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匠人 | 张冬梅:要做就做到最好

秦木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2019-03-29



编者按: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张冬梅从小就养成了凡事做到最好的习惯,并在求学清华和卡内基梅隆的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她成立了软件分析组,并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张冬梅看来,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还应该具有三点基本素质:热情、积累、有预见。文章转载自《计算之美——计算机女科技工作者成长之路》。


微软亚洲研究院,坐落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走进这座玻璃外墙办公大楼的14层会议室,能从落地窗俯瞰大半个中关村的街景。离这里不远,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清华大学。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冬梅,从考入清华到留学卡内基梅隆,最后又回到中关村生根,这期间历经十几个春秋的环形轨迹,代表了她内心最坚定的选择,也带给了她精彩的职业生涯。


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眼前的张冬梅博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她笑意盈盈地面对着你,但交谈起来语速很快,思路极为清晰,并且会下意识地用英文单词做表述,令你一秒钟也不敢走神,心中只能暗暗钦佩。这样优秀的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呢?


“我小的时候,父母在航天部门工作,都是普通工程师,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像螺丝钉一样勤勤恳恳,默默工作。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我读书的时候选择工科类的专业也比较自然。”谈起家庭的教育,张冬梅这样说。 


“我现在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坐着从院里出发的专列去发射基地,妈妈带着我跟哥哥和院里的家属一起到车站送行。有几次任务紧张,过春节的时候大人们也不能回家。

张冬梅于美国芝加哥留影

每到这个时候,单位领导会组织活动慰问家属。小小的我虽然非常想念爸爸,但心里也感到自豪。这些往事让我印象很深刻。”踏实奉献、肯于钻研、热爱自己的工作,父母身上这种老一辈航天人的优秀品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张冬梅的性情品格。 


从小积极好学的张冬梅,后来能考入清华大学读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我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都不错,但也没有刻意地强迫自己去做什么事情,很多时候也可能是天性使然吧。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就是做事情比较认真。遇到事情,如果决定不做就不做,要做的话就把它做好。有这样态度的人,我相信无论是学习还是各方面都不会太差。”这是真正的“学霸”独有的那份淡定。


在清华大学,张冬梅进入了自动化系就读。在完成本学科的课程之外,她还主动学习了计算机系的一些课程。


“我很早就对计算机感兴趣。上中学的时候,航天部的大院儿里会有计算机专家给院里的子弟在暑假期间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课的专家是我小学同班同学的爸爸。我对计算机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所以读本科的时候,我虽然在自动化系,但会去听一些计算机系的课程。也不是只有我自己去,班里年级里很多同学都会去。那个时候学校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相信这是清华一贯的传统吧。” 


在清华读完本科与硕士之后,张冬梅申请到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这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是全球最顶尖的计算机研究机构之一。截至2017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走出了12位图灵奖获得者、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一流的学习与科研环境为张冬梅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科研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探索一个新的领域,比如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确定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等等。在国外读博士,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充分地体验到了做研究的过程。做论文的时候要自己选题,自己定义问题,阅读相关文献以掌握最先进的研究进展。然后将问题逐步细化成型,再进一步寻找、设计、实现、评估解决方案。这是个探索的过程,迭代的过程,很辛苦,所以一定要有兴趣才能够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张冬梅说。


成果背后的辛苦,谁做谁知道


在国外读书期间,张冬梅对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日渐明确。而最终决定进入到微软工作,则也有一些机缘巧合。 


在加入微软之初,张冬梅在微软总部负责PhotoStory产品核心的开发。后来决定回国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的建议和引领。

 

“在研究之外,我希望能够做一些把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的工作,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实践当中发现并抽象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只是去写论文,看不到实际应用,我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我相信,研究和应用的互动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能够拓展研究人员的视野,推动我们把研究做得更加深入。”而今看来,张冬梅决定回国的这一步选择显然非常正确。

 

张冬梅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Ada Workshop活动上讲话


从2004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张冬梅就没再离开。她曾带领团队研发并推出了手写数学公式识别应用,团队所研发的东亚语言识别技术成功应用于Windows 7操作系统中。 


2009年,张冬梅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软件分析组(Software Analytics Group),带领团队在软件分析这一结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软件系统的交叉研究方向上,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多项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转化到微软公司的多项商业产品中。 


对于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张冬梅有自己的理念。“我觉得,团队的成员始终秉承相同的理念,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于我们团队而言,我们的理念和微软研究院的使命是高度契合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2004年回国以后,就没有考虑过去别的地方。” 


近年来,张冬梅和她的团队致力于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数据呈几何态势增长。但除了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士以外,普通大众仍然缺乏从数据当中获得有效信息和深刻洞见的能力。 


“这些年以来,我们的团队在数据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我们的愿景是让更多普通用户能够更容易地从数据中得到价值。在我们的研究小组成立之初,我们先是专注于软件领域的数据分析,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帮助提升软件系统的质量,改善用户体验,以及提高软件开发的生产效率。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之后,我们把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推广和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之中。近两三年,我们所关注的领域是商业智能。”


张冬梅(左二)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软件分析组


能够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用自己的研究去影响和改变世界,并且有可能去影响和改变未来,这种体验显然十分令人兴奋。张冬梅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也有冷静的思考。


“做研究这件事,当做出来之后看到成果,当然会有相当大的成就感。有时大家也会说,好像是那种很有光环的感觉。但实际上,我相信很多的研究员都不会忘记成果背后的种种辛苦、压力、纠结和焦虑。 


所以说,要想做科学研究,对几件事还是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首先是你能否一直保持好奇心,有一直持续的探索之心。第二是否坐得住,忍受得住寂寞。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当遇到困难、没有解决办法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痛苦焦虑,孤独无援。最后是要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失败本身就是做研究的一部分,如何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是很重要的。”


除了专注科研外,还要能写能说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张冬梅总结说,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有三点:


一是热情。“不只是我自己,我们整个团队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做项目的时候非常专注和投入。” 


二是积累。“如果总是非常跳跃,什么东西新鲜就去做什么,什么方向热门就去做什么,那么从长期来看,在技术方面很可能难以积累,所做的研究也可能难以深入。我们的团队比较重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我们这些年来专注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相当吻合的。” 


三是要能有所预见。“要有眼光,有前瞻性。我们的团队取得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做得早,走在了同行的前面。能够做研究的人,人人都是很聪明的。而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就要看得更远一些。” 


张冬梅于南极半岛留影


从一个在航天部大院儿里听同学父亲讲授计算机课程的小女孩儿,到成为一名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张冬梅的成长令人羡慕。而她对未来一代孩子们的发展,看法则更为乐观。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现在的小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条件去接触和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上学读书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还是挺重要的。此外,尤其对于以后想选择工科专业的同学来说,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研究的人,需要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和想法传达给别人,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认同,甚至支持、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在专注科研以外,还要能写、能说。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写论文、做报告就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如果从小就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注意,那么将会终身受益的。 


还有,现在这个时代,非常讲究协作,很难说自己一个人就能成就一件事情,尤其是大事。如何与其他人一起有效地合作呢?除了自己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外,合作精神和领导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张冬梅建议说。


你也许还想


  科学匠人特别篇 | 洪小文:少数派报告

●  科学匠人特别篇 | 潘天佑:学术合作助微软成为执牛耳者

●  科学匠人 | 四力合一,独立思考是研究的“秘密武器”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