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文 | 极智探索 创见未来——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20周年之际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微软丹棱街5号 Author 洪小文
洪小文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时光荏苒,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已经20年。我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献给了这所享誉中外的基础研究机构。每每回想研究院走过的历程,我都非常感恩大时代的机缘,让我们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一起成长和壮大,将努力和梦想融进事业发展中。
1995年,比尔·盖茨夫妇选择到中国蜜月旅行。在北京期间到大学走访,中国学生身上洋溢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给比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微软应在中国设立一所基础研究机构。比尔的这个想法,改变了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聚焦的中心。那时,我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不久,刚刚加入微软,公司决定在中国建立研究院,自己能有机会参与规划和筹建工作,内心十分激动。
1998年11月5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初创时称“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1998年11月5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初创时称“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合作伙伴与媒体朋友济济一堂,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现北京瑞吉酒店)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我专程飞到北京参加建院仪式,还为研究院面试了首批研究员。北京研究院一切从零开始,我专门从美国背回一套计算机顶尖演示设备,在机场搬运时还不慎扭伤了背部,跟候选人的电话面试是边治疗边进行,尽管行动不便甚至有些尴尬,但能参与研究院初建诸事项,还是倍感荣幸。
在计算机领域,微软独辟蹊径,开了建研究院的先河。20年前在中国由企业投资建研究院更是绝无仅有。从政府到媒体,从学术界到产业界,当时对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个新生事物都给予了殷殷期盼。这当然也给我们莫大的压力。毕竟,当时国内计算机技术研究整体水平以及高端人才的储备等等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建院之初,大家如履薄冰,研究院会长成什么样子心里都没有底。后来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大会上崭露头角, 我们才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心。2000年,沈向洋博士领导的小组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重要论文,随后又相继在计算机科学的不同领域实现了系列突破,成绩可喜。2005年,SIGGRAPH收录了9篇来自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论文,这相当于当年论文收录量的十分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还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誉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微软亚洲研究院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誉为 “世界最火计算机实验室”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我还在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担任语音技术研发的总架构师。虽与北京远隔万里,单程飞行长达十个小时以上,但我每年都会来北京,尽可能为亚洲研究院做些事情。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一棵幼小树苗逐步成长,我为之欣喜。
2004年,沈向洋博士力邀我回国工作,我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决定举家迁到北京。在美国总部研究院时,我的工作主要涉及自然语言处理、互联网搜索和数据采集等领域的研究。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后,为把握互联网兴起的机遇,我主导创建了微软搜索技术中心,使微软搜索产品在亚太地区的研发工作步入快速道。2007到201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展示信息检索领域新技术和新成果的SIGIR国际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超过其间大会收录论文总量的10%。今天,微软搜索技术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2000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激荡智慧,共同演绎技术创新传奇,为微软全球的用户提供了重要产品和全新体验。
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何能迅速崛起?我想,中国的创新环境与人才沃土无疑是重要的,但公司极富远见地给予亚洲研究院充分授权,是格外具有突破意义的关键。许多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更多地是实施由总部分配的任务,即便能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项目,在方向和路径上也会有种种约束和限制。这些机构更像是创新母体伸到海外的一只触角,而不是另一个自主独立的大脑。幸运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十分明确,我们可以独立的、完全自主的确定研究方向、选择目标议题。在这一框架下亚洲研究院同仁能于更高的、更自由的起点上发动创新引擎,引入开放的思想维度,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多个可能深刻影响未来的技术方向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机视觉、阅读理解和机器翻译等领域,已然实现人工智能的新的技术高度,其机器的表现可与人类水平相媲美。这些年来研究院同仁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共5,000余篇,其中50余篇获评“最佳论文”,众多技术突破为全球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新方向。就在最近刚刚公布的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大会AAAI 2019论文入选名单上,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即多达27篇。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主力军,我由衷地为我的团队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研究院的同仁会选择在微软公司做基础研究,而不是去大学的实验室?我想其中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要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去,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实际应用中,直达用户体验,贯通创新价值链条的全程,才能成就技术发展的最大的社会效能。“毕其功于一役”, 20年来,我们的团队完成了诸多关键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孵化工作。通过与产品研发团队的合作,前沿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微软核心平台级产品与服务中去。不断尝试去将创新的思维范式孵化成具体的技术和产品以至商业模式原型,成效令人惊艳。
在技术转移方面,从桌面PC时代的Windows、Office、Xbox游戏平台,到“智能云、智能边缘计算”时代的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365、人工智能服务及工具、必应搜索、Hololens混合现实平台,无不包含着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完美技术和创新智慧。以机器视觉研究为例,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部检测、识别与其他智能图像技术已在诸多微软核心产品上得到应用,包括Windows Hello面部识别登录与Xbox、Office等产品所采用的视觉技术等等。相关技术还透过微软认知服务中的Face API、Computer Vision API,为众多开发者所搭建的商业场景提供支持,持续优化迭代,助力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公司更快接入人工智能、实现商业价值。
在创新孵化层面,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融入许多特定的应用领域,支持亿万用户的数字化产品体验。比如TTS(Text To Speech)在微软所有涉及语音合成的产品,像微软小冰、小娜、小英等应用以及微软认知服务,都是基于研究院多年来在TTS语音合成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此外,从OCR技术到基础层面的全栈人工智能平台(AI Stack),也都是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导研发,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还结合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技术积累,为微软小冰赋予情商、创作等能力。作为一个完全由中国研究和产品开发团队携手孵化的项目,微软小冰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后,走向世界,相继在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国家推出,智能机器人引擎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萨提亚·纳德拉就任微软CEO之后,引领微软实现自我刷新的转型之旅。随着“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被提出和贯彻,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再次成为产业竞逐的焦点。四年来,经历了文化重塑、业务重组的微软焕发了新生。在此过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积淀与创新亦愈益凸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的10月30日,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博士赴美国执掌必应搜索引擎的全球研发工作。在简约而气氛热烈的欢送仪式上,沈向洋博士将院长的接力棒交给了我,这让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转眼十一年过去了,亚洲研究院全体同仁凝心聚力,取得了熠熠生辉的成就。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等研发机构相继成立,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团队的孵化再到产品研发,体系完备,坚实有力。
微软在中国展开创新布局的步骤可谓独一无二。通常跨国公司在中国都是先建立销售团队、产品本地化团队,再部署产品开发团队,最后是研究团队。但微软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我们先有研究、再到产品开发、技术及团队孵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孵化了更多的研发组织与机构,而且还为信息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领袖——人才是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基础能源,而研究院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有效智性资源的发现者、孕育者与激发者。多年来,研究院构建了吸引世界级人才、构筑智慧磁场、培育国内有潜质的人才机制,成效巨大。
早在2002年,微软即与中国教育部签署“长城计划”合作备忘录,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四条主线,以微软亚洲研究院为前驱平台,为提升中国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高端人才培养协力探索。为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规划,以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中美人文交流工作的号召,微软与教育部近日联合开启了“长城计划”项目第六期,影响日深。
为了全面促进本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推出一系列旨在培养科研领域高素质人才并鼓励青年人投身技术创新研究的项目,与国内一流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全面推进计算机科学前沿的产学研合作。面向学生,微软亚洲研究院设立了“明日之星”实习生计划、“微软学者”奖学金、联合培养博士生、微软学生俱乐部、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等项目;面向青年教师,微软亚洲研究院积极推动青年访问学者“铸星计划”项目,以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此外,微软亚洲研究院注重因材施教,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与各大高校合作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以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截至201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共计支持数百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的200余所高校,惠及数千万师生。
高频次、高质量、深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提高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至关重要。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推进中国计算机领域国际化交流互动的先行者,20年来,致力于为中国与国际学术界搭起沟通的桥梁,实现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前沿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经验心得的充分交流和及时分享。我们通过“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及其他重要国际交流活动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如MIT、CMU、Berkeley、Cornell等建立多方合作互访机制,加强跨国学术合作、人才培养、学者互动,携手中国计算机学术界一起走上国际舞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们的实习生总数往往比研究员还多。他们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与各大高校联合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生,在研究院会呆上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毕业后他们走向广大的世界,去不同的企业机构和工作岗位,发挥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一直认为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曾选中一些并不一定被大家所看好的苗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通过有效的安排与指导,浸染在微软研究院的氛围,他们之中不乏后来取得非常高的学术成就的英才。
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友已逾7000名,遍布世界各地,活跃在科技创新各领域,成为引领人工智能、云和大数据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其中,200多位院友在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校执教;25位院友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或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会员;25位院友入选中国“千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超过15位院友在500强企业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如阿里、百度、小米、今日头条、海尔、联想担任总裁或CTO;众多院友投身双创大潮,成为如商汤、旷视、依图等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或技术领导者。
“聚作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20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很多人离开,更有更多的新人加入。不少朋友将研究院比作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黄埔军校”。这个说法,我十年前就听过,五年前、三年前,直到现在都有人在说。让我们欣慰的是,几乎每一位同事,包括实习生,无论是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或是已经离开的人,都会为他们在这里的职业生涯和成长经历感到自豪。我很高兴的看到,一批又一批有愿景、有抱负、热爱科学研究的人才源源不断的加入,在这里成长,出类拔萃,比预想的更强大。所以我说,黄埔军校的比喻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我们予力个人成长的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多元包容、自由开放的文化,赋予研究院聚集顶尖人才的巨大磁场和恒久的生命力。这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新里程
自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以来,我一直思考研究院的未来和她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对于像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样成熟的研究机构来说,适时、客观的反思,十分重要,这可以让我们不至于为新因素出现与环境的变化而困惑、迷失。多年的积淀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软硬实力均实现了持续的提升,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不忘创新本源,才能持续成长,期待更进一步在研究工作的质与量,以及理解力、想象力、影响力上得以全面跃升。
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看未来,我的信心比接掌研究院重任时更加坚定。我的信心来自于每一位研究员的卓越表现,以及历经时光洗练研究院定位与文化从未间断——人才正确,文化正确,公司和机构正确,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创新者身负的责任,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一项技术影响的范围越大、波及的对象越多,技术发明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重。企业和研究机构决不能只一味追求利润、市值等层面的成功,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推崇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同时,还必须尊重规律,主动防范技术的暗面与隐患。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道德和伦理相关问题,都要求技术发明者更为充分地将人性的层面考虑其中。技术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以造福社会和大众为根本。
我很庆幸能在近20年里零距离见证并深度参了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乃至整个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成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一份报告,截至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32.9%,规模达27. 2万亿元。而且年增速近20%。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电商等特定领域,一些中国公司已强势崛起,并确立了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正如我们在几年以前所预言的那样,“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前景广阔。
去年11月,我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即服务”(DTa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a Service)的概念,成立了微软创新汇, 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引领数字化转型。一批来自金融服务、制造、零售、教育、医疗健康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跨国企业、龙头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已成为“创新汇”的成员伙伴。这些积极响应数字化浪潮的企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排头兵。2018年9月,微软亚洲研究院宣布在上海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同时宣布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以及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旨在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人工智能融合生态,加速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科技英才。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科学是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我们从基础研究出发,在中国打造一个引领世界的研究中心,助力实现整个微软研究院体系的共同心愿——开创先进的计算技术,造福人类。20年来,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携手业界翘楚努力让全球范围的学术成果交流与动态同步成为现实,国内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业已增加创新投入进而筹组或完善其研究机构,这些进展都让我们深感在科研的路上吾道不孤。
激荡时代,我们在中国做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的初心未改。对企业和研究机构来说,20年或许很短。对个人来说,20年其实很长。回头看背后的长路,每一天,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们都过得很充实——清晨,当我们来到办公室时,可能并不知道这一天会收获哪些成果,但我们很清楚这一天会思考哪些新的问题、实验哪些新的想法。而且,与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相比,我们收获更多。任何时候,科学研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味的追求结果,对于研究而言更是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对研究本身、对探索的过程发自内心的热爱,方能切入开放而致千里。
探索未知,其乐无穷。我们笃信未来,期待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下一个20年。我相信,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大中华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学术与产业界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与互动中会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在改变世界的进程中贡献更多,走得更远。
微软亚洲研究院二十周年系列:
“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在线直播:
第二十届“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将在明日开幕,如果你无法亲临现场,我们为你准备了大会现场直播哦!
头条直播链接:m.365yg.com/i6618783080805206787/
直播时间:11月6-7日全天
腾讯直播链接:http://v.qq.com/live/p/topic/59817/preview.html
直播时间:11月6-7日上午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大会官网:
https://www.msra.cn/zh-cn/event/21ccc-2018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