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da Workshop 直播回顾 | 微软硅谷的应用科学家和她翻过的三座迷茫大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微软学术合作 Author 微软学术合作



编者按:本周二,Ada Workshop 2020 以“科技·媛动力”为主题,以在线直播的形式拉开帷幕。四位分享者: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翀、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秦婷婷、微软硅谷必应搜索应用科学家王英子、北师大附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尹柳人,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孙丽君的主持下带来了精彩分享,吸引 6000 余名观众参与现场互动,共产生 2900 余条弹幕。


本文即是王英子博士在直播中精彩演讲的回顾。她说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程序媛”,和每一个学计算机的“妳”一样,大一大二被基础课压得喘不过气,在中科大拥有过“教室前 2 排女生专享座位”。在爬过人生中最迷茫的三座大山后,她在计算机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Ada Workshop 2020 直播回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7411m77Y

[向左滑动查看] 直播中的王英子



“普普通通”的程序媛


向左滑动查看


话题 1:最迷茫的三个阶段


我是一个上大学前和计算机领域没有什么交集的人,没有参加过程序竞赛、信息竞赛。但是缘分这个事情妙不可言,一切的开始,源自高考之后的填报志愿。


高考之后的几年,我经历了三个最迷茫的时期。


第一个阶段就是高考之后填志愿,家人没有什么经验,我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些,比如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未来几十年想要做什么样的事业?和家人浏览了很多学校很多专业,觉得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仅是冉冉上升的新星行业,而且应用非常广泛,当即决定,就是它了。


第二个阶段是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专业。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计算机专业和我想象得不太一样。不仅仅是学编程,还有很多基础课,比如数学基础。大一大二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逻辑等等一系列基础课,一度学得我非常迷茫,我甚至在线性代数下课之后,去问过老师:“老师,我们学这个真的有用吗?感觉跟计算机关系不是很大呢。”老师也非常和蔼,笑一笑跟我们说,你现在觉得没有用,但是你得先学着,等以后你就知道了。后来发现,确实当时太天真了。读博期间,选择专业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我自己感觉就是建立在线性代数的基础上,经常要翻之前的笔记出来看。


好不容易熬过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到大三下,要面临之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当时,我已经决定要深造,但是关于出国还是保研,以及未来若干年的科研方向,选哪一个,我又陷入了很深的迷茫,这也是我迷茫的第三个时期。


那时,我联系了院里一位教授,去他的实验室尝试接触科研项目。跟着师兄师姐做的一个项目,是关于分布式存储系统里面校验盘的一些编码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理论,虽然我每天都跟着师兄师姐一起看论文,跟他们汇报、讨论,还一起发了一篇中文文章,但是,我自己在那期间并没有特别感兴趣,这一点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对计算机的热情,是不是并没有那么高。


直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师们去科大做招生论坛,每位老师都介绍了自己的方向和组里的项目,有一种开眼界的感觉,甚至有些眼花缭乱。课题都很精彩,让我感觉到计算机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非常好。我记得当时谢幸老师(我后来的导师)介绍了组里利用交通数据对城市人口分布、流动的一些计算和分析,我感到很震撼。一张北京出租车在四环内的起始点热点图,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图长什么样子,因为它,我开始感受到数据(尤其是大规模数据)的魅力,甚至因为那张图,我觉得北京这个城市都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到了申请的时候,我怂了。觉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我之前几年的联培学生都非常优秀,对成绩要求很高,一度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去参与面试,放弃了。但是,很巧的是,后来过了一阵子,忽然听说谢老师要补招一名联培生。鼓足勇气,告诉自己,这个老师,他的方向是我最喜欢的,我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试一试,选上是幸运,选不上也没关系,至少我尝试过了。经过一系列面试,我很幸运地成为谢幸老师的博士生,参与了研究院和科大的联培项目。


话题 2:硕博期间的科研与生活


从大四一直到博士毕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研究院度过。研一回学校上一年课,后来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以“联合培养博士生”和“明日之星”实习生双重身份读博士,中间还去微软苏州 Bing 团队以及今日头条实习过,也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交流过半年,感觉整个硕博连读期间都过得充实,并且很快乐。


是的,读博、科研、计算机这些关键词放在一起,也是可以很快乐的。


第一是因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导师很强大,他们把握科研方向的经验很丰富,也会给我很高的自由度。自己想做的方向都可以去尝试。当时有一个新的项目,我想把生物学上的一些物种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的理论用到我们 App 下载量的一个建模当中。我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但导师就鼓励我,多尝试才能积累经验。最后这个模型真的在所有城市的模型当中预测效果最好,也成功发表了论文。


读书期间也会有很辛苦的时候,比如实验卡住了,进展慢,结果不如人意,或者是写论文 deadline 的压力。但是,一旦论文提交上去,中了,喜悦感无可替代,而且有被认可的成就感。之后还可以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去顶会做分享,认识很多新的同一领域的小伙伴。那时候会觉得,之前痛苦的日子都是浮云。


向左滑动查看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我分别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开会的时候留下的合影。左边是 18 年在斯德哥尔摩开顶会时院友团聚的照片,图片里学生和老师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曾经或现在的员工和实习生。右边是 17 年在澳大利亚开会时一个晚宴上的合影,照片上除了我对面的师兄,其他人一开始都不认识,聊着聊着就都认识了,并且坐在一桌吃饭。我觉得科研人员都还蛮健谈的,也很 open,所以挺容易交到朋友。


读博期间也能很开心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身边小伙伴的正向激励吧。科研也是需要抱团的,你会看到你身边的人,他们即使有瓶颈、迷茫,甚至他们迷茫的时候还会来跟你诉苦、讨论。但是,一旦他们找准方向,并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向前,几乎所有人都能有不错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也给予了我对计算机专业,并且对自己这个方向的信心,或者是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很大鼓励。信心还是挺重要的,有了信心就会有继续坚持的动力。


第三点是读书期间,身边有很多科研之外、生活中也兴趣爱好相同的伙伴。研究院社团很多——桌游社、羽毛球社、篮球社,后来还有攀岩社等等。参加社团和大家相处的时候会发现,什么博士、科研人员,这些 title 在身上,但是这些人一点都不无聊。相反,他们大多数人都有着非常可爱、幽默的灵魂。桌游社的小伙伴们除了每周二晚上在会议室打桌游、三国杀、狼人杀等等,还会每一两个周末组织大家一起去户外活动,烧烤或者室内唱歌、射箭、密室逃脱。除此之外,研究院也会组织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下面这张照片就是 2015 年微软亚洲研究院 family fest 的活动照片,大家一起为这个活动准备了很多节目,相处得也非常开心。




上面这张是我在 2016 年参加三七女生节的实习生走秀活动,那时候大家穿着有意思的衣服,从十三楼走到十二楼,从楼梯上走下来,底下很多其他的实习生或者是老师观赏大家走秀。照片里面,右边第二个穿男装的就是我。我旁边穿蓝色衣服的这位“美女”,是我们桌游社的社长。这场活动为我们后来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表情包素材,大家在一起玩真的很开心。


话题 3:身为一名“程序媛”的体会


毕业之后,我选择出国工作,并且加入了微软这个大家庭,现在工作 1 年多了。我从 2009 年选择这个专业,到硕博连读、工作,现在也有 10 年半了。我想跟大家谈谈切身的体会。


我在科大的时候参加巾帼杯,女子足球赛


在科大,作为一个女生还是挺幸福的。女生在科大是大熊猫的待遇。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前 2 排座位永远留给女生,你不小心睡过迟到了,也有前排座位可以坐。


关于计算机能力和思维这一方面,我是没有过任何疑问的,因为我感觉不管是技术上的东西或者思维上的东西,即使没有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比如我自己上大学之前,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上大学之后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学习。而且计算机方向的科研,不管是做实验、写论文,很锻炼你的逻辑思维。所以,跟男朋友相处的时候,哪怕他是一个初高中就开始参加计算机竞赛,大学的时候参加 ACM 竞赛,已经被计算机培育了这么多年也很直男的一个人,但他吵架永远吵不过我,因为我永远有办法把他绕进我的逻辑里。


为什么刻板印象总觉得,在计算机领域男生通常比女生强?我的见解是,抛开比例谈功效,都是耍流氓。因为在计算机领域男女比例太悬殊了,我本科的时候,班里有 103 个同学,但是只有 13 位女生,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我们那一届科大平均男女比。但是如果仔细比较比较强或成绩比较好的男生在男生中的比例,和同理女生中的比例,也许后者会更高。比如我本科是 09 级,07 级 - 09 级这 3 级,成绩最好的都是女生,这 3 位也是当时院里有名的一姐。班里即使女生成绩好的比例要高于男生,但平常工作学习中接触的男生比较多,就给我们产生这种错觉。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疑虑,我自己也跟别人讨论过,女生在计算机方向其实有很多优势,比如沟通能力、不太容易像男生一样困到 technical 的圈子、更容易跳开圈子落实到产品。


我很喜欢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就是 flexibility,自由度。这次疫情当中也可见一斑了。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公司,都可以工作,疫情在家隔离也不影响工作,甚至在机场、任何有网的地方,连上公司的 VPN 就可以工作。第二点是体能要求低,男女老少皆可。第三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被计算机“支配”的我们,思想要更单纯一些,不管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同学,还是工作的时候遇到的同事,大家的思维更直接,更好相处一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大家花那么长时间来听我唠叨,再次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的邀请。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Ada Workshop 2020 直播回放~





你也许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