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梁中和: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哲学的勃兴

5月15日晚7:30,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二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系列讲座的第七讲以线上活动的方式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老师主讲,主题为“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哲学的勃兴”,并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开始之际,主持人朱刚老师简述了柏拉图哲学的重要性,随后,梁中和老师则指出,与他的求学时期相比,现在国内已经引入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拥有了丰富的研究著作和译作,现在的“后浪”无疑是幸运的,这也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时各种思想交汇,产生激烈的碰撞,构成了文艺复兴这道丰富绚烂的风景线。以此为切入点,讲座正式开始。


讲座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为“拜占庭哲学与柏拉图主义”。在这一部分,梁老师介绍了柏拉图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背景。首先,他简述了拜占庭的语言背景、文献保存情况以及拜占庭学派对古阅读典作品的影响。随着拜占庭的政治局势不稳,大量的学者逃往意大利,大批希腊的重要手稿也涌入西方国家。另外,当时大批希腊古典文本开始在佛罗伦萨和米兰、威尼斯等地印刷,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学问传播的重要原因。梁老师指出,由此,拜占庭的柏拉图主义开始进入西方世界,而这样一种柏拉图主义是一种出现在11世纪的哲学性和思辨性更强的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是帕塞洛斯(Michael Pasellos)和被称为“再世柏拉图”的柏莱图(Plethon)。


简述了思想背景之后,讲座进入第二部分,“文艺复兴早期的柏拉图主义与反柏拉图主义”。梁老师认为,了解这一时期对柏拉图主义的支持与反对不能仅仅从柏拉图的思想内部去理解,在这一阶段,许多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上的或者宗教上的目的支持或反对柏拉图主义,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Decembrio父子,其中父亲乌贝托将柏拉图视作一个政论家,利用他来宣传自己的政见。梁老师补充道,如果只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很难发现在米兰和佛罗伦萨争夺意大利中心地位时,柏拉图主义曾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儿子皮耶尔则从一个更符合学术要求的角度指出对古典作品的翻译应当保持一种严谨的准确性,不得自行删略、更改——这在当时是常见的行为。


另外,柏拉图主义的发展也同宗教内部的思想斗争有关。在这一部分,梁老师介绍了特拉布宗的乔治(George of Trcobizond)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的产生背景。乔治起初是支持柏拉图的,但是后来,受到彼时拜占庭受到土耳其的入侵的背景影响,当他发现柏拉图在《高尔吉亚》中批判了伯里克利等四位当时为了拯救希腊而做出了许多贡献的政治家时,他站在了反对柏拉图的立场上,指责柏拉图缺乏爱国心。同时也是因为柏拉图批判修辞学,而乔治则希望在修辞学方面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在宗教领域,乔治认为拜占庭教会的腐化与柏拉图主义脱不了关系,长期对立的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之间也横亘着希腊教会的柏拉图主义。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乔治反对柏拉图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柏拉图主义晦涩不明,有诸多矛盾,同时也不符合当时迫切需要的时代精神。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围绕柏拉图主义展开的思想讨论中的复杂因素。


随后讲座进入了第三部分,“佛罗伦萨:柏拉图哲学勃兴的中心”。梁老师首先介绍了在教会和大学中柏拉图主义如何从十三世纪遭到亚里士多德主义统治的情形之下获得一席之地,乃至成为主流。继承了彼特拉克思想的人文主义者们痛心于统治了大学教育的经院哲学对柏拉图哲学的忽略,要求一种视野更宽的对古代哲学的介绍,但这一过程十分漫长,经过一代代人文学者的努力,到15世纪末柏拉图主义者们的公开讲课才逐渐流行起来,柏拉图学说也在欧洲大学中逐渐开始传播。由此,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8世纪,乃至延续至今。


另一件柏拉图哲学在佛罗伦萨兴起的过程中不得不提的是1462年斐奇诺在佛罗伦萨建立柏拉图学园。该学园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期间建立,如它的名字一般是模仿柏拉图的老学园建立起来的,学园活动包括组织讨论会、效仿会饮而安排节日宴会和半教学性质的活动。斐奇诺管理柏拉图学园期间,学园活动和观点也主要围绕着他的两个思想核心展开:其一是对古代神学的学习,并力图将之与基督教正教结合在一起,巩固基督教的地位。他认为学者既要博学,也要虔信。其二是消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对立。可以看到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和谐,无论是古代与现在,基督教与异教还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梁老师在最后总结称,虽然柏拉图学园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衰落了,但是学园作为一个非正式的教育机构,乃是“古代学园教育的绝响”,他亦将之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思考。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梁老师集中讲解了斐奇诺在人类学方面的建树,这与前一场讲座中对人的尊严的讨论相关联。他指出从对斐奇诺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典型的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哲学家是如何理解人的。首先是关于对人的定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是“作为神的人”。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展开:其一是理性灵魂的不朽性,其与神圣者分有了一部分不朽的东西,这一理性并非是动物可能也会有的理性,而是一种“対神圣者的沉思”,这种沉思也是为了从有朽的肉体回归到神的努力;其二是人会规整万物,管理世界,人的这一能力与神圣本性的权能接近,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天生地利用自然的一切,利用动物,是动物的神,因而人也是一种神。但同时,梁老师指出,这里斐奇诺强调的并非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重要性的复唱,他强调的是人的宗教性,也就是人类的利用、统治与无止境的欲望并非是要点,要点在于人类由此与神之间的连接性。


随后,梁老师介绍了斐奇诺依照人的生命中的理性、气性和欲念的多少将人的生命进行了分类,并且说明了斐奇诺眼中人类现世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出路。斐奇诺认为,人类往往舍近求远,忽略自身,也常常遇见“灯下黑”的状况,越是没有的东西越有夸耀的倾向,是一种“可怕、疯狂而可悲的动物”,而他认为解决这一切的出路即是回归宗教,在冥思而非理性中寻求与上帝的一致。


讲座结束后,朱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感谢梁老师描绘出复兴时期波澜壮阔的思想图景,分享了西方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随后进入提问环节,同学纷纷提问:有同学就理智管理万物的“一”与“多”的辨析提出疑问,有同学就理性和意志之间的关系提出疑问,也有同学就中西思想史的对比提出了问题,梁老师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最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老师对梁老师连续几场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讲座到此圆满结束。这也代表着“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系列讲座的告一段落。



(撰稿人:方晓玥)



编辑:郭俊彤

初审:李顺
审核:王莉婧
审核发布:王丽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