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精品教程》首批六种出版
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销建制,1960年复办至今。先后由黄希声、冯友兰、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鞠实儿、张伟教授等担任系主任。
早期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名家云集,奠立了极为深厚的学术根基。其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吴康先生的西方哲学研究、朱谦之先生的比较哲学研究、李达与何思敬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陈荣捷先生的朱子学研究、马采先生的美学研究等,均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大哲学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复系五十多年来,中大哲学系同仁戮力同心,继往开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2002年教育部实行学科评估以来,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17年9月,中大哲学学科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我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近几年来,在中山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和指引下,中大哲学学科的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国际化的特色。哲学系各位同仁研精覃思,深造自得,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著述还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中大哲学系已逐渐发展成为哲学研究的重镇。
在发展过程中,中大哲学系极为重视教学工作,始终遵循“明德亲民”的“大学之道”,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诸位同仁对待课堂教学,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长期以来,我系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中,重视中西方经典原著的研读以及学术前沿问题的讲授,已逐渐形成特色,学生从中获益良多。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系计划推出这套《中山大学哲学精品教程》,乃从我系同仁所撰教材中择优出版。这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育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程》的编撰和出版,是对我系教学工作的检验和促进,我们真诚地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使之更加完善。
《教程》的出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以诚挚谢意!
为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中山大学哲学系近期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哲学精品教程》系列教材,前期六部书稿已经陆续出版。在此预先推出各书稿内容简介和作者简介,以飨读者。(以交稿和出版顺序为序)
《哲学分析教程》
本书是为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而写作的分析哲学教材,主要讲授分析哲学中的核心部分,即分析方法。这是一部研究型的导论,通过仔细研究主要哲学家的方法论设计思想,系统地揭示了分析方法的哲学基础,从而表明分析哲学为什么是一种值得尊重的哲学形态。本书的写作突出哲学分析方法背后的哲学洞见,力图展示高度技术性的分析形式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并起作用的。本书覆盖分析哲学的早、中期阶段以及理想语言学派,重点描述分析哲学中的弗雷格传统与罗素传统的建立以及发展。除了作为高阶读者了解分析哲学的指导性读物,本书也可以充当分析哲学核心文献精读课程的辅导材料。
黄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涵盖科学哲学、早期分析哲学、知识论、语言哲学等,著有《分析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知识之锚——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知识论》,译著有《弗雷格——语言哲学》、《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等。
《诗经讲义稿》
本书是撰者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十年的讲义结集。具名“诗经讲义稿”,乃仿效傅斯年先生当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之同名著作。然非为攀附,一为续中山大学《诗经》课之缘,二为显示二稿立意之不同:一属现代立场,一属古典立场。书稿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诗经》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下篇选取《诗经》要目进行讲读。全书之立意,乃从古典学角度出发,重在阐说《诗经》在中国古典社会教化意义之发挥。
周春健,男,山东阳信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著有《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等。
《中国古典美学原著精读本》
本教材所选中国古典美学经典包括古典诗文、书画、音乐等几方面的重要代表性文章14篇,每篇分题解、原文、注疏、精解、参考文献、延伸阅读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注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从而得以培育其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与文人气质。
罗筠筠,女,北京市人,小学到中学10年(1966-76)正赶上领袖发起的文化上的“革命”,除了学语录、挖防空洞、开批斗会、革老师的命、造学校的反,基本上没学什么文化。1976到79年在部队服役,学会了做饭、养猪、打针、放电影,可谓有一技之能。自1980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自本科到博士先后读了十年,师从美学叶朗先生钻石中国美学,并直接受到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的谆谆教导,毕业后混入知识分子队伍。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通史研究室、文学所文艺理论室工作。2002年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工作,回归本专业,至此也算是文、史、哲各个领域都涉猎了一下。能把文学、史学、哲学串通起来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正是在下研究的专长。此外在工艺与设计美学、审美教育等方面也有一些见解。自本科毕业近30年来,先后出版专著十几部,合著、译著若干部,论文近百篇,目前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谋得教授一职,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讲美学、中国美学史等课程。
自2005年9月师从当今岭南派掌门人谢导秀先生学习古琴,目前能弹几首琴曲,对琴学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若干论文发表,包括《中国琴学与美学》、《孔子与琴道》、《“琴”文学美学初探》等。担任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澄心琴社指导老师。
自幼喜欢诗文书画,惜没有条件学习,业余涂鸦。自2012年6月,重拾画趣,尤喜水墨,非专业涂抹至今。出自《神与物游》画册一部。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抑郁症治疗》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自我的塑造、偶然的控制、个人与关系、理性与情感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颠覆传统哲学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对于治疗抑郁症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作者结合自己在哲学系多年讲授“福柯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多次带领学生去监狱和脑科医院进行教学实习的经验,尝试探索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治疗抑郁症的意义、可能性和实施方法,从而为当今抑郁症的治疗开拓新的视野和思路。
杨玉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实践哲学,先后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人的觉醒及其出路”,撰写论文数十篇,编著有《哲学与生活》《与哲学同行》《成长的哲学》《人生道路的选择》《哲学与人生》《作为治疗的哲学》等,参与编写《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20世纪哲学名著导读》等。
《近代西欧哲学及其宗教背景》
《近代西欧哲学及其宗教背景》以近代西欧哲学历史发展主线,通过论述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宗教地位和宗教影响、新教价值观与近代哲学精神,着重探讨了近代哲学的诞生和发展如何受到宗教神学及经院哲学的影响;同时,近代哲学如何在批判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我意识,进而展示从17世纪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在调和信仰与理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西欧经院哲学式微之后作为其对立面出现的近代哲学,仍然保留有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因素。本书适合作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外国哲学史课程的教材。
徐文俊,1948年生于广东省河源市,197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1983年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1990年至2000年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宗教以及西方文化与管理等。
《情感的语法——舍勒思想引论》
本书是对德国现象学家舍勒思想的学术型的导读或引论。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舍勒总体思想以及国际最新的舍勒研究状况的概览式介绍,第二部分主要致力于梳理舍勒现象学伦理学思想的总体脉络,第三部分关注的是舍勒思想背景下的人格、榜样与爱的秩序等问题。本书所提交的文字介于教材和专论之间,对于爱好舍勒思想的同道和学生朋友或不无小补。
张任之(张伟),1979年生,江苏南通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际舍勒协会学术咨议委员会委员、国际Scheleriana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执行编委等。出版著作有专著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 (Nordhausen: Traugott Bautz 2011)、《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台北:2013年;北京:2014年)、《心性与体知》(北京:2019年)、Schelers Personalismus im Spiegel von Anderen (Würzburg: 2019),译著《舍勒的心灵》等,编著《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心有其理——舍勒现象学伦理学经典研究文集》、《从现象学到形而上学——舍勒哲学思想经典研究文集》、Scheler und das asiatische Gedanken im Weltalter des Ausgleichs等。
编辑:郭俊彤
初审:李顺
审核:王莉婧
审核发布:陈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