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习生到研究员:夏应策的转正攻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微软学术合作 Author 手握转正秘笈的
2009年,夏应策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2年,他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2013年,他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2018年,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副研究员。
23篇论文,“微软学者”称号,从实习生转变为正式员工,夏应策为我们提供了“一心科研,风雨兼程”的行动范式。
夏应策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中科大学习时,夏应策就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活有所耳闻,“老师好、氛围好、资源丰富”是他从学长学姐的分享中总结出的三大吸引力。本科成绩优异的他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科研,选择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他的博士生涯。
“这里的研究基础扎实,在这里实习很值得,”夏应策表示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长了很多见识,接触了很前沿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这是仅仅在大学做研究无法相比的地方。”
夏应策
微软亚洲研究院丰富的计算和讲座资源,为每一位实习生提供了“动手做研究、全心搞学术”的条件,但对夏应策而言,这里最可贵的资源是“人”: “从研究员导师到每一个实习生,大家都对研究充满了热情。”这样的研究热情很好地激励了夏应策。
在MSRA读博和实习期间,夏应策师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资深研究员秦涛也给予了他很多指导。 “两位老师风格很像,” 夏应策说,“在学术问题上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以理服人。”
博士论文答辩后,夏应策(右四)与导师刘铁岩(左四)合影
“我是铁岩老师的第一个学生,很幸运,很幸运!”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刘铁岩都为夏应策带来了积极影响。他向我们介绍了刘铁岩“Why-What-How-So What”的做事框架:在做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都要思考清楚做事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反思结果,人生在世就是在解决一个优化问题,需要最大化的是梦想。
两位导师虽然都很具威望,但在指导学生时仍非常仔细,特别是在修改论文上,“他们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修改论文,还会要求我比较自己写的和修改后的论文。”夏应策的学术能力也在这样“较真”的训练中不断增强。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实习的夏应策,总共发表了23篇论文,其中包含很多如NIPS、IJCAI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会论文。从0到23,数字的递增见证了他在研究院的成长。对偶学习(Dual Learning)是最令夏应策自豪的研究,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由他所在的团队提出的:“这项研究不是单个的,而是一系列的,研究起来就更有劲、也更有趣一些。”
他的认真勤奋,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曾在机器学习组实习、2018年“微软学者”吴郦军表示夏应策是一个勤奋又谦虚的人,“让人望尘莫及的那种厉害,聪明加勤奋的典型代表”。机器学习组实习生许畅说起她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夏应策的桌子上贴着一个便签纸,写着“夜9发车时间表”。夏应策总是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
夏应策在新加坡参加AAMAS 2016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16年,夏应策从1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2017年也顺势拿下了国家奖学金。“更有成就感的当然是‘微软学者’,”夏应策认为“微软学者”的竞争更加激烈,你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同学,更是来自亚太地区各国顶尖院校的明日之星。
夏应策(左二)获得2016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临近毕业,夏应策提交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转正申请。据他介绍,研究院的面试是各大企业中最难、对应届生要求最严格的。他说一共经历了8轮面试,“有 Talk,有Coding面,也有Research面和大佬面。”经历层层筛选,夏应策更坚定了自己留在研究院工作的信念,“这是对我能力的肯定。”
工作中的夏应策
被问及有何转正秘笈时,他的回答很朴素:好好做研究、好好练代码,同时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并非一日可达,夏应策经历了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年的打磨,才悟出了这些道理。
初到研究院时,他只是一个研究小白,刘铁岩老师会为他确定研究课题。随着能力的增长,导师会鼓励他自己做出“significant”的创新,他的研究自由也越来越大。
他的身份已在不经意中转变着。“当时我们通常尊称他为夏老师,”许畅回忆起和夏应策一起实习的日子,“一方面因为他是大师兄,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博学,并且乐于助人,我们科研上有困难去请教他,他都很热情地帮助和指导我们。”
转正后,夏应策表示自己身上的担子变沉了。这份担子除了研究本身,也来自于带领实习生做研究的压力,这让他回想起自己的实习生时光,“我会把铁岩老师和涛哥(秦涛)当作榜样,想想他们当时是怎么带我的。”夏应策说他希望与自己的实习生一道讨论、评估一个想法的的可行性,再引导实习生进行实践。
“他非常重视工作的严谨和完整性,总会思考如何设计更全面更完整的实验支撑,并和我仔细讨论实验和论文中的细节,帮我建立更严谨的研究思维,” 夏应策的实习生王怡人表示夏应策作为导师十分尽责:“他思维也很活跃,从不被‘过去’所约束,总是满怀热情地指引接下来的方向并带领我快速探索,他充沛的研究热情和极高的执行力也深深感染着我!”
秦涛老师(左一)、夏应策(中)和实习生王怡人“三代人”的合影
从实习生到研究员,角色的转换并非在一夕之间完成,夏应策在不断汲取、领悟、成长、传承。
馒头寄语
应策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实习生,对研究有激情、有想法,工作积极努力,有团队合作精神,实习期间成果丰硕,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实习生代表,希望我们所有的实习生都能够向他学习~
——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秦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夏应策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什么想和他进行交流的,也欢迎大家积极留言~
你也许还想看:
● 干货 | NIPS 2017线上分享:利用价值网络改进神经机器翻译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