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D 教授周源源:一个连续创业的非典型计算机教授
编者按:8月30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微软主题论坛暨2019年“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举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移动计算学教授周源源届时将作为演讲嘉宾之一出席大会。周源源博士致力于计算机可靠性、数据中心管理和移动系统的研究,还联合创办了三家创业公司,正不断用她的学术和创业激情重塑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界限。
同时,我们特别邀请到周源源教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礼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谈,请她为我们分享计算机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学术与创业“兼修“的独特经验与体会,并在科研学习和职业选择方面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对话音频及文字版将在近期上线,敬请期待!
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周源源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攻计算机系统方向。但起初她却觉得挑战性不强,“连我都能听得懂,能有什么挑战?”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Barbara Liskov(2008年图灵奖获得者)跟她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觉得容易的事不一定是无趣的,说不定正是你擅长的呢?”
周源源,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计算机工程系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事实证明,Dr. Liskov 的看法是对的。2015年,周源源凭借“对复杂计算机系统缺陷的监测与修复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成为被誉为“计算机系统领域的菲尔兹奖”的马克•维瑟奖的第15位获得者,也是该奖首位女性获得者。
马克•维瑟奖(Mark Weiser Award)创立于2001年,每年经严格的提名和评选程序后选出一位处于职业生涯前20年的获奖者,以嘉奖他们对“高度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可能存在高风险”的计算机系统研究的贡献。该奖强调获奖者对计算机系统领域的影响力。
周源源从2004年就开始在管理数据中心后台数据以及计算机软件代码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用通用的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甚至自然语言处理来分析海量数据,不久工业界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来管理云和数据中心,而且部分成果还实现了产品化。UCSD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前主任现大数据学院院长 Rajesh Gupta 在其获奖后评价说:“源源的研究重新划定了系统研究和软件工程的界限,提出了既能提高技术水平又能立即应用于实践的解决方案。”
周源源曾经发表一篇关于 CP-Miner 的论文,收录于2004年的 OSDI 和2006年《IEEE软件工程汇刊》中,她提出的 CP-Miner 可以发现大型软件代码中由复制-粘贴带来的问题。实际上,操作系统的很多缺陷都是由代码的“复制-粘贴”造成的,而当时已有的静态代码分析器要么不足以应对大型软件,要么无法在复制代码被部分修改的情况下稳定执行,于是周源源的团队开始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自动检测和分析“复制-粘贴”错误,后来她创办了 Pattern Insight 公司,这个工具也变成了公司初期的主力产品。周源源的很多研究都是像这样从实际问题出发,站在工业产品的前端,具有影响工业界的潜力。
2018年,她基于系统配置错误的研究推出了一节名为“To Err is Human”的讲座。讲座名称恰好代表了她对系统研究的理念:这句英文谚语的意思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人设计的系统亦非圣贤,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面对错误的是人”,即人可以提前设计系统,减少故障的发生,人的分析预判和介入至关重要。
如今,周源源所培养的多位博士也已获得顶尖大学的终身教职并成为系统领域的学术新星。作为系统领域少有的女性和两个女儿的妈妈,她也特别关心女性研究者的发展,她认为女性在选择研究和职业方向时“不应该轻易下定论说自己不行”。
学术和创业双轨推进
在周源源的学术生涯中,她与他人共同创立过三家公司,前两家被 VMware 等上市公司成功收购。而2014年以来,她一直致力于第三家创业公司 Whova 的工作。和很多先科研后创业的案例不同,周源源的学术和创业经历几乎同时进行,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周源源的博士论文便吸引了风投,她也因而开创了第一家公司 Emphora。两年之后,该公司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之后,她又听从了导师的建议,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担任教职,在那里工作了7年。
在 UIUC 期间,周源源受创业经历影响而大胆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存储系统,但创业时和工程师们艰辛的 debug 过程让她意识到市面上缺乏软件诊断工具。因此重回校园后,周源源转而为系统开发人员研究一些专门的工具。她的研究成果慢慢影响了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们。三年半过去,她便获得了 UIUC 授予的终身教职。
2006年,她的研究论文又得到了几家大公司的关注,他们希望能把研究原型做成产品。周源源觉得这个机会很好,所在学校也支持教职工创业,她便和几个刚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生创办了 Pattern Insight。这家公司致力于系统数据分析,应用了早期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法,在2012年被 VMware 公司收购,并成为 VMware 数据中心产品的核心模块之一。
在从事教学研究的同时,周源源观察到很多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时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就与学生一起开发了一个会议管理和社交软件 Whova。该软件可以利用人员搜索的自动引擎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参会者的档案,让参会者可以提前相互联系,也可在会议期间单独交流。这款 APP 将会议中的随机社交变成了有计划性的社交。自 APP 推出以来,已为85个国家或地区的8000多场会议和活动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科研和创业的双重经历给周源源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工业界的经验能让她在学术研究中更清楚系统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能快速落地。而从学术界回到工业界时,她依然保持着学术界特有的对严谨性的追求。
不同于大众对教授们“一本正经”的刻板印象,周源源酷爱游戏和金庸小说。她最喜欢的一款游戏是《文明》(Civilization),“这是一个决策性的游戏,玩家可以投资科技,或者招兵买马去打仗,也可以发展经济”。2008年,周源源收到了很多学校抛出的橄榄枝,其中 UCSD 特意送了她一套《文明V》,正是这一举动成功“收买”了她。在周源源眼中,创业也像游戏一样,“每攻克一个关卡或有一小步长进,都会让人很开心,但又从来不需要考虑失败”。
她认为学术和创业从本质上是很相似的,“创业好比组装一辆车,将各种各样的、破旧的零件攒在一块,希望能够风光地带着队友到达目的地;而学术研究就好比制作汽车的引擎,梦想着能让汽车飞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与做学术研究的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
但她也强调,创业与学术研究有不同之处。虽然两者都强调实际问题,但学术界考虑得会少一些。另外,学术研究的实验,做到三成就可以了;而工业界的产品实验要做到九成,“这样别人才会购买”。此外,学术研究做的是一项研究的“一个点”;而工业界做产品,是“一个面”,比如要做成一个系统,有时还要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
那么如何实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融合,跨越它们之间的鸿沟呢?周源源认为解决办法就是“扩大相同的地方,弥补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创业时不要太看重学术所强调的“新颖性”,后发优势也很重要;而学术研究则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如果只是从别人的文章里寻找问题,就好比连大象都没有摸,就直接去问盲人大象什么样,至少要自己摸摸“大象”来找到真问题。
8月30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年度重量级学术会议“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与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共襄盛举。届时,周源源教授将带来以“人是云设计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为题的主题演讲,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我们还特别邀请周源源教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礼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谈。计算机系统领域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术与产业“兼修“为她带来了哪些独特视角,这两者有何特点、如何选择?同时,周源源教授作为 SOSP 2019计算机系统原理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又将为我们“剧透”今年大会的哪些令人期待的新主题?一起来期待近期的文章吧!
参考资料:
[1] Yuanyuan Zhou's Homepage:
https://cseweb.ucsd.edu/~yyzhou/
[2]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rWl0U0oAAAAJ&hl=en
[3] Talk - learning from my startup mistakes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cu33RghQs
[4] Talk - To Err is Human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KTpP6Wfm0
[5] Computer scientist receives prestigious award foroperating systems research:
http://jacobsschool.ucsd.edu/news/news_releases/release.sfe?id=1826
你也许还想看:
感谢你关注“微软研究院AI头条”,我们期待你的留言和投稿,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