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丁学良:读书的六种目的

2018-01-22 大千世界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本文来源:《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9日第4版


读书大概能分成这么几种目的取向:第一种,为寻求知识而读书;第二种,为寻求技能而读书;第三种,为满足好奇心而读书;第四种,为情感的需要而读书;第五种,为了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而读书;第六种,是关于人该如何成长而读书。


某编辑好几次非常诚恳地请我写写如何读书。我到现在都没写,不是因为我对这个邀请不大接受,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我是对这个邀请太重视了,太看重了。英文来讲,value it too much了,给予太高的价值了。因此,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写。


编辑提出的问题呢,没几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你读过的书中间,你认为哪些书非常好,值得向大学生们做推荐。仅仅这个问题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来回答,就是说在给出书名之前,就要花出很多很多时间来回答。为什么呢?根据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根据我观察的身边人读书的情况,我至少可以这么说,在今天,在现时代,读书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目的。有些书,好还是不好,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怎么读,该不该推荐,不仅仅取决于这个推荐者本人,更切近的、更相关的是他的读书的目的,而这个读书的目的,我刚才讲,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

  

就我本人来说吧,可以诚恳地告诉读者,我这么多年来,在中国读书,在国外读书,读中文的,读英文的,大概能分成这么几种目的取向:

  

一、寻求知识

  

第一种,学习一种知识。当然,这个知识本身,从我本人的专业,无论是我做学生时选取的专业,还是毕业以后做教授、做研究工作相关的专业,从这个专业的眼光看,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本人以前在国内学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到海外学习的专业又不同,那么,至少到现在为止,在这三个不一样的大的专业领域里边,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我必须读。如果不读,我在这个专业领域里边,就可能被人认为,在知识上有很多基本的、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空白点。这是不行的。所以在我这个专业里边,在我看来属于基本的知识,比如政治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知识,包括跟中国相关的或不直接相关的,跟东亚、跟美国、跟前苏联和东欧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知识性研究成果,我要读。这就是第一类,为了寻求知识必须要读的那些非常重要的书。

  

二、学习技能

  

密切相关的还有第二类,这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工具的水平上讲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技能要读的书。技能和知识之间有很大差别。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要学电脑,即使你不是把电脑当作一种专业,电脑只是你工作时的一个手段,你写东西也好,寻找资料也好,有关的技能你得学。又比如说你是做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的,统计方面的技能你也要学。为了学习这些技能,你得读一些书。这些技能是辅助性的。所以这方面的书要读,但是不需要读得太多、太系统,也不需要读得太深。学到这种技能以后,其他东西跟它相关的就用不着管它了。所以第二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技能,一种纯粹工具性目的的读书。

  

三、满足好奇心

  

第三种读书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当然,每个人的好奇心程度不一样,我自己从小就很好奇,到现在还很好奇。小时候书很少,只要弄到一本书,只要有一点点有意思的东西,就要抓住那个机会看看,满足一种好奇心。以后年龄大了,书店有更多的书卖了,翻译过来的书更多了,虽然好奇心也在增长,但是你能够纯粹为了好奇而读书的时间比例越来越小,因为有其他越来越多的事情。而我刚才所讲的前两种目的的读书的量,是随着年纪在增大的,特别是第一种。但纯粹为了好奇心而读的书还是有。

  

比如说我,直到现在为止,对于所有最重大的最前沿的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东西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当然,非常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的东西像我这样数学水平的读者是读不懂的。但是,跟这个问题相关的,宇宙的起源,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些非常本源性的跟宇宙的性质和宇宙的演化相关的问题,我非常感兴趣,经常读。20世纪最有名的那些科学家,像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的书,我买了很多。只要在英文的报纸杂志看到对这些人的非常重要的采访,我就会去很认真地看,想知道有什么样的最新发现。纯粹为了好奇读书还有一个就是跟考古有关。不管是中国的文明也好,非洲的文明也好,还是古希腊、罗马文明也好,我只要有点时间,碰上一个好东西,我都会好好读。

  

为了好奇心读书很重要,它会使你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你的专业的固定的领域里,更重要的,它能给你比知识层次更高的那种眼界和想象力的刺激启发,给你打开在你学习的专业里边看不见的那些可能性,那些门、那些窗户、那些远景。我觉得一个人不管你多忙,不管你学的专业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么繁重,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只有有好奇心,你才会东边看看,西边看看,在具体的意义上跟你的专业,跟你所做的工作不相关,但是有时候会忽然地,给你某种刺激性地启迪,一下在你脑海里边闪过很细的一道光。这道光,对你的启迪意义会是非常革命性的,刷新了你以前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自己以为想明白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一个view,一个perspective。这就是第三个目的,为好奇心而读书。

  

四、情感需要

  

读书的第四个目的,或者第四个取向是什么呢?是出于一种情感的、情绪的驱动而读书。像我们这样,不是写小说、写诗歌、做艺术的人,有时候去读文学性的东西,主要是为了一种情绪的、感情的需要。

  

必须承认,像这种为感情和情绪去读书的情况,在年纪越小的时候越是强烈,而且可能读得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回忆说,自己读书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要你准备这个考试、那个考试,但自己心不在那个上面。手里拿了一本《水浒》,拿了一本《西游记》,拿了一本金庸武侠小说,拿了一本《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然后你放不下来。我想这就是一种情绪或意绪上的、感情方面的需要。

  

五、寻求生命意义

  

读书的第五个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寻求意义。这个在西方来讲,大部分人可能就是找他所信服的那种宗教的圣书。你是基督徒,那么对你来讲一部《圣经》就是一部holly book;你是一个伊斯兰教徒,那么《可兰经》就是一部holly book;你是一个犹太教信徒,《圣经》中的《旧约》就是你的holly book。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跟西方人不一样。像我们这样的人大部分人可能是不信教的,这并不是说反对宗教,而是因为你成长的整个的经验使得你到现在为止没有信一种宗教。中国人在历史上有组织的宗教观念比西方人淡泊得多。我虽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宗教教徒,但是我对伟大的宗教是很尊重的,因为这些伟大的宗教在人类社会里边能够延续几千年,经历那么多世事的变化,而始终能够对千百万、上亿、十多亿的人有那么强烈的召唤力,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我不是一个教徒,但是有时候为寻求一种意义,我也会翻翻跟宗教相关的holly text,也就是神圣读本。人们会通过对超验的目标的追寻来获得教益,也会从现世的、俗世的事情的追寻,来获得意义。

  

举个例子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很多西方的知识分子和很多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的书籍中间找到他的终极意义,找到他所寻求的活着是为什么,我这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上所要追求的超出我个人生命、个人存在的那个至高无上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很多人找到的是革命经典,在革命经典中还有些人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就讲过,《共产党宣言》或者《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基督徒来讲,终极生活的意义和一切意义的来源是《圣经》,而对革命的人们来讲,他就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去找。这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最高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目标而去读书。

  

六、学习如何成长

  

第六种读书的目的,跟第五种有些关联。就是人,特别是青少年,要找到具体的榜样,也就是生活的典范吧。从这里得到启发,得到教益,比如青年人该怎么样奋斗,该怎么样向上,该怎么样使自己成长的步子迈得正确、坚定、有步骤。

  

这跟第五种有关系,但不是完全一样。第五种从寻求价值上来讲,随着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有些东西,他无法以自己有限的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他觉得还不够,他要找一种更高的、超验的,一种天上的、神性的根源去解释。这最后一种呢,人生怎么走,人生怎么设计,怎么奋斗,倒是年纪越轻,越有这样的目的、这样的需要。那时候他的过去很短,而他的未来很长,他未来像爬梯子一样的,脚往哪儿迈,不能踏空。

  

如果把最后一种读书,就是为了人生的成长方面的目的的读书,跟寻求宗教的价值的读书相比,宗教的寻求是超验的、彼世的、天上的、后世的,等等,最后一种读书是此生的、此世的、尘世世界的、滚滚红尘的。当然这不是贬义。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怎样塑造你的个人,塑造你的生活;你怎么样运用你的性格,锤炼你的意志;面对挑战怎么办,面对困难怎么办,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就是我所谓的第六种目的的读书。


长按 识别图中二维码






不能没有它!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遍布经络穴位,经常按摩足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一款媲美按摩师的足疗机,能帮你节约时间、金钱、人力,随时随地享受星级足疗。

(点击查看详情)


瑰宝丨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像【成语】这么传神的语言形态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典故,它能帮你铭记历史,还能帮你描述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成语是汉字里的高层建筑,带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