见两腮红肿疼痛,咽喉干涩疼痛、发热恶寒、口苦口干等等。

用法:发热不怕冷者,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银花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发热怕冷者,用生姜、大枣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8、皮肤瘙痒、过敏      


皮肤瘙痒、过敏者,多属内有郁热,热邪趋表而不能发越,因此瘙痒。一般可用桂枝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解决。但小柴胡冲剂也可以治愈。


用法:生姜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花椒一撮,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5袋,一日3次。保持衣着暖和,忌食辣椒、鱼腥等。


9、失眠多梦     


失眠多梦,多为肝胆郁结,热扰心神所致。治宜疏肝清热,养心安神。

用法:浮小麦30克、桂圆5枚,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便溏者加大蒜一头,小便黄赤者加车前草50克,与上面浮小麦等同煮。


10.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很多胃病


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症见恶心、呕吐、胃胀、嘈杂、反酸、心烦、口苦、口干、胸闷、心悸等等,往往是胆热胃寒、胆热犯胃所致。治宜清胆温胃。

用法:生姜50克、陈皮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11.青春痘


青春痘多为肝郁生心火,火性上炎于面部所致。治宜疏肝胆清心火。

用法:花椒一撮,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3次。并用花椒煎汤烫脚、大蒜一片贴敷涌泉穴。


12.黄褐斑


黄褐斑多为气滞血瘀,毒素淤积于面部皮下所致。治宜行气活血,疏理肝胆。

用法:丹参、陈皮各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13.白带黄赤、量多、阴痒


白带黄赤为热像,多为肝胆郁热;白带量多、阴痒为湿气。

用法:马齿苋、车前草、萹蓄等各3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小柴胡冲剂按正常量,一般一两周见效。蛇床子、黄柏各10克,煎汤外洗阴部,亦可减轻瘙痒。


14.经前期综合症


很多女性月经之前,都会烦躁、腹痛、胸胀、胃口差、失眠等等。这些情况往往是肝胆气郁所致,小柴胡冲剂可以很好地疏利肝胆。

用法:生姜5片、大枣5枚、陈皮1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经前3天服用,一次3-5袋,一日三次。

15.痛经


很多痛经都是气滞血瘀所致。小柴胡冲剂有很好的理气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痛经的调理。

用法:生姜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加红糖适量,一次3-5袋、一日3次。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扫描二维码,加入微信公众号:艾灸辟谷堂,一起学习中医艾灸养生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