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展播|冯星星:《最是夜半年味浓》

江西文艺 2022-06-13





最是夜半年味浓


冯星星



年,应该是要半夜过的,而且越是夜深,年味越浓。


我从小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儿时的记忆太深。


“二十八,把面发。”在我们南方,其实并不太普遍有发面的习惯,大多数人家在腊月二十八,都还在过年的序曲阶段。但我家不是,我从出生开始,在外公家过了二十多个大年,都是腊月二十八。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俗。


上世纪中叶,外公携家带口从鄱阳湖畔的一个正闹着饥荒的小县,迁居鄱北一个小山村,然后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匠活和当时较为富庶的自然资源,在这个山村里扎根,并且家族枝繁叶茂。


我们家和外公家住在同村,这个历史原因,若要掰扯,就太长了。外公在带来一家老小的同时,也固执地把老家腊月二十八过大年的习惯沿袭了下来,这个大年,不但过得比其他人家早两天,而且特别地晚,半夜过年,过到次日凌晨。直到现在,如若听到黎明公鸡的叫声,我仍会回想起当年的场景……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当别人家还在往来于集市采购过年的美食、年货时,外公家已开始生火蒸米、做饭、炖腊肉腊鸡……那时物资并不丰富,但也能做到该有的都有。那时我们并不能保证每次过年都有新衣服,但干净整齐是基本的出入礼节。我们一大早,就会换上干净整齐的衣服穿过三百米小巷来到外公家,看着灶上大锅里正咕嘟咕嘟地炖着腊肉,灶边小炉上正架着小砂砵炖鸡。离过年还有十几个小时,时间并不紧张,舅妈却进进出出风风火火地显得很是忙碌。外婆在我出生前就患病去世了,舅妈后来嫁到这个家,扛起了女主人的大梁。舅妈是个吃苦耐劳,虽然做事没什么计划却一生勤奋、心地善良的典型农村女子。每到过年这天,我印象中她都是异常忙碌的。


一边是沥米、蒸米、做饭;一边是炖肉、炖鸡、炖汤;一边还要剖鱼、摘菜、备料……从早上起,这样文火慢炖要一直延续到晚上,才开始进入炒菜环节。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则很礼貌地在傍晚回到自己家中,随后,舅舅就会来到我家,很有仪式感地把我们一家正式接过去过年,虽然觊觎了一整天,我们还是要装作初来的模样,有礼有节地保持着客人般的矜持。现在想来,这应该是儿时传统家教形成的礼仪习惯吧。


一直到晚上,八九点过后,才盛出炖得稀烂的腊肉腊鸡,洗干净锅准备炒菜,而炒菜之前,炸油豆腐,是每年过年必做的食物。那时农家吃油都很节省,只有过年炸油豆腐这一次,是毫不吝啬,仿佛省吃俭用攒了一年存下的油,只为了过年夜炸一锅油豆腐。


木柴燃烧的火舌旺旺地吐着信子舔着锅底,半锅菜籽油在翻腾,冒着泡,香气也四溢开来。嫩白如玉的豆腐,切成棋子般大小的四方块,沥净了水,推下油锅,随着热浪上下翻滚,像伴着节奏在跳舞的小精灵。舅妈用一个大大的漏勺不时地翻动几下,不多久,洁白的嫩豆腐变成淡黄,金黄,蓬松,丰满,一个个鼓涨涨的,油豆腐就炸成了。其实油豆腐不过是年夜饭桌上的一个很小的菜,但还是每年必做,似乎做这些并不是为了一个菜,而是一个每年上演一次的仪式。


油豆腐炸完,估计差不多快十一点了,锅里这才开始炒制各种大小菜肴。豆葱炖鸡、白切腊肉、红烧鱼、油豆腐炒肉、炒鸡杂……差不多就几个荤菜,其他都是些煎豆干、大蒜、萝卜之类的农家小菜。一直要炒到子夜零点后,舅舅才从暖桶上拿着团年的鞭炮去放了,火红的纸屑伴着烟火炸响,大家这才开始围拢到桌上过年。


早年农村还没通电,家家常年用一盏豆大点儿火苗的煤油灯,也只有过年时,会奢侈一回,点两盏三芯灯,那就是六个豆大点的火苗,照亮过年的夜晚,比往时那是亮堂多了。


大家在场面很大、但并不算丰盛的宴席间,推来让去,气氛伴着身下的烘火炉,也热了起来。小孩子们难免瞌睡虫侵来,打几个呵欠,但还是兴奋地在长辈宠爱的眼光下,放任地享受着快乐的时光。


宴席阑珊时,公鸡的鸣啼声扯开了黎明的大幕。当年夜饭吃好,年幼的我骑在舅舅的肩上回家时,东方的天边,有了一星星曙光。我们在清晨来临前,满足地睡去……


直到长大后,得知迁居鹏城的舅舅一家已摒弃旧俗,把大年改到了三十晚上,和全国人民同步过年。我心里不免有点怅然若失。儿时过年的记忆烙印太深,甚至后来一直感觉大年三十的年,并不太像过年,从下午开始就早早有人放鞭炮,天还没全黑下来,大家就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总感觉这年夜饭的“夜”并不纯粹了。室外各种搅扰,屋里哪得安心团年?尤其近年禁燃禁放后,异常宁静的除夕之夜,总感觉年味淡了许多许多,不过,幸在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了。


又是腊月二十八了,心里的记忆滚滚地泛起,心心念念的还是儿时外公家那半夜三更、暖意融融、一家人享受宁静幸福的年——最是夜半年味浓!



(本文音频由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提供,朗诵者:王娜。作者冯星星,就职于江西日报社。)





供稿:省作协

编辑:吴江静

责编:欧阳雪平  



推荐阅读



省文联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文艺展播:星火短片《攀登自己》


文艺展播:戏剧微电影《扶》


一起来学版画吧!


民间工艺:竹蜻蜓制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