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蒋运鹏:休谟:早期近代心灵研究的转折点
6月16日晚7:30,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三季:近代西方哲学)”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哲学系蒋运鹏副教授主讲,主题为“休谟:早期近代心灵研究的转折点”,并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任远副教授担任主持。
首先蒋老师介绍休谟心灵研究的历史背景。在公元17世纪左右,人类文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无论是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哲学成就、文艺复兴的艺术遗产、还是哲学领域两大传统的成就,即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智主义的哲学传统与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传统,都对休谟的心灵研究影响至深。近代经验主义与牛顿自然科学研究息息相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基了现代物理学大厦),经验主义哲学家们尝试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心灵的研究,对心灵的运作、心灵运作遵循的法则、心灵之间的关联等方面是近代心灵研究迈出的第一步。
其次蒋老师解释近代传统中观念扮演的角色。休谟认为,一个心灵存在必须有观念。近代传统中的观念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四种:(a)认知角色I(概念思维)。一个人的图像。(b)认知角色II(认知媒介)。一个 “桌子”的观念。(c)语义角色(语词的意义)。观念是词汇的意义。(d)形而上学角色(拥有观念是心灵的本质属性)。不是所有哲学家认为观念同时扮演了四种角色(笛卡尔除外),其中第四种角色既是笛卡尔的特有解释,也是休谟的解释。蒋老师对四种观念角色进一步论述,分为四种不同情况:(a,c)(a,b)(c,b)(c,d)。情况一:(a,c)。扮演概念思维的观念不适合扮演语义角色的观念。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掌握了“鸟”的概念,对“鸟”的概念是由相似性的层级构成,“燕子”的概念距离“鸟”概念的相似性程度更多,通过“燕子”的概念我们对“鸟”的概念理解更快。词汇的意义可以组合成新的意义:红+球=红球,“红”的概念与“球”的概念组合成“红球”的新概念,组合的可能性对语言而言是最本质的。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词汇、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复杂语言。又如,里约热内卢的房子+漂亮的=里约热内卢的漂亮的房子。但是,典型的里约热内卢的房子是典型破烂的房子,而典型的漂亮与典型的破烂这两个很难组合在一起,因此二者相互矛盾。情况二:(a,b)。视觉图像的认知媒介不适合扮演概念思维的角色。情况三:(c,b)。语义角色(比如弗雷格认为语义是抽象的)不适合扮演认知媒介角色。情况四:(c,d)。形而上学的语义是外在于人类心灵的抽象存在。综上所述,观念各自扮演的角色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角色。因此,很难找到一个观念能够同时扮演四个角色。而观念不能同时扮演四个角色的理由在于观念概念的模糊性和异质性。
对于观念的这一特性,近代哲学家给出不同的观点。洛克认为:“观念是无论什么心灵可以用来思考的东西。”(Essay Introduction, 8)笛卡尔认为观念可以是任何东西,从纯粹现象化的感官知觉材料到纯粹智性的数学思维内容。甚至,观念既可以是心灵状态,也可以是心灵物体。而休谟提出清晰且紧缩的观念论:“所有人类心灵的知觉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种类,我应当称之为印象与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冲击心灵并且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的力与活力的程度。那些与大多数力以及暴力一同输入的知觉,我们可能命名为印象;并且在这个名称下,我理解我们所有的感觉、激情以及情感,当它们在灵魂中产生它们的第一表象时。我所说的观念是指在思考与理性中模糊的图像;例如,当下话语激发的所有知觉,仅仅除去那些由视觉和触觉产生的知觉以及可能引起的即时快乐或者不安。”(Treatise 1.1.1)
接下来蒋老师论述休谟的抽象普遍观念。首先,洛克式的抽象普遍观念是指有些性质被某个类别K中的每个个体所分享,另一些性质则使得属于K的各个个体相互之间得以区分开来。类别K的抽象普遍观念本身仅仅包含涉及第一种性质的信息,不包含涉及第二类性质的信息(抽象性)。有鉴于此,类别K的抽象普遍观念因为自身的特性普遍地反映且仅仅反映每一个属于K的个体(普遍性)。例如,“人”的抽象普遍观念、“三角形”的抽象普遍观念。而休谟清晰且紧缩的观念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两点:首先是,一方面,在休谟的体系内部,没有洛克式的抽象普遍观念,只有具体观念(追随贝克莱);另一方面,在休谟的体系内部,没有非现象化的观念。其次是,如下在中世纪和近代极为流行的两个理论必须被放弃:1. 一个一般词项的语言意义就是一个观念。仅仅凭借一般词项的意义的特性,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该词项是一般的(即可以且仅可以用在某类物体的每一个个体之上)。2. 心灵对某个命题内容的把握就是一种将不同观念结合在一起或将它们相互分离的心灵行为。比如,词项“三角形”使得我们拥有一个特殊三角形抽象的现象化观念。又如,“苏格拉底是个人”的观念。如果我们搁置心灵结合的可能性问题,在假设心灵结合这一理论成立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是个人”是苏格拉底与人的抽象普遍观念的构成。因此,概念思维的两个特性是(把某物x当作F思考):(1)筛选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关注某物x的特殊方面)。(2)共性(generality)(超越对个体x的思考,把x看作为一类的一员,比如把“人”思考为“超人”)。蒋老师认为洛克对抽象普遍观念的解释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解释抽象普遍观念,洛克通过抽象普遍观念解释另一个抽象普遍观念,所以预设了抽象普遍观念,因此陷入了循环论证。按照休谟的清晰且紧缩的观念论,第二种后果都要被放弃。
最后部分是讲座小结。休谟面临的理论课题的不完全清单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一个一般词项的意义是什么?2. 一般词项的意义是如何被学习的?3. 心灵究竟依靠什么机制来进行概念思维?4.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5. 一些休谟体系中有特别理论地位的一般词项(比如力、存在等等)所带来的独特哲学问题。由于涉及的内容丰富,所有问题没有依次展开详细论证。休谟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粗线条处理思路,第一种处理思路是,一般词项的意义是某种心理倾向,过程可以描述为一般词项F的输入——二阶倾向(激活)——构建F观念的一阶倾向(输出)。学习一个一般词项的意义的过程就是获得这种倾向的过程。比如,“三角形”词项的意义就是构建任意一个具体三角形观念的倾向。我们将某个特定图形x作为一个三角形来思考,这就意味着我们用(其意义被我们掌握的)“三角形”这个词项来描述x(该模型满足筛选性注意与共性)。第二种处理思路是,如果将“力”这个一般词项的意义看作是某种心理倾向,而不看作是某种观念,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休谟极端严苛的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给他自身所理论带来的问题;另外,如果采用上述关于概念思维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区分休谟关于存在概念的理论和他关于存在观念的理论,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休谟的一个观点(若该观点是关于存在概念的看法,则它完全不可接受)。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一些同学对蒋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抽象普遍观念,休谟观念论的历史问题,洛克与贝克莱的观念论等等)并且讨论。
(撰稿人:陈益瞻)
编辑:郭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